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狂潮就是以这种方式引发的:对“江南风尚”在青少年中流行的一种心理解读_江南style论文

模仿狂潮就是以这种方式引发的:对“江南风尚”在青少年中流行的一种心理解读_江南style论文

模仿狂潮如此被掀起——《江南style》在青少年中走红的心理学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南论文,狂潮论文,心理学论文,青少年论文,styl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3)01-0028-04

一、《江南style》走红现象出现

《江南style》是一支由韩国音乐人朴载相于2012年7月中旬通过网络发行的音乐作品,属于嘻哈舞曲及电子舞曲类,其特点是借助网络传播的方式,通过MV的展现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从歌曲到舞蹈成为网友们争相模仿和疯狂追捧的对象,该曲发布之后,YouTube网站点阅率在公开76天后突破3亿人次大关,吉尼斯世界纪录表示《江南Style》在YouTube得到460万次网友点击“喜欢”,成为YouTube历史上获得最多网友“喜欢”的MV影片[1]。

《江南style》的歌名出自韩国俚语,意指韩国首尔江南区富裕、豪华的生活方式。主唱在MV中跳着模仿骑马动作的滑稽舞步,取景均在江南区的各处地点,例如桑拿室、马房、旅游巴士、游艇、海滩等,体现了江南区富人的奢靡浮华和玩世不恭,歌词通俗而富含讽刺意义,旋律简单,节奏明快,舞步令人捧腹。

值得注意的是,模仿群体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江南style》在青少年中的走红不仅体现在哼唱歌曲、跳骑马舞,还以更广泛的形式存在,如有的学校迎合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将广播体操变成骑马舞;校园里很多学生手机铃声的音乐换成了《江南style》;大街小巷的时尚小店里播放着《江南style》,歌词旋律甚至变成了“耳虫”;制造商面向青少年消费群体,在T恤、钥匙链、便笺纸、笔、手帕、荧光棒和日历等上面制成了与《江南 style》主唱形象或骑马舞有关的图案。此外还衍生了多种多样的模仿版本,如游戏界的“魔兽版”、“植物大战僵尸版”,电影版的剪辑包含了惊悚、喜剧、恐怖、恶搞等多个片种,以及母子版、萝莉版、红军版、韩国警察版、美国海军版等多个版本类型,一些高校如东北财经、海事大学学生翻版演绎的《江南Style》也迅速在网络走红。[2]如果一名年轻人还不知道马式舞步,没听过《江南style》,不知道主唱朴载相,绝对会成为其他年轻人的笑柄。《江南style》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青年一代的眼球,席卷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带动了一轮迅猛的模仿狂潮。

二、《江南style》模仿狂潮分析

《江南style》在青少年群体中走红所掀起的模仿狂潮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一是真正的模仿,二是从众跟风。

真正的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其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对《江南style》真正模仿的青少年群体,其模仿行为的外在刺激来源于《江南sfyle》作品本身,而无其他特殊原因,因此是一种发自内心、主动、自愿的表现,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且模仿一旦开始会大面积铺展,正如塔尔德《模仿律》中指出的: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3]他们对整个社会群体系统来说,产生的作用类似于“蝴蝶效应”。

而从众跟风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具体分为真从众和权宜从众,真从众的个体,其内隐的态度、情感是肯定的并与从众对象保持一致,而权宜从众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不从众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性,类似于“霍桑工厂群体实验”中的工人,为避免干得过好或过差而被群体抛弃,所以尽可能与他人一样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由此也说明了在团体内与众不同的行为会招致其他成员的孤立、打击、嫉妒甚至惩罚。

对《江南style》从众行为的外在刺激源于《江南style》的模仿群体,而非《江南style》本身,其中,对《江南 style》模仿群体真从众的青少年,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看法也认同于群体,情感倾向性与群体保持一致;而对《江南style》模仿群体权宜从众的青少年,其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并不一定认可,会怀疑群体的选择,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

