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必须抓住发展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推进职教资源整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 资源整合 现代 职教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同市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上。抓住发展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抓”、“五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必然选择。
一、大同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市县两级职教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市市县两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构建以市区职校为骨干、各区域县级职教中心为补充的职教体系,职业教育整体推进,市县两级职教格局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资23亿元,相继实施了市卫校、市艺校、市高级技工学校、大同师范、市职教中心和左云、阳高、浑源三县职教中心等建设项目,完成基建工程达62万平米。2017年投资3.12亿新建了大同市体育运动学校,投资1.21亿元,为13所学校、37个专业充实了实训基地和装备建设,大同卫校等10所学校达到省职业学校办学标准。
2.各类中职学校数量较多。
截止到2017年底,大同市有各类高中等职业院校40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2所,即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在校生6340人,专任教师371人;中等职业学校38所,在校生27174人,专任教师3392人,2017年招生8619人。其中省属普通中专1所,省管行业企业技工学校4所,市属职业中专6所,普通中专5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高中2所,县属中专1所,职业高中15所,取消办学资质、停止招生的学校3所。
3.专业设置门类较为齐全。
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78个,涉及16个专业大类,其中布点最多的专业是信息技术、文化艺术、加工制造、财经商贸和旅游服务;布点最少的5个专业是能源与新能源、司法服务、休闲保健、石油化工和轻纺食品。在校生规模居前6位的专业集中在信息技术、文化艺术、教育、医药卫生、加工制造和财经商贸。近几年,大同市中等职业教育升学人数占40%,就业率保持在90%,主要集中在护理、幼师、计算机应用和会计专业。加工制造、旅游服务和文化艺术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反映了大同市经济转型和社会服务发展新业态。
二、大同市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同市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家长和社会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职业学校管理体制不顺,未形成“大职教”格局。
大同市现有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创建于上世纪,隶属于不同行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曾为行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人才。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变,许多行业所办职校优势不再,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日渐式微、难有作为。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必须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与产业结构变动相适应。而分散在各系统、各行业企业的学校,由于各自为政,缺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地统筹,出现了专业设置集中、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影响全市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小、散、弱”问题突出。
从规模来看,大同市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在校生少、占地面积局促、教学设施不完备等问题。如大同市23所职业高中在校生不足500人的有15所,占总数的65%。按照中职学校办学标准,大同市还有50%以上学校达不到合格。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县区,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再从“散”来分析,各县区职业学校所设专业没有特色,职业教育没有特点,也没有与当地县域经济或招商项目相对接,很难形成具有特色、前景看好的发展局面。
“弱”主要表现在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才培养操作能力较差、适用性技术不够全面,全市职业高中有17所学校的专业老师和“双师型”教师达不到国家要求标准。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充分,服务经济转型发展滞后。
由于体制原因、行业制约,部分职校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师招聘、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方面没有自主权。办学思路只停留在行业或企业内部,机制不活,创新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充分、不密切,出现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吻合度不高,专业教学内容与先进生产技术对接不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不够的现象。学校和企业往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学校成了人才“加工厂”,只出“产品”不问“销路”。而企业招聘、用工又不与学校沟通,劳动人社部门未能主动给校企搭建平台,彼此脱节,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质量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转型的需求。
4.思想认识偏差,办学理念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当前,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轻视职业教育思想十分普遍,重学历轻技能现象相当严重,家长、学生追求高学历愿望强烈。每年报考中职学校者屈指可数,招生分数是一降再降,甚至不得不到外地设点招生。无奈之下,学校为了增强吸引力、维系学校生存,依然突出升学教育,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通过对口升学考试或“3+2”方式,走普高升学之路,把职业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未能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办学理念。
5.基本制度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由于中职学校生源普遍基础较差,也没有学科统考和升学压力,部分中职学校存在普遍存在着办学方向模糊、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随意性;教师知识更新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办学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僵化、单一;教师上课随意性大;管理较为松懈,把“个别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作为办学成绩进行广泛宣传,“一白遮百丑”;人才培养基本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硬性量化考核制度,人才培养整体质量难以保证。
三、“五抓”、“五促”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为适应城市转型升级、振兴崛起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必须积极推进职教资源整合,建设现代职教体系。
1.抓职教体制改革,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建立。
政府要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136”发展战略,按照争当对外开放和能源革命“尖兵”战略定位,深入研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解决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修订完善有利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和人才政策,制定切合大同市实际、统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是尽快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明确未来3年人才培养目标、布局调整目标、专业建设目标、师资建设目标、学生就业目标,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相衔接,逐步形成开放兼容、专业配套、产教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发展制定“路线图”。
二是强力推进各类职业院校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对现有的隶属于不同部门、行业、企业各类学校,要打破类型界限,剥离原有所属关系,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大教育”格局。各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招生就业、业务指导方面,经教育行政部门与发改、经信、人社、招商、编办、能源、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后,交由教育部门统一指导、管理。
三是建立职业教育联系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负责召集,吸收教育、发改、经信、人社、商务、编办、财政部门负责人参加,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制定职教改革发展规划,协调市直各有关部门支持政策制定和落实,研究解决职教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抓职教资源整合,促进职教结构逐步优化。
