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成逻辑中认识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论文

从生成逻辑中认识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论文

从生成逻辑中认识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

肖大伟1 李 梦2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 要: 习近平的人民利益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坚持以为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蕴含着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大命题,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目标追求和价值旨归。从哲学的角度对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进行探析,这一思想蕴涵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层意蕴。从历史逻辑维度上看,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实践到宁德脱贫,从主政乡村到治理县市,从执政地方到治理国家,习近平的人民利益思想经历了萌芽、发展,到不断成熟的形成过程;从理论逻辑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和马克思的人民利益思想是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的理论支撑;从实践逻辑维度上看,习近平的人民利益思想是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推进民生建设中增进人民利益福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

关键词: 习近平;人民利益;生成逻辑

从梁家河七年岁知青岁月的实践到宁德脱贫,从主政乡村到治理县市,从主政地方到治理国家,习近平的人民利益思想经历了萌芽、发展到不断成熟阶段的形成过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期,深入分析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可以发现人民利益思想是其基本内核和理论精华,对于探寻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逻辑:陕北知青经历到新时期大国治理

(一)陕北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的萌芽时期。在陕北梁家河知青的七年岁月里,是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的形成的重要开端。1969年未满16周岁的习近平带着复杂的心情乘上开往延川的火车,从此在陕北高原上坚定了为人民做事实信念,探索着为人民谋利益的路径。习近平在陕北曾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些经历使习近平的身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使习近平联系人民生活状况的实际,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当中,他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为当地人民打水井、修厕所、办夜校,并组织村民办沼气,实现全村90%的群众都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勤学且爱思考的习近平将自身完全投入到为人民做实事的实践当中,从开始的不适应农村生活到细心观察群众劳动,并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不仅满足了梁家河的群众实现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需求,并深入田间地头打井灌溉,办缝纫社、铁业社、代销店以及磨坊,为人民群众做实事。与陕北人民朝夕相处的岁月使习近平深刻的体会到人民群众生活的疾苦和困难,促使他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地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常自豪的说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是艰难困苦的实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为民办事实的初心,并把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舆论反应看,不少人在为此叫好的同时也表示出疑虑:辽A09取消了,今后这些车会不会以其他“特殊牌照”形式出现?该如何彻底堵住“特权车”的行驶空间?

自1960年代起,美国对这道意大利主食的热爱带动意式起司商机。美国餐厅协会旗下的披萨业理事会共同主席玛拉·塔普利夫说,披萨变得更加畅销,尤其是主打快速休闲的披萨连锁店开始提供质量稳定又快速的餐点之际,美国制造的意式起司也逐渐吃掉美式起司的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多个场合中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二字也以203次的高频率贯穿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习近平在陕北的知青岁月中对实现人民利益的践行。

(二)理论熏陶:马克思人民利益思想。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范畴,马克思认为利益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激励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意识活动的动因,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内驱力。

(二)地方主政时期: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发展阶段。陕北知青让习近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的习近平,实现了改善人民生活的承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宁德,习近平提出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并带领宁德人民摆脱贫困。河北正定是习近平从政的始发地,为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习近平跑遍每一个村落,对生产队和公社进行走访调研。带着解决正定人民的温饱问题的使命,习近平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向中央写信提出减少对正定农民粮食的征购,由此解决了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习近平邀请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实现正定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最后提出了“半城郊型”经济样板,在“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齐所短、应其所变”的20字方针下使人民富了起来,实现了自己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宁德从政期间,针对领导占用公房严重导致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地下的现象,习近平提出“当官不要想发财”,用义无反顾、不怕得罪人的姿态将清房问题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来抓,并亲自抓。习近平清理公房的举措当时走在全省的前列。“……我就是在那儿讲一个公道,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为带领闽东人民摆脱贫困,习近平用脚步丈量了闽东的山容纳海,提出在农业上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并在当时就因地制宜的提出了“整体搬迁”的思路。习近平提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石穿’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1](P2)

通过梳理习近平在地方执政的实践衍变,可以发现习近平一贯强调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将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的想法付诸实践,带领正定人民发展经济和宁德人民反腐脱贫的实践闪耀着为解决人民问题、实现人民利益的理论光辉和实践色彩。

