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和源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源泉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内驱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并迅速发展,21世纪的经济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人的知识为基础,以人的智力为资源的,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笔者认为,在当今和未来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其灵魂,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和源泉。
(一)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和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题和已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将其事业和学说概括为——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创造新世界”,这是对创新范畴的根本诠释和高度总结,而其中充分肯定了创新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每一个具体领域中的一切新创造、新发明都发自内心的喜悦,都给予高度的评价。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不肯定“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源泉”。尤其是,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启了一个创新的时代,他一直都在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多作贡献。作为邓小平理论和事业的继承者和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全面振兴的开拓者和领导者的江泽民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迎接这一挑战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坚持创新”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后继者们的这些论述和主张中可见,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而在现实中,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的确离不开创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创新的结果、创新的产物,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体制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驱力和源泉。如我们党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都属于体制创新的范畴,事实也已经证明,它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第二,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大大地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对此,邓小平高瞻远瞩,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洞察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即科学技术只有不断创新,经济、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这也正如江泽民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去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社会,客观上更加需要创新,以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及源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要求大家应特别关注当今世界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并强调:“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正是基于此,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2月对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作批示时写道:“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这样,1998年7月,经国家批准, 中科院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启动。此项工程和此前由国家经贸委和科技部推出的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工程”,由教育部推出的以提高高校教育科研水平、培养科技人才为目的的“211”工程一起,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形成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通过三大工程的实施,将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使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
目前,我们在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创新性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如我国经济和科技相对落后,教育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就使得我国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中处于劣势;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传统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经济基础仍较薄弱,高技术产业还未形成势力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产学研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合力;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脱节等问题尚存。因此,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创新体系。
1.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高等学校既具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功能,同时具有科技人才及学科综合、教学科研结合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创新性产业的地位将更为鲜明和突出。第一,要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高校的教师队伍拥有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同时也拥有运用最新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的创新性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传播功能,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第二,发挥科研综合优势。高等学校是优秀人才集散地和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将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与企业联合、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以及跨地域跨国界合作等形式,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企业的知识含量,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第三,发挥大学学科综合的优势。一般来说,大学拥有众多的学科,这些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融合过程中,不断形成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而新知识的增长点往往就出现在这些学科之中。第四,高校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终身学习是由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特点决定的。迅速变化的世界使每个人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机会和能力。不学习就要落伍,就可能被时代淘汰,高校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机会和条件。第五,大学的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图书资料丰富,信息来源广泛,具有知识创新的物质条件等。
2.政策调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政策的支持。第一,产业政策。制定科学而有力的产业政策,发挥政府在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政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级化。应根据市场前景及资源优势,科学地确定本国中长期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和方向,明确带头的先导产业。坚持以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关联度大和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为方向,重点是高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等。第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财政政策一是通过税收政策,对科研活动、新技术开发等实行税收优惠;二是通过财政投入,在国家预算支出上加大向科技和教育领域投入的比重等。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如,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只有强化软件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软件,才能促进国内、国际软件市场的发展。第四,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高科技成果在向产业的转化过程中,投资风险较大,要靠项目变产业,赚钱后收回投资,往往周期较长,不易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应发展风险投资机构,筹集风险投资基金。第五,人才培养战略。高素质人才在创新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次是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关键。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人才的国际交流是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制定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以组织起多层次的完整的创新专家队伍。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社会经济信息化。国外不少学者把知识经济称为“轻型经济”或“无重量经济”,它反映了在未来的产品的组成要素中,所包含的物质要素将越来越少,所包含的知识(技术)成分却越来越多。知识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把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迅猛提高和经济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不但创造新的工业群,还扩散到传统的工农业,引起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和新产品的出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知识经济时代以更完备的知识信息网络手段,改变着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交易方式、渠道。 由于EDI技术的广泛应用,贸易磋商发生在电脑网络上,大大地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机会。国际贸易的支付工具发生了变化,电子钞票将可能取代现金和信用卡。信息技术革命正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推动着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物质型向信息化社会转变,应该选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战略目标,让信息化为工业提供现代技术文化的基础,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信息业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加强交流与合作。经济的全球化使市场规模和容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使企业间的关系、竞争或联合的方式、市场结构等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各国及各地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关系,互相学习与榷商,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流与合作,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加快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益。同时,交流过程也是学习、革新、应用新知识的过程。要建立广泛的内外交流与合作,选定合作对象和内容,制订合作途径与方式,以形成具有优势和实力的综合性的知识、技术等创新的开发研究力量。尤其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争取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一方面它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对资本、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因此需要各家公司甚至各个国家的共同参与;另一方面,由于它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即使是最大的跨国公司,最富有的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上都具有领先优势,可以预见,未来的高技术中心不可能集中在某一个国家,而形成多个中心的格局。同时,人类面临的许多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也需要人类携手运用所掌握的高技术来共同攻克。高技术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