“十五”为中国规划新世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中国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涵深远的“十五”计划
“十五”计划绝不是简单地凝聚了新形势下的智慧和政策,它使一个国家更能体现“人本思想”,在以后的发展中,目光变得更长远,洞察各种利弊时能够更从容、客观、实际和运筹帷幄,其涵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计划本身的内容。
“十五”计划的背景
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不同的希望,不同的时代背景需要适应不同的发展格局。以往,“六五”解决了农业问题,实现了联产承包制等土地制度的变化;“七五”解决了对外开放问题,成功推行了沿海发展战略;“八五”解决了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包括能源、交通各方面问题,“九五”试图解决增长方式的问题,但留有遗憾。如今,“十五”面临的是改革的攻坚形势,更要尽可能地避免失误,化解矛盾,达到人们对改革的高认同性。
那么,“十五”计划的背景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网络经济与全球一体化
外部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推进,是中国目前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环境。尽管受纳斯达克影响,国际国内舆论界,投资界对网络经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就像某些事物去其次要后,留下的仍是能量巨大的内质一样,整个人类社会对现代和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是极其认同的,认为它代表了以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如今,互联网网民超过3亿,预计到2005年可达12亿。全世界人口的1/5以上将卷入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变化和进步之中,并且这些人都有可能是活跃在国家、地区和产业部门的精英。互联网正使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互联网经济和资本市场结合以后,更使全球一体化的速度大大推进。
除了美国的信息化战略,其他一些国家全力以赴的信息化举措更标志着网络经济预示着未来的发展:APEC首脑会议确定共同的行动纲领,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的进程,而且准备缩小各国之间数字化的鸿沟;从90年代,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低迷,日本政府曾推出了九个振兴国内经济的计划都没有取得效果,最近坚决地推出了第十个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就是信息化战略,这个计划可能对日本,对亚洲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英国内阁最近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交易委员会,第一次把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并且推出了一系列关于电子商务的新法律、法规,对现在的电子商务模型进行了确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增长。除此之外,其他国家也正在积极跟进。
所以,网络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推进构成了“十五”计划新的外部环境。以前人们更多的是讨论出口、进口、外资,现在是从技术到融资,到新的外部环境下的方方面面。
消费结构的变化
人们都承认,改革开放使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更多人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整体上,我国社会结构正一步步趋好,这种趋好并不是简单的数量指标,而是由于人均收入的变化,由于国内中产阶级的出现,对政治、经济各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那种主要是满足数量的需求已经成为过去,“以人为本”标志着中国确实在理念上、经济政策上进行着一系列新的调整。曾经的传统需求会自然而然地转向住房、教育,通讯产品和网络产品等的需求,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也将转化为全面地要求个性化的品味,这意味着传统大批量生产的体制要转向可以更好地追随市场需求的新的组织结构。这种变化拉动了很多重大的变化和变革,而这种变革恰恰构成了“十五”计划全新的环境。
供给体系出现全面的相对过剩
现在,国内从服装到家电,到基础原材料,以及其他更重要的产品都全面相对过剩,致使一般的竞争经过价格竞争又转向了性能价格比的竞争。伴随着微观经济出现的相对过剩,宏观经济出现了所谓的通货紧缩。从中国的形势来看,通货紧缩不只是短期的现象,更是一个长期或者中期的结构现象。因为整个生产能力过剩,价格涨不起来必然影响厂家的收入,厂家的收入分配后就影响居民的收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往复循环。有人认为,经过经济周期和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物价不断下滑的局面可能会得到根本的改善。最近物价确实开始出现变化,但是涨价主要集中于两类:一是与国际原油价格相关的产品涨价比较快;二是长期受到政府管制,没有放开的服务品价格(包括教育、医疗、公共交通、供电、供水等)涨价比较快。工业品真正涨价的并不多,比如计算机。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确实有过非常好的时期,每推进一项新的改革措施,都能见到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但现在以及今后我们面临的是改革的攻坚形势。改革、经济的发展将深化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知识经济时代,将打破老祖宗的理论——体力劳动创造价值。在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年薪制、期权制,按资本技术等要素分配将不再是“墙上画饼,纸上谈兵”。而改革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则强烈要求有所突破,例如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职能的确认和再调整等。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攻坚必将触动一些短期或局部的利益,改革必须要有足够的动力,才能排除部分阻力。
“十五”计划的战略目标及重点任务
与以往五年计划形式不同,“十五”计划的构架将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二是重点专项规划,三是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而这三个层次的任务要实现,则离不开“十五”计划的核心——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中央的建议中有四句话: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改革和科技创新是根本的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最根本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五”计划是一个调整的计划,以往的计划多是扩张的、高增长的计划,“十五”计划的基调则是调整。建国和改革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进行过多次调整,以前的调整多以调整政府的支出为重点,例如先是支持重工业的发展,后又支持轻工业、农业的发展,调整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改变支出方向和支出重点;另一方面利用价格机制,激励机制进行结构调整。而“十五”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那么,到底调整什么?