(三)大国治理阶段: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中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围绕人民利益提出了一系列治党、治军、治国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战略。习近平曾指出:“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2](P5),“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在在的利益……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持续”“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习近平将这些讲话真正落实到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作当中,综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讲话以及治国理路,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蕴含的人民利益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为人民谋利益价值引领上,习近平强调了以人民利益为发展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其二,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智慧上,强调以“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三,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归宿上,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倡导使全体人民成为利益的共享者。

多波长HPLC法同时测定黔产泽漆中3个有效成分的含量…………………………………………………… 周 孟等(21):2958

总之,习近平的人民利益思想是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宁德脱贫时期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并不断形成了意义完备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基础和深邃的现实逻辑,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党在新时期的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

二、理论逻辑: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熏染和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的理论积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的人民利益思想既是长时间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所得,同时也离不开深厚的理论根基。深入探析考究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的学理支撑,是认知并掌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牢固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路新脉络的基本要求,更是深刻理解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需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众多重要会议及讲话当中,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无不彰显其中,从中探析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对其有着深厚的理论滋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主要矛盾的转变拓宽了人民利益的外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以人民的实际利益为旨归。习近平的人民利益思想坚持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论证,具有鲜明的实践向度和现实逻辑,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民生建设中不断增进人民利益福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一)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还将其付诸实践,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初表达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史书典籍之中,习近平曾在他所著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中就引用过《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点明了人民群众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这一道理,而牢固的根基离不开对人民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管子》一书记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的思想也影响着习近平,他在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思想,意指要党和国际要兴旺发达就要顺应民意,只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保障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赋予了“民贵君轻”的新时代意义。《孟子·梁惠王下》中写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在这里告诫统治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与民同乐。习近平也在《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中引用这句话,强调领导干部要抓好为民谋利的小事,倡导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落实到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当中,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中蕴含着宝贵的仁政爱民思想精髓和重民价值取向,这些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思想在新时代的洗礼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正是厚植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以人民利益的满足为基本出发点,体现了党的人民利益思想在新时期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的价值追求。

因此,笔者建议教育者要关注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学校及社会各方要加强校园环境及其文化建设,规范和倡导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给学生创造出好的校园环境,浓郁的人文氛围,比如合理布局的校园、宽敞舒适的教室、静谧且书香气息浓郁的图书馆、温馨整洁的宿舍、鲜花与古树相伴的校园小路、绿草如茵且富有激情的运动场、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雅致洁净的食堂等。因为美好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校园的热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马克思的利益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众多著作当中,萌芽于《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于1842年在《莱茵报》发表了《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评论》,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发表了他对利益概念最早的认识:“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P320)在之后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公开捍卫政治上和社会上受压迫的贫苦民众的利益,他坚决反对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捍卫自己利益的自私行为,使马克思开始重视对利益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地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262)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P44)“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5](P65)这些经典论述,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人民利益观,充分表明了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唯一宗旨是为整个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1.创新发展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动力牵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把创新放在国家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要持续不断地推进理论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的创新,以带动国家的一切工作。”突出了创新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探索党和国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着关键的驱动作用,并决定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向。坚持创新发展对实现人民利益的动力牵引作用,一方面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人民群众的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创造,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集中解决原有经济模式中的弊端与困境,通过科学技术创新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路径选择来不断解决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要以人民群众利益需求为创新发展的导向,创新成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需求必备条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的必要保障。

凡此等等,认真追溯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的理论土壤和学理源头,足以透视出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不仅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滋养,同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的重要精髓。习近平同志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过程中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的活力,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极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实践逻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多维建构

(14)Apples Are Not Common Sense in View of Oranges:Time to Reform KSR's Illusory Obviousness Standard?