从众行为更反映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但也有具体区别:一般来说,从众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概率,女性高于男性;性格内向或自卑的人高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高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高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高于社会阅历多的人。[4]

三、《江南style》走红的心理学解读

仅仅从音乐技巧和MV拍摄技术而言,《江南style》本身并无特别出彩之处,况且诸如此类型的音乐作品不在少数,因此它的走红现象,特别是普遍走红于青少年群体中,其流行缘由值得探究。本文通过现实观察和网络调查,发现青少年群体中出现《江南style》走红现象源于以下几个心理因素。

第一,对潮流特有的敏感性及模仿的心理优势。青少年群体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东西有独特的敏感性,他们是站在潮流前线的弄潮儿,并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解读。对于他们来说,崇尚的不仅仅是高境界的“阳春白雪”,有时候富于特色而又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更是他们关注的对象,青少年群体是张扬的年轻一代,他们热爱时尚,崇尚个性,他们率真自然,感情充沛。而《江南style》很好地迎合了青少年群体的口味,也符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它风格突出、强烈,张扬不乏独特性,与众不同且充满新鲜感,就像是青少年心理世界的写照。音乐和MV拍摄虽简单却很有情绪渲染力,舞蹈滑稽搞笑却与现实不脱节,加之青少年群体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的阶段,其模仿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均处于高峰期,这使他们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更倾向于模仿,更易于模仿。

第二,对偏离群体的恐惧及寻求心理归属感。大多数青少年渴望自己在所属群体中拥有一定的地位,至少能被群体所认可或接纳,而不与群体的其他成员格格不入,他们寻求的是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果归属需要长期无法满足,会产生“归属焦虑”,引发一系列后继问题,比如社会交往效率降低甚至完全自我封闭,生活模式单一或者内容单调乏味,个人情绪低落甚至抑郁,心理孤独无助,缺乏正常的社会情感等。对所属群体的心理归属需要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需要,也是发展所必须的,所以不难理解当青少年所属群体的绝大多数人都在谈论《江南style》时,很少有人能不去关注,他们害怕所属群体对自己的否定和遗弃,不愿与群体脱离,这源于人的社会性属性和人的归属需要,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群体对归属需要的渴求更为强烈和鲜明,相较于生理、安全等需要,归属需要是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当个体的前两种需要获得满足时,会进一步期望得到这种更高级的需要,而归属需要亦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前提,它隐含着个体渴望得到团体的关怀、理解,需要友情、信任、温暖等情感的滋润,并寻求精神的寄托。

第三,特发于青少年群体的偶像崇拜现象。受年龄及心理成熟度等因素的制约,偶像崇拜现象特发于青少年群体中,其产生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归属需要、补偿心态等心理因素有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5]其中对“理想我”的投射因素深刻影响了偶像崇拜现象的产生。青少年是追寻梦想的一代,对自我的容貌、风度、能力、个性、成绩等都格外关注,当“理想我”与“现实我”不一致时,内心会产生冲突,冲突解决的方式要么改变“现实我”,与“理想我”达成一致,要么以虚拟的形式将欲求和情感投射到自己的榜样人物比如偶像身上,以“偶像崇拜”为载体,满足内心的失落和冲突感,获得替代性满足。青少年一族对偶像的崇拜和狂热有着近乎执著甚至盲目的程度,他们率真随性,简单感性,一旦有崇拜的偶像,对其便会产生“晕轮效应”,比如偶像用过的东西、穿过的衣服都被他们视若珍宝。当汤姆·克鲁斯在自己的网页上专门推荐这首歌时,当“小甜甜”布兰妮、凯蒂·佩利、“大力水手”罗宾·威廉姆斯等都在听《江南style》,都在跟唱,都在跳骑马舞时,青少年粉丝们基于对偶像的认可和崇拜,势必会效仿偶像的行为。偶像带来的是一种榜样示范力量,对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越深,越容易效仿偶像的行为。

