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馆 广东 广州 510000
前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文集中有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整整一本书都围绕着演员该如何提高自我修养等问题进行阐述。自我修养是属于生活范围内的事情,由于演员这个职业和社会其他职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殊性。所以斯氏会单独出版一本专门讲述关乎演员生活的书籍。演员自身就是创作的本体。那么生活和演员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生活对于演员的创作又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演员该如何认识生活,从生活中吸取利于创作的营养呢?
结合自身是干的是演员这个职业,自己认识演员和生活的关系好比鱼儿和水————
如果把生活比作是水,那么演员就是活在水里的鱼。如果只是做一条只会呼吸的鱼儿,可能是不够的。因为演员该如何对待生活直接决定了演员创作的水平。生活对于演员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个人较为切身的体会————
拒绝冷漠面对水,做一条有热度的鱼儿
用专业术语来说,演员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物,创造角色。角色从何而来?是从剧作家的笔下生发出来的,那么文字呈现的人物又是从何而来?还是从生活这条大河里流淌出来的。所以,一切还是来源于生活。那么演员对待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角色的成败。
所有剧本中的角色不管是正面形象还是负面形象,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如果一个演员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是漠不关心,漠然处世,那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一个冷漠,孤僻的人。当他(她)面对剧本中一个热情似火,无比热爱生活的角色【例如《卡门》中的吉普赛女郎,《雷雨》中的周冲)时,他(她)是肯定创造不好的,就算演出来,也是一个内心冷漠,毫无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形象,注定要失败。原因很简单,在生活中他(她)就是这么一个无动于衷的人,怎么能期望他(她)在舞台上去表现对待生活的火热激情呢?
我曾经看过一位演员的表演,该位演员形象声音俱佳,演出非常投入,表演基本功也非常扎实。可就是创造的角色没有感染力,没有热度,好像所有的角色都是冷冰冰的,都打动不了人。与角色应有的人物热度相去甚远。这引起我的思考,回想这位我认识的演员,在生活中她大体的状态就是如同她舞台中的状态,“冷眼看生活”,对待生活好像是不太关心。也不能说人家的生活状态不对,怎么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可是换其他职业可以,唯独演员这么生活不行。
他(她)应当有颗火热的心,他(她)应当生活的比其他人更要有热度!他应当对待生活中的事物充满热情,始终保持一颗火热的心。要不如何去拥抱那些剧作家笔下具有火热心肠的角色呢?断然是演不好的,因为生活是根,根上是冷的,舞台上怎么会热呢?!
那么好,有人肯定会提出一个生活中就冷漠的人,他(她)演不好一个内心火热的角色,那他(她)可以演好一个内心冷漠的角色吧。
让我来说,那也是同样演不好的。因为,角色都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物是照搬生活直接就搬到舞台上的。古今中外文学剧作就没有一个彻彻底底内心完全冷漠的角色。
作为演员,去做一条有热度的鱼儿吧。不要冷漠的对待生活,尽管生活里不尽然是快乐,还有其他难以咀嚼的滋味,那也带着热度去咀嚼吧。
鱼儿要始终保持一颗游戏的童心,在水中畅游
在艺术概论里对艺术的起源有好几种阐述,有:模仿说﹑宗教说﹑劳动说﹑性爱说;其中一种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游戏说。
我个人非常赞同并且喜爱“艺术游戏说”这个观点;因为艺术的功能是:审美,娱乐,教化。比如戏剧的演出,早在起源地——古希腊戏剧来说,戏剧就是具有仪式感。人们在剧场端坐,演员头戴面具表演,歌队担任解说和串场等。这一切都是严肃庄重的。可这一切只是在演出,人们都知道这是假的是演戏,可不管演出的演员还是观众都身陷其中,沉迷于中。当然这离不开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假定性;
在这里,我不想说戏剧的假定性。而是自己在舞台上演出和观摩别人的演出,都能一下子让我想起孩提时代做的游戏;小时候都做过的“过家家”﹑“娶新娘”等,比方“过家家”,自己和同伴就认认真真的在拿树叶和草做“菜肴”,还拿一些碗碟来装菜。现在回忆那会儿的心理,当时就是认为我真的就在做饭,而且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好这顿饭菜,相信这个游戏。当然,让我现在再去做这个游戏,估计是会笑场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什么长大了就做不了小时候的事情呢?就算再做也决然没有当初的快乐和信念。我思考是可能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童心的,只不过随着岁月的过往,他(她)的童心慢慢泯灭了。童心慢慢的逝去,也对游戏慢慢的产生理性思考,渐渐丧失游戏的心态,进而会笑话当初自己的游戏心态。