要紧紧围绕大同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统筹专业规划。借助国家“十三五”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紧紧抓住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大同独特的区位优势,密切对接首都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产业,紧紧围绕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研发、生物医药、康养产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全面开发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重点专业集群。
一是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解决“散”的问题。要优化市城内各类职教资源配置,强化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利用,实现同一地区内职业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对一县多校的县区进行整合重组或联合办学,每个县区集中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二是把现有的专业资源进行整合,解决“弱”的问题。在优化全市中职专业布局基础上,确定各中职学校专业发展重点。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征,保留已有的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千专业,扶持一批特色、骨干专业。对有浓郁地域特色、有政策导向的“非遗”专业,予以扶持;对有社会需求且具备二次转型条件的专业,可过渡性保留;对不具备开办专业条件重复开设的专业,或在校生不足50人的专业,或专业师资、实训设备不配套的专业坚决予以撤销。
三是按学校规模进行整合,解决“小”的问题。根据现有职业教育构架,积极借鉴外地经验,本着办“大职教”的理念,对规模效益小、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的学校进行资源重组。目前,大同市仅有2所高等职业院校,一所为师范院校,一所为煤炭技术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局限,人才培养比较单一。因此,大同市要真正把师资、实训设备等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将市县(区)条件具备的职业学校整合,并积极向上争取成立一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示范性综合高级职业院校,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为中高职衔接贯通奠定了基础,促使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整体提高。
3.抓职教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必须要明确办学目标,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匠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摇篮。
一是狠抓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吸引力。在全市职业教育改革、资源整合基础上,在教育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各中职学校要就全市的产业情况和用人需求进行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学校的发展定位,精心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学校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围绕具体目标,在校园文化引领、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专业群打造、课程体系重构、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管理手段强化和德育模式创新等方面寻求内涵建设驱动力和突破口,确立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使职业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是职业学校要突出特色优势,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之路。根据大同市经济转型升级、振兴崛起目标,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做到迎合企业办职教,对接市场开专业,根据需求育人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工科类学校要围绕“办学为工业兴市服务,育才为大同制造添砖”的宗旨,把坚守“工科特色”作为品牌打造的核心,把办学质量建立在“工科素质”的测评机制上。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围绕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开展订单式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从而提升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三是要创新办学体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产教融合、互利共赢”原则,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自优势,组建类型多样、覆盖面广、具有聚集优势和发展活力的现代职教集团,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途径、模式和保障体系,积累集团化办学经验,推进校企深入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促进职业学校实现规模和质量快速提升。
四是实施教考分离的考核制度,文化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程进行统一考试,专业技能课采用考核小组评价的方式考评,坚守人才培养质量底线。
4.抓职教师资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一是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通过“铸魂工程”、“强基工程”、“暖心工程”全面提升职业学校现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按照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改革招聘制度,允许职业学校用教师编制的15% 自主招聘兼职教师,充实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成为专业教师。通过面向社会“录用一批、兼职聘用一批、集中培训一批”等措施,促使职业学校师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持续提高。
三是建立系统化职业教师培养和进修制度,遴选一批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和高校作为教师培训基地,选派学校管理队伍、专业技术带头人、骨于教师外出进修、培训。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造就一批“双师型”教师,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能高超、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5.抓职教普教融通,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创新人才培训模式,要以职高普高横向融通、中职高职纵向贯通为突破口,为学生搭建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不断探索育人模式,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职普融通主要是鼓励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相互借鉴育人优势,促进学生在两类教育中自由流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从而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大同大学、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成功申报的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龙头作用,对接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专业,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形成中高职优势互补、高职本科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建设一批优质职教资源、树立一批职教品牌,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明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武汉,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2]周建松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27期。
[3]王宁 大职业教育理念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14期。
[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网站:http://jnjd.mca.gov.cn/。
[5]《关于大同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大同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2017年,8月。
作者简介
吴万:1976年6月出生,汉族,男,山西省天镇县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理论在职研究生,大同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校团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大同市学生联合会副秘书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德育教育和共青团工作。
论文作者:吴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大同市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论文; 学校论文; 专业论文; 职业学校论文; 职业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