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与大众化的新思考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与大众化的新思考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05-0042-05

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个概念并列提出,并且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而提出来。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当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为了反对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发展的共同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和理论双向互动的产物,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与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具体实践特点,形成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实践,从而形成新的实践经验,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理论是实践活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只有理论发展了,实践活动才会有真正的突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救国图强的历史进程表明,不管是资产阶级改良学说还是革命学说都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但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忽视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使得革命蒙受了巨大损失。可见,理论指导实践不是盲目地指导,而是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去分析具体实践,形成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实践活动。正如毛泽东所言:“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①

另一方面,理论的发展必须通过实践来推动。理论通过与实践相结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对原有的理论精神有所突破,并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特点,形成了指导实践活动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形成新的实践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实践经验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经过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原有的理论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将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中抽取出来为社会主义所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相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立足于时代的实践主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理论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开放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不断修正、清算过去信仰,重新建立理论大厦的历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实现从思辨向科学的飞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最好彰显。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它也是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源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活动。然而,实践具有变动性,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产生新的实践课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自身,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活动。时代的发展催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现实途径。在研究、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提升到理论高度,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中产生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代表性成果。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相结合,在解决新时代重大实践课题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如果对新时代到来判断不够敏锐,那么根本就无从谈及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如果邓小平不能准确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那么中国仍然可能会搞过去那一套,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根本不可能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准确判断新时代的到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敏锐判断新时代的到来?我们以为,大致有以下两个标准: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主题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实践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时代使命和任务也相应发生变化。二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会提出新的诉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依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和奋斗目标。只有敏锐地判断新时代的来临,才能自觉地跟上时代的要求,根据人民的意愿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穷尽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马克思主义能为我们提供解决任何问题的现成答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中,必定会遇到新的实践课题,在解决这些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结论,这些结论有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不曾有过的,有的可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的补充,更有甚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结论的否定。前两种情况,可以称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最后一种情况,有的人认为是与马克思主义结论相反,所以必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背叛。其实不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渐进性的发展,另一种是突破性发展。而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也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真理。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解放思想、勇于发展、敢于突破。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都分别代表时代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群众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的需要。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异域性”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中国人民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如何融合东西文明之间的“视域间距”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抽象性是普通群众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障碍,马克思主义应该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场。再者,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最强大的武器。脱离群众的理论,只能是处于天国的幻想之中,是没有任何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是工人运动自发的产物,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知识分子总结社会发展史,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一切优秀成果而创造出来的科学体系,所以也必须经过艰苦的大众化的工作才能为大众所理解,实现它的大众性,这也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② 最后,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园化”的倾向,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感与日倍增,在群众中甚至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冷漠、怀疑的倾向。以上这些方面,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刻不容缓。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进行重新编辑、整理、出版,不是重新出几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不可否认,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是需要的,不能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主要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大部头著作,不是将马克思主义深奥的哲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更为关键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使其与群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成为自觉行动。这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是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理论的系统性、深奥性,必须要用通俗的、具体的、大众的语言来诠释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让马克思主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我们反对本本主义,并不表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就不要学了,而是反对一切照搬书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载体。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必须要深入学习,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刻体会其内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为重要的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但是,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通俗化的要求是使理论的表述显豁易懂而又不损失原意。而庸俗化则只能使理论变成粗鄙低劣的东西,变成马克思主义的赝品。”③

不可否认,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以此认为,只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就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就能“化”群众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以为,要想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更为关键、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群众相结合,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之上。人民群众不需要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理论能够用以指导实践,面向群众关心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上的理论,才是群众所需要的。只有在帮助群众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群众需求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使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灵魂,统摄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它又敏锐判断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新时代的主题,直面新时代下新的实践课题,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又是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结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所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灵魂,统摄时代化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点正好切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另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在这三个概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最早提出的,而时代化和大众化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新增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中国化的补充和完善。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载体。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相结合,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实践。时代性是一般性,而一般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结合,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之中。脱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空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没有任何生命力可言的。同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人民群众相结合,通过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必定会出现新的问题。面对新的实践课题,必须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改革开放就是实现了原来革命逻辑向发展逻辑的转变,党和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也实现了从革命思维向发展思维的转变。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把握了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步伐。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主要是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通过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要求的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列提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注: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③ 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载《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与大众化的新思考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