加强农业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刘鹤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做好三件事,即:
减少农民的数量。中国的农业人口比重很高,大量的农民留在土地上,致使农民的生产效率低下,而农业生产率低又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下降又引起国内市场萎缩。所以政策界、经济界讨论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始终离不开“三农”——农业、农村、农民,而农民的收入是关键问题。因此,“十五”期间,要适当减少农民的数量,使一部分农民能够离开农业,进入到非农产业,这是政策调整的一个重点。
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各省的经济表现不太好,唯独浙江的表现令人满意,总结其经验,主要原因是其非国有制经济比重高,所有制到位。它的一大批中小企业通过比较好的机制,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发展较快。目前,江苏正在研究能否把土地适当地流转,流转到种田大户的手中,同时释放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因此,这次“十五”计划将把研究土地流转和集中的经验作为一个政策重点,当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会改变的,减少农民负担,增加科技含量等政策都不会发展变化。
加强外部环境的建设。关键是充实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的道路、供电、供水,使我国的农村产业有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
调整制造业结构
加入世贸组织构成了工业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其对工业各行业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能因为加入世贸组织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总的来说,对纺织、服装、轻工等应该是好事情;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受到的冲击可能相对大一些,过去处于关税保护之下,而今后资产体系将融入国际分工的行列。比如,中国汽车工业究竟该怎么办,跟跨国公司联合,还是独成体系?同样,重型设备制造业、一般的机械工业普遍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对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有人认为由于国内在这些产业发展上长期存在垄断,加入WTO后可以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使国内的知识含量和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这样,打破的只是垄断,发挥的将是我国现有和潜在的生产能力。因此,“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本质上是整个制造业怎样比较好地融入国际分工,并且获得相对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服务业
尽管这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甚至创造了二十年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我国的服务业始终没有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电讯、信息服务、法律、会计、金融、保险这些支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服务业上。其原因在于:一是垄断,不准市场进入;二是价格管制,相当多的服务价格没有走向竞争渠道。“十五”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核心的调整政策就是反垄断和鼓励价格竞争。最近,这种迹象已经开始出现:中国电信一分为四,很快地出现了降价的趋势;在金融服务方面,出现了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在保险业方面,引进了一系列外资金融试点。
地区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关于地区结构的调整,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是重点。这其中有两个认识需要进一步明确:首先,西部开发不是一个短期炒作、近期就能实现的战略。未来十年,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有所遏制,但西部真正全部改变面貌,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其次,西部开发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应该更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应该重点发展特色经济和标志性的工程,绝不能把沿海过剩的设备和生产能力直接平移到西部来。
城乡结构调整
权威人士指出,“十五”期间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0.9%,有近70%的人口处在农村,而我国工业化率达到了51%。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之间约20个百分点的偏差形成了供给体系的扭曲,这是国内总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市场机制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因为大量人口留在农村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生产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使得国内市场相对狭窄。所以,如果不使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不加快城市的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社会,把农民留在土地上是保证社会稳定的一个根本基础。但现在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在土地上的农民越多,农民的收入就越低,对市场产生了影响,之后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的不是稳定而是破坏作用。所以,市场的推动要求改变传统的看法,加快城市化进程。
所有制结构调整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无论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结构调整,还是城乡结构调整,其背后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江泽民主席指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问题。而生产关系的调整最核心的内容是所有制或产权关系的调整。未来的五年,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结构、知识产权的保护、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设、期权等问题将成为整个经济生活中最核心的问题。所有制结构调整将更重点调整其背后的法权关系。