殊不知,演员恰恰要保持自己的游戏童心,或者说必须有童心,你才能游戏的起来。什么是童心?不想说枯燥的理论话,你去看看孩子的眼睛,你就知道什么是童心——对万事万物都是那么地充满好奇,那么地满心欢喜。当然人长大以后不可能还像孩子完全一样还那么好奇,那么喜欢。
可是要让演员的心灵保持住对生活中珍贵,美好东西的好奇和关注。
这对于一个演员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地;举个例子,大画家毕加索在野外写生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对着抓到的萤火虫在说话许愿;毕加索一下子就心动了,他也认真的和孩子们一块对着萤火虫在说话许愿;这让陪伴他的朋友和路过的行人们不知所措;而他沉迷其中享受不停。这说明什么?说明毕加索还保持着一颗游戏的童心;
再有美国著名演员罗宾斯曾经演出过一部电影;名字我忘了,剧情是讲述一个男人得了衰老症,小学时就长成了大人样,但实际上还是小孩的心智。他的表演震撼了我,有一场戏是讲他在花园里扑蝴蝶,当时他看着蝴蝶的眼神是那么地真挚,透明没有杂质,就是一个孩子的眼睛。我在想他是怎么做到的,如果生活中他就是一个没有游戏童心的人,那他决然是做不到的。
戏剧是游戏,而能把这个游戏做好,玩好。没有游戏的心态,没有童心是很难做好的。演员必须自己先游戏其中,才可能把观众带进游戏的氛围中。尽管生活中看到的不尽然是美好能让你眼睛发亮的风景,但是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比皆是。画家吴冠中不是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吗?
如果没有一颗游戏的童心,眼睛作为演员的重要表现材料将会黯然失色,不会闪现艺术的光芒和慑人的魂魄。
做一条心地善良﹑灵魂高贵的鱼儿
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在他的著作《于是之论表演》中说道:演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人……
我的理解是演员的做人问题吧,与人为善。这和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传的。儒家讲的是“仁”,“仁”即“善”。举个例子,一个演员在生活中是心胸狭窄,与人交往每每是恶语相加,自私透顶。那他应该是一个未来罪犯绝好的培养胚子。如果有一个非常善良的像《巴黎圣母院》中钟楼怪人需要他去扮演,估计是很难做到,即便是演那也是演“善良”而不是真善良。因为真的善良是表演不出来的。
又让我想起自己认识的一个演员,此人生活中为人不是太善,往往自私先当头,与人打交道利益摆首位。有一部剧作中有个善良朴实的农民需要他扮演,落在他的头上。什么都对,人物的自我感觉﹑步态﹑语气﹑节奏都对。又是他的一双眼睛出卖了他,眼神里冷不丁的还会流露出狡诈和心计。我猜想他在接到这个角色的时候,肯定能理解这个角色,这不是难题。也会想到自己同这个角色之间的差距,什么差距都能慢慢拉近,可是善良是靠表演技巧和舞台经验拉不近的。
就算你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为人,而角色不需要你生活的这方面附在上面,于是你千方百计的去“藏匿”它,可是终究是藏不全的,会漏的。就像鲁迅写的那片小说《一件小事》中自我的反省一样:终究觉得自己黑夹衣下的“小”来。
因为角色的善良来源于生活的善良。
灵魂高贵——我理解是人格的高尚以及情操的高洁。演员如果终日沉迷低级趣味,审美情趣低俗的话,那他创作的道路可能会是一条羊肠小道。
做演员也罢,不做演员也罢;心地善良﹑灵魂高贵应该都不会是一件坏事吧。人是社会最小的单元,不求人人都善,大多数人心善,那就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社会了。孔子也会在微笑。
心地善良﹑灵魂高贵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更是演员的命脉,我坚信艺术始终就是要张扬:真 善 美”,唾弃“假 恶 丑”的观点,那么作为艺术的表达体现者——演员来说,做人的修炼就像老师傅说的“先为人,后从艺”那么重要吧。像这种例子到处都是,随便一个画家齐白石的人品就如他画的“虾”一样晶莹剔透。这里就不说这些了。
当然,关于演员和生活的关系还可以说的很多很多,因为演员首先作为一个人,他脱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他就不能称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人都得好好生活,更何况是演员需要在舞台上去演绎角色,演绎角色如何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展现角色的性格和精神面貌等等,可想而知,演员如何对待生活该是多么的重要。
去做一条快乐,自由自在的鱼儿吧,因为演员应该是快乐,自由自在的。
参考书籍
《于是之论表演》﹑《生活 心象 形象》﹑《艺术概论》
论文作者:邓紫晨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演员论文; 角色论文; 童心论文; 游戏论文; 都是论文; 善良论文; 的人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