第四,由于审美的超限抑制而带来对新风格的认同。当各种类型的俊男美女形象不断以广告、摄影、MV、偶像剧、电影等形式反复呈现于受众前,其结果是影像作品的无限复制和相似标准的图像泛滥,受众的生理和心理耐受度降低,由最初的正向审美体验逐渐出现审美疲劳,厌倦感滋生,排斥的心理机制产生,这让原本激发内心美好感觉的审美体验因当代传媒语境的束缚,变得难能难为。特别是对于喜好变化和不拘一格的青少年群体来说,极易形成对正统审美的超限抑制。当正统审美走向疲软,青少年群体对“美好形象”产生审美疲劳时,《江南style》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让他们欣赏到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个有着胖胖身材、不帅外形的“鸟叔”朴载相在一群俊男美女中放肆而又自信地跳着骑马舞,这是自嘲的方式,殊不知正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幽默的最高境界,就这样简单地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冲击力,伴着强劲的节奏,给人奉上的是视听的饕餮盛宴,也让青少年群体对此类新风格产生心理认同感,并出现模仿行为。主唱朴载相虽不是改写历史的伟大人物,但却让世界为之哗然,不得不说,《江南style》的走红,正是以其区别于正统审美的特质,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适合的受众群体。

第五,内心压力的纾解需求与“酸葡萄”心理。对于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有欲望、有幻想,他们带着父母的期望,承载着超负荷的竞争压力,他们渴望通过努力达到理想目标,却在努力中出现迷茫、困惑,特别是当目标无法实现或事与愿违时,会产生压力、焦虑甚至郁结。压力不能无限制地积累,总需要纾解的途径,而《江南style》带来的正是一种纾解压力的方式。从音乐作品自身来讲,青少年群体跳骑马舞、唱骑马歌,本身就是一种宣泄压力的方式,作品中“从现在开始全力进发”的高潮部分能刺激那些希望摆脱压抑心理和模式化生活的青少年个体的本能,这也正是本我的体现,人的自我往往过度受制于超我的道德限制,压制了心底深处本我的真性情。正是这样一个音乐作品可以充分唤起自我对本我潜能的释放,放下虚伪的面具和过度的自尊,在享受音乐作品的过程里没有面子,没有形象,没有束缚,有的只是本我的自信绽放。此外,《江南style》所折射的“精神内涵”刚好迎合了一种社会心理,比如当众人都在谈论“白富美”和“高富帅”时,隐含的不仅是羡慕,更有人类基本的社交情绪:嫉妒,它投射了一种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需要以变相的方式弥补过来,《江南style》正是弥补不平衡心理的一个载体。主唱朴载相属于“富二代”歌手,他以一种艺术化的音乐和舞蹈方式讽刺自己所在的富人群体,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强烈共鸣,不仅是对拜金主义的鞭笞,更让不属于“富二代”的青少年群体借助音乐作品的力量弥补内心的不平衡感,这正是一种“酸葡萄”的“合理化”心理防御机制,通过丑化自己羡慕却不得的东西,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纾解内心压力。

四、如何看待《江南style》走红现象

除去音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因素外,《江南style》之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走红,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迎合了这类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对的时间、对的情境遇到了对的人,所以,它红了。《江南style》代表了一种文化需求走势,即符合受众心理需求及个性发展特点的事物,势必能走进受众的心里,并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生活需要一些新鲜的元素。心灵需要一点有力的震撼,观念需要些许改变,压力需要不断释放,对于年轻一代更是如此。了解青少年群体的需要,透过他们喜爱的对象,把握其精神发展需求,以他们的视角去看世界,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便能从中获得对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在美丽新中国的建设中,年轻一代是主体,他们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多的是精神慰藉、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媒体也好,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如果能从青少年群体所关注热衷的主流现象中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适时加以把握和引导,就能为年轻一代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标签:;  ;  ;  ;  

模仿狂潮就是以这种方式引发的:对“江南风尚”在青少年中流行的一种心理解读_江南style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