“十五”计划的重点行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提供了越来越多机会的时候,企业也越来越有可能进行资产重组、产业升级和重塑企业的计划。因此,“十五”计划的重点行业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发挥市场的带动作用,使行业发展有序,企业发展健康。
高科技产业
讲到高科技产业,人们头脑里首先想到的是创新、风险投资、超越传统的模式、非常快的速度和丰厚的利润。是的,高科技产业在各个国家的地位足以说明其对一国经济的贡献有多大。它改变技术进步和回报多少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基本现状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各个门类中是最快的,而且它的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未来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风景很好。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当中还有相当多的问题。
高科技产业规模比较小,其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9%,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规模还相当小,附加值不高。例如出口,我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在出口总量中占14%,与发达国家和信息工业化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美国己达到60%以上。原因在于,我国像华为这样有创新能力、开发能力的企业很少,它使得发展当中的主体非常弱小,缺乏竞争力。
我国高科技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商投资、合资、独资等形式,这种产业结构,使得我国高科技处于产业的末端,以比较简单的组装加工工序为主,一些关键工序都不在中国开发,因而部分高科技产业在分工和利益分配上,都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合理、正当的市场驱动,因为市场给了高科技产业更大更多的空间,但目前市场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真正的高科技成果相对于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来说本来就不多,在不多的科研成果上,产业化程度又相当低,很多成果辛辛苦苦开发出来,却由于机制、体制、资金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原因,产业化远远跟不上。
高科技产业中的核心技术,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使得部分高科技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
大体上说,高科技产业发展有四种模式,
第一种,在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中,坚持自主发展的原则,比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产品,依赖西方国家就显得不现实。另外,在国际上还没有产业化、但已有相当基础的产业领域中,例如生物芯片,我国跟国际上的差距并不大,在这类产业领域中要加快自主发展,同时跟国际合作,集中资源,加快发展。
第二种,在技术和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的领域,像轿车、集成电路这些领域,几乎被跨国公司垄断,如果我们在这些领域中完全自己开发研究是不行的,相反,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扩大规模。
第三种,在已经具有一定优势的领域,像通信设备;在一些传统产业中的新兴的领域中,像重要的家电产品。这些领域要加快发展,积极地推动并走出去,具备条件的要开发国际性的资源,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壮大。
第四种,在一些投资需求、发展规模不一定很大的领域,要发展一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二板市场将主要为这类企业服务,这一领域的创新速度将很快。例如软件企业,其投资不大,门坎不高,主要依赖技术和人才。因此,重点要发展创业投资来推动一大批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这将有效地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我国高科技产业面临的形势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当今技术突破和融合非常快,新兴技术、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在全球范围内,高科技产业呈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这种竞争集中在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争夺上。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十五”的主要任务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要求高科技产业在保持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本质,扩大规模的同时,获得最佳的效益。
从高科技产业的特点来看,技术到形成产品的时间非常短,下一轮的生物技术,包括再下一轮的纳米技术将更突出这一点,人才是制胜的关键,技术是制胜的根本。另外,高科技产业的生产组织要求越来越灵活化、资源的配置多元化,这种发展特点意味着管理、投资体制以及政策环境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十五”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目标
如今,作为高科技产业化最重要创举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开始进入以加强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有力地激活了各地经济的发展,成为前景可观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期间,要由现在高科技占GDP的3.9%上升到2005年占6%;从现在占工业总值9.9%上升到2005年占16%;从现在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14.1%上升到2005年占25%。其中,在一些重点领域要形成新的经济技术增长点,这些领域是:软件产业、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系统和产品、各类数字化的电子产品、各类新型的显示器件、新型元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功能材料、网络化工程、工业自动化、数控系统、先进环保产品、清洁燃烧汽车、卫星应用、模拟数字等。
重点企业的信息化
未来信息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将愈来愈紧密,它们将相辅相成,寻求突破式的发展。有人说,信息化同水银落地,无处不在,使得产业之间的结合变得容易可行,很多传统产业的边界将因此而越来越模糊。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即使在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国家重点企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企业领导者信息管理意识淡薄,信息管理不规范,报表的数据格式不符合标准,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落后,信息工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等。
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据对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有70%的企业认为其对信息化的投资不足。这300家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累计仅占总资产不到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水平相去甚远。
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很少。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虽然有70%的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但多数仅在网上开设了e-mail地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建设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能提供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在服务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等问题,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缓慢。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的营业额高速增长,1999年为2000亿美元,到2003年预计可达32000亿美元,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由于我国市场还不成熟,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例如物流系统、支持系统和制度保障,绝大部分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缺乏紧迫感。
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法律法规不完善。例如,企业信息化缺乏行业标准,电子商务的有关政策法规尚待出台;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措施。
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美国信息化主要靠五个因素,一是人力资源的储备,二是风险投资,三是资本市场,四是专业化的市场服务机制,五是政府的公务政策。这五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美国走在了全球信息化的前面。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系统化;改进信息系统,实现知识管理网络化;改变营销手段,实现商务运营电子化。
一般而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步骤,首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其次是完善网络建设,建设企业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然后是在建立财务管理为核心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企业资源管理;最终是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经营活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促进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政策支持、宣传展示、方案介绍、经验推广等。
制造业
如今,电脑、软件、互联网、硅谷等成了人们最热衷的日常话题。每天有很多人端坐在不停闪烁的电脑前,用鼠标点绘着生活、商业和梦想。在这种氛围下,聪明的商界人士仍然会静心思考,比起电脑来,制造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信息制造业
信息制造业最重要的是什么?业界人士指出,是标准,真正的竞争制高点,是先别人一步控制标准。例如CDMA、GSM竞争的就是标准。在标准背后意味着供给商的利益、销售商的利益、产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所以谁能占据标准,谁就首先占据了整个新的信息产业的制造权。为什么有些软件公司做起来很吃力,而一些大公司却可以不断地推出新的软件产品?原因在于大的软件公司控制了标准,市场上所有的相关产品都必须跟其标准相对接,标准意味着垄断的实力。因此,在信息制造业中,要把应用和面向国内市场,以及通过国内市场推出自己的标准作为一条很具体的路径加以对待。
具体在软件制造业,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重点支持的是以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信息安全为出发点的中文操作系统软件、集成软件的开发生产。而对于应用软件,按照吴基传部长的说法,应该放水养鱼,给一定的政策,来鼓励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个人的企业参与软件的开发和生产,到市场去扩大其应用量。
第二,改进软件的传统开发方式,推进以构件为主的软件工业化生产,形成重大集成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能力。即一个大的系统软件也好,应用软件也好,可以在软件产业里做一些标准件,叫软件构件。标准件相当于螺钉螺母,用这个标准件去拼凑系统软件或者其他软件,都不是简单的拼凑,而必须要有自己的操作软件、工具软件等,螺钉螺母才会起作用。因此,首先国家要重点支持自己的操作软件、支撑软件,然后放开应用软件。软件的生产方式要以构件为基础,加强构件软件的建设,形成重大软件开发与集成的能力。
第三,信息元器件。通常制约信息产品制造业整机生产和开发的瓶颈,主要有三个因素: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元器件。这三个瓶颈是“十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其中,信息元器件要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多功能化,提高整机国产化率。
第四,通讯产品。通讯产品更新换代,关键问题是拥有知识产权。
第五,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重点是发展属于自己的高速度的路由器。现在国内都是一些低档次的路由器产品,因而高速度路由器、网络交换设备、调制解调器等,都是“十五”期间要发展解决的。
机械制造业
不可否认,机械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是装备工业的支柱产业。尤其在工业化中期,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制造业的高速增长,机械制造业对整个工业的发展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在新的局面下,机械制造业要学会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寻找方向。
90年代,美国的汽车、飞机、半导体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世界第一,现在美国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都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床全部实现数控化。美国还每年投入1500亿美元,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加以研究开发。即使在信息社会,制造业也是永远要加强和促进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前,中国一半的财政收入来自制造业。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节能、高效、可靠、环保、自动化和智能化。
制造业的电子商务之路
国内制造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大部分是从美国的Amazon书店、Cisco公司、Dell公司的网上运作开始的。似乎更多的企业只是认为电子商务能帮助企业进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是一种新兴不久的企业运作模式。他们普遍认为电子商务比较适用于商业型企业、贸易公司、批发配送公司等。但实际上,电子商务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已经显著起来。
电子商务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传统运作模式效率低,成本过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慢;客户服务水平无法提高;市场覆盖面受到限制,无法实现跨地区的经营。
就电子商务模式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B2B,一类是B2C。无论从目前现状看,还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B2B之间的市场要远远大于B2C市场。就国内实施电子商务的大环境来看,制造业实施电子商务将首先以B2B业务为主,其电子商务的实施步骤一般为:
第一步:全面规划企业。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必须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逐步推广”十六字方针,全面规划包括制定整个电子商务项目所需达到的目标、购置的硬件系统规划(或新添置的硬件系统规划)、软件的规划(含软件的选型、实施步骤、实施周期、实施范围、人员配备)、整体费用的规划以及整个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风险评估等工作。通过全面规划的过程使企业的高层领导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应用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第二步:构造基础电子商务平台。无论是已经实施还是尚未实施应用系统的企业,都需要构造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即企业信息门户。基础电子商务平台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Internet应用开发工具包;客户名录管理;目录管理。
企业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未来可以集成信息、采购、内容管理、合同、库存、客户关系、支持服务等各种业务与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以下业务:
建立动态Web站点(企业门户);
建立新闻中心(可以分为内部信息发布和外部信息发布)——进行动态信息发布,企业信息宣传,使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成为未来行业电子商务信息中心;
广告服务——通过广告活动为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增加效益;
搜索引擎——基于整个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查询,全文检索方式以及对多媒体数据的查询;
目录管理——为使自我服务方案有效地投入使用,确保内部客户或外部授权客户随时能拥有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而建立的目录系统。
第三步:后台的应用系统。很多企业虽然开展了电子商务的业务,但由于没有后台系统的库存信息、运输信息、生产信息、采购信息,所以从前台电子商务平台上获得的销售订单、市场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后台系统中;同样,如果前台系统不能及时读取后台系统中关于产品的价格信息、客户等信息,就会造成前后台信息的脱节,最终导致客户满意度的下降,甚至客户群的流失。因此在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中,后台系统非常关键。
在构造基础电子商务平台的同时,应按以下步骤建立和实施应用系统:
供应链系统 基本系统有库存管理、采购、含售前和售中的销售系统、运输后勤系统、销售分析系统。这里所说的供应链系统已经跨越了企业的围墙,它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以此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因此,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全部过程,包括外购、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和客户服务等。
财务系统 建立总帐、应收、应付、现金、资产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财务系统对于一个企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做出调整。
制造系统 建立工程数据管理、物料清单、主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车间作业、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建立市场管理、销售、服务、呼叫中心等系统。
商业智能、决策分析系统 在前期基本应用系统建立完成之后,应对前期积累的数据进行多维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建立企业各层次的决策分析系统。
第四步:构造前台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了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和后台应用系统后,就将进入电子商务的真正实施,建立B2B应用,如Web客户管理、Web供应商管理、基于Internet的采购管理、会员名录管理、网上交易等。
客户网上自我服务——客户可以在Internet网上通过浏览器进行自我服务,这样可以减少时间,减少错误,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给每个访问者一个客户化的界面,让其随时了解订单信息。例如:查询可用资源、合同执行情况、监督装运、网上自学产品性能或使用方法。
供应商网上自我服务——同客户管理一样,供应商也可以通过Internet浏览器查询和自己有关的业务,如网上接收采购订单;网上查询需求;网上了解自己产品的补货情况,查看购货协议、监督存货、检验收据、提高运作效率,减少运作成本。
建立基于Internet的采购——以支持企业对生产性产品、非生产成品、MRO、服务、管理的购买。它支持寻求物品或服务的自我服务入口,可以提供辨别、评估并获取节省采购资金时机的必备因素。应用基于Internet的采购可使组织的运行比当前最优的业务实践还要好、实现大量的资金节约并缩短供需服务循环周期。
电子帐单与支付——为“商家-商家(B2B)”、“商家-消费者(B2C)”模式提供应用程序,建立基于Web的电子帐单查询、填写及电子支付的手段,可应用于广泛的网上交易的支付请求。
电子支付网关——为网上交易提供安全的支付网关接口,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第五步:未来电子商务。在能够进行电子交易后,企业还要考虑今后进一步的电子商务内容,例如:
网上电子招标——依托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网上招标,是针对企业实施网上采购、销售的电子商务运作方式,结合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基础平台,包括安全平台、会员管理、支付平台、新闻中心、电子商务智能等功能企业的电子商务。
电子招标需求的自动处理——对网上实施电子招标过程自动化处理,主要包括电子招标需求的生成,电子标书的自动发布,电子标箱的安全管理,电子标书的维护、收取过程,基于安全用户角色的审批过程,开标过程,招标合同的自动维护及询价处理等过程。
网上谈判系统——为加入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所有会员提供能进行网上议价、商务往来的虚拟场所。
“十五”计划寻求敏感问题的新突破
大浪淘沙,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这样。不久前,北京的专家对“十五”期间应着重考虑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一次十分开放的讨论,专家们的观点各有侧重,但有一点是共识:今后五年中国必须加快改革,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尤其要有突破性的解决和发展。
证券市场
1990年,以上海和深圳两家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我国全国性的证券市场开始了探索阶段的正式运行。1992-1995年,由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我国对证券市场采取了“大胆试”的鼓励政策,因此这段时期证券市场实现了较大规模的扩容。但一直到1996年以后,我国证券市场才真正迈入了现代化运作的轨道。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市场容量有了极大的扩展,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新股发行有了较大的创新。后者主要是突破发行人的所有制限制,无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只要符合标准都可以发行股票进入证券市场;对发行审批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由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股票发行定价方式进行了初步改革,即更多地由上市公司与券商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协商而定,突破了过去新股发行按15倍市盈率确定发行价格的限制等。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改造,特别是如何利用股份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从而延伸到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以,我国的资本市场开始时就同经济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企业主体竞争地位的一天天强化,在中国证券市场诞生10周年之际,似乎也到了深刻反思、转变观念的时候了。股市不应只是企业融资的渠道,它更应该是投资者获取回报的场所,即实现证券市场上“企业本位论”向“股东本位论”的转变。因为企业纯粹为圈钱而上市,只能得到市场效益低和不久就败北的结局。
“十五”时期,我国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难题:
第一,不可流通股本的可流通问题。截止到1999年11月24日,我国证券市场可流通A股数量为792亿股,仅占A股发行总股本的29.1%,即还有70.9%的股本是不可流通的,这主要包括国有股和法人股;只有解决这些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条件下的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建立全国、区域和柜台的三级股票交易体系。这一方面可为全国数以万计的股份公司开辟上市场所和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使其在三级市场上实现升级和降级,形成公司发展的客观激励机制。
第三,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近两年来,我国努力培育机构投资者,新成立了20只证券投资基金,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仅占到20%左右,不利于树立理性投资的市场理念,因此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吸引保险资金等更多新生力量进入证券市场,这将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在“十五”时期减少投机,更加稳健地发展。预计到2005年底,即“十五”末期,我国A股全国性上市公司数量可达到2010家、流通股本达到3050亿股、股票市值达到44840亿元,分别比“十五”初期年均增长15%、25%和35%。
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一直在改革,但由于其市场化进展缓慢,在经济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陷入困境,给整个宏观经济带来很大的拖累。近三年来,国家为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投入大量的财政信贷资源和政策资源。扩张性财政的很大部分资金、银行贷款以及股票市场筹集的绝大部分资金,为国有企业所用,国家对580户国有企业的4050亿元不良负债实行债转股。国家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取得成功,但对财政、银行、资本市场、农村经济、市场物价、市场消费、民营经济等很多方面造成了压力。因此,很多国有企业的脱困,并不是靠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不是真正的效益。这样的脱困很不稳固,如果不从市场化改革上深下工夫,还会再陷困境,还会要求政策给予更大的帮助,对宏观经济回升造成更深的不利影响。
国际学者一般认为中国仍属于转型中国家,还不能算作市场经济国家,可列入半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的主体的市场化程度将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因而,“十五”计划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要改革,就要问:如今在由市场经济验证商机的前提下,政府和国有企业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以及能干好什么、不能干好什么?
如今政府手里尚有9.6万亿的工业国有固定资产,还有6万多亿的国有房地产,加到一起有十五、六万个亿。如果这十五、六万个亿还是按以前的状况做下去,就跟原来人民公社控制农村固定资产一样,是活不起来的,转换不成资本。如果能把这部分股份化,让国民有国民待遇,能够享受股权,使其资本化,则资本化可以带动货币发行,中国经济总量能够增长出20多万亿。其结果,是改变“国企对GDP的贡献率为20%,而占用的资源却超过60%”的现状,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据悉,目前国有企业已制定出四大类别的进退规划,由此,“十五”期间结构调整的序幕即将拉开,国企将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则,积极参与竞争,无法进行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将尽快从竞争领域中退出,这四大类别的进退计划是:国有垄断、保持控股、减少比重、逐步退出。从退出计划可以看出,国有经济未来的定位为:一是涉及国家安全,二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四是重要行业高新技术领域中的重点企业,以及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要骨干企业。
经过几年的改革,大家认同了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制度创新这一点,接下来必须要深层次解决的问题就是法人治理结构。如果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则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全是假的。现在的状况,总体来看不理想,包括上市公司也不规范,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大股东侵犯小股东权益,国有股东侵犯非国有股东的权益。对于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可以下文件,突然间免掉它的总经理。这里面涉及到股权的问题。一股独大,而且国有股又有政府背景,因此,经理人员是看着政府的脸色行事,而不是面对全体股东。似乎把国有股东糊弄住,就可以稳坐江山。因此,现在不规范的股权治理结构,已经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作、资本市场的运作。
企业要得到发展,就要有足够的资金运作,即将来融资的主要渠道靠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中,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自然人投资者,他们对于企业的做法和政府完全不一样,他们愿意承担经营风险,但绝对不愿承担由于不规范运作而造成的资产损失。因此,国有企业要与资本市场建立有效的结合,实现双赢,关键看法人治理结构。投资者不会把钱给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的企业,因为投资者不会让人随便把钱给玩光了。
国企改革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应该意识到它本身更为深远的意义,毕竟,国企涵盖的问题最多、最复杂,处理不好,产生的消极影响将会很大。
民营经济
据悉,正在制定的国家“十五”改革计划,将在投资体制、金融体制、资本市场培育和政府职能转换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中央最近正在制订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民营经济的自营进出口权审批条件将进一步降低,审批手续将进一步简化,政府将采取措施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事实上,随着被动配额的取消,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占优势的服装、纺织等轻纺用品拥有了打入国际市场的更多机会。
与此同时,国家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对于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租赁、承包国有亏损企业,将有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在投资上,将尽快把竞争领域的项目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打破垄断,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也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在资本市场,将允许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甚至可以在海外市场融资,并将尽快开放二板市场,对高科技民营企业上市将降低资本金标准。
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似乎使人们看到了发展民间金融的希望。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仅是扩大民间投资、增加就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家企业的开办,首先需要资金的注入。未来民营经济如果每年要创造2000万个就业机会,假设每个就业岗位需要配套资本4万元(现有平均的民营经济人均资本占有量),那么每年民营经济需要的资本总额将是8000亿。这个数字大约等于我国每年银行存款增加额。这说明从宏观上看,我国从资金供应上完全有能力保证民营经济的扩大,关键是必须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使得资本能以最小的阻力流动到民营企业家手中。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很多限制。目前,非国有经济对GDP贡献已达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而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国有经济使用的比率不到30%,70%以上的银行信贷仍由国有部门利用,证券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而国有部门目前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只有不到30%。这种情况的后果,自然是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存在大量的坏帐,而另一方面,则是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渠道不畅,制约着金融市场的成熟与发展。缺少一套有保障的融资渠道系统是中国民营企业难以“长大”的原因,一方面,民营企业“借贷”难,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要履行超额抵押手续;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市也有很多制度上的限制。纠正资源配置的上述扭曲,显然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民生银行的上市,对发展中国民间金融也许是个喜讯,它将使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民间金融市场长年以来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从此将进入一个通过直接金融市场的管道逐步释放的新阶段,似乎也表明了管理层对支持民营银行发展的强烈战略意图。
长城金融研究所徐滇庆教授指出,当前向民营企业开放金融领域的理由:首先,民营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运作比较灵活,能够弥补大银行留下来的“死角”,给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其次,相当多的地方农民筹资困难,而民营金融机构有条件担负起这一任务;第三,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必须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
经济学家樊纲在谈到发展民间金融的问题时说,中国需要大批的中小型、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他认为,大银行有其规模经济效益高的一面,也有其交易成本高,管理成本高的一面,因此,大银行也许更适合于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国有大银行为中小企业增加贷款,但因种种原因难以施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银行获得中小企业信息的成本较高,审批程序较长,利率低了无法贷款,高了小企业又难以接受。加上国有银行的一些特殊问题,困难就更大了。而对于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仍是大量的地方性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也需要有人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当然,改善民营企业融资难和改善民营企业本身的实际待遇一样,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信用建设
市场经济下,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什么?企业的价值观、道德观又是什么?后者是否体现了现代社会个人的、集体的和国家的诚信和信用?整个社会靠怎样的一种精神在维系?企业的价值观、道德观宣扬了什么?
资本流动的特点是一手交钱一手交回一张借条。这张借条能否兑现,要到若干年以后才知道。所以资本流动的根本保证是良好的信用关系。企业要得到发展,必须有资本的支持。一部分资本可以从企业家自己的积累中来,但大部分还是要靠资本市场的帮助,所以改善社会的信用水平,是未来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例如增加金融业的透明度,加强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记录等。但实际情况是,由于信用危机而导致的经营活动滞障和帐款拖欠问题成为当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据最近的一项商业信用调查显示,因商业伙伴不守信用而遭受损失的企业竟高达89.3%,而有87.3%的企业有不同程度的作假行为。因此,市场要规范,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就成为迫切的事情。
全程信用模式是在几年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大量的企业管理诊断和案例分析,逐步形成的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方式。具体方案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其中包括:
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实施全面的信用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应当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对于小型企业来说,至少也应该设置信用监理。
实行客户资产管理制度。这项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模化管理方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
建立内部授信制度。该项制度是指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执行一套科学的信用审批方法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
完善应收帐款管理制度。企业应当分别建立综合性销售分类帐管理制度、帐龄控制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应用这套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的应收帐款管理工作得到明显的改善。
“十五”计划涉及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它的实施将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发展这一层面上,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变化,说明国家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时候,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发展还存在一个机会把握的问题,机会把握得好,可以实现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拐点”,使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引起社会其他方面的积极变化;把握不好,将会痛失很多良机甚至犯下错误。因此,中央给“十五”计划以足够重视,人们也期待着“十五”计划的实施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深刻变化和新的契机。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电子商务营销论文; 电子商务环境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企业软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