5.共享发展是保证人民利益充分享有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8]共享发展旨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突出强调了发展为了实现人民利益、发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的。坚持共享发展,要保证人人充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改革发展成果的全面共享,激发广大人民热情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立足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共享。在共享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广泛参与到做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蛋糕”中来;一方面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分好“蛋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保证人民利益充分完整的享有,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在学生讨论后适当补充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及分布等知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35页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免疫系统组成的认识。

4.开放发展是实现各国共同利益的必要途径。开放发展是基于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的新常态背景下,着眼于解决内外联动中存在的的复杂矛盾和新问题,是实现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是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的路径选择。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7]坚持厚植共同利益的开放发展,要积极推进建立以“一带一路”、亚投行为契机的开放新格局,着力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用关照世界的大国情怀为世界人民谋福利的利益共同体,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广泛的国际间合作互助、共商共建,在利益交融、合作共赢中实现广泛的各国人民利益。

3.绿色发展是实现人民长远利益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曾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生命共同体,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民群众的一切利益的基本生存条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呵护其实质是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会增加生态环境负担,严重损害人类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利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最大限度的融入到新型产业,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推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还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改变从前的“唯GDP论”,淡化GDP的份量,既要考察经济发展情况,又要考察环境保护的落实情况。

2.协调发展是是实现人民整体利益重要保障。协调发展的理念立足于人民整体利益,着眼于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针对补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突出问题,有效把握好各种利益关系来促进整体发展和和谐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方面差距不断扩大、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领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渐突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匀,要求通过协调发展来统筹区域、城乡以及各领域之间的资源配置,着眼于补齐各领域的短板。坚持协调发展是实现各地区、各领域人民利益均衡充分实现的必要保证,也是使人民利益关系和谐、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针对贫困地区,落实和推进协调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增强我国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在总体上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面临新问题提出的。其内容涉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是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具体实践层面上升到总体布局的高度来统筹新时代国家各项事业的有序开展,并以此指引新时期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改革侧重点。

(二)在推进民生建设中增进人民利益福祉。民生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民生建设搞得好坏关系到人民是否拥有获得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6]“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9](P361),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利益诉求,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1.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方面要着力解决重大民生利益问题,如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民生利益。习近平关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民生利益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守住底线”就是要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底线,做好困难群众的贫困补助工作,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突出重点”就是就是稳定和扩大就业为重点,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通过鼓励创业就业、支持微小企业发展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就业培训、再就业服务以及生活补助工作;“完善制度”,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贯彻落实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养老保险转移制度等;“引导舆论”就是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勤劳致富的生活理念,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利益诉求,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力;提高基本共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问题,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要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增强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党委要做好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和顶层设计;政府应健全体系、提高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发挥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组织的社会协同作用,形成党为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互联、互补和互助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广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来,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除此之外应坚持依法治国对创新社会治理的保障,利用法律手段有效协调人民利益关系,和谐社会氛围。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人民群众的民生利益,不仅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最实际最切身的利益问题,还要着眼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将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将我国的精准扶贫战略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要建立科学的识别标准,有效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摒弃以往粗糙的识别方法,防止人情户、关系户的混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障兜底的方式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的,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人民利益的获得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保持扶贫队伍的稳定性,通过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的方式鼓励扶贫工作者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将工作职责的扶贫任务落到实处,实现扶贫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健全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阳光透明的管理体制,防止扶贫资金贪污挪用等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兼顾贫困地区的差异性,针对各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扶贫措施。要做到因地因户因人制宜,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异地搬迁、保障兜底等不同类别的举措,具体原因具体分析的解决贫困群众的最实际的困难。建立金融扶贫机制,加大对资金的整合力度,广泛调动社会各方资源,给与扶贫工作财力物力的支持。最后要对贫困个体实行精神脱贫,要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保证贫困地区的孩子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还要鼓励困难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发挥敢想敢干敢吃苦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用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脱贫经验和事例鼓舞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的斗志。加强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并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平台。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打破固有利益的格局,最大限度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定信念。习近平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10](P98)

1.人民利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改革,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党的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规划,改革政策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干预,推动资源配置遵循市场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党和政府在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了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作为民主协商的主要内容,维护和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益;为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利益,习近平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满足人民文化利益需求的创作导向,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在社会利益方面,习近平聚焦民生工程的改善落实;在实现人民的生态环境利益方面,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在国防和军队的改革上,要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党的建设上,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要敢于进行自我突破、自我革新,正确处理好各种重大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分清利益格局调整中的主次矛盾在利益格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培训提高党员素质、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培训来提高党员素质和党员队伍的结构;在对外开放方面,习近平强调深化互利共赢的格局,着眼于太平洋两岸和欧洲各国,寻找互利合作的契合点,实现各领域利益共赢、共享。

2.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疏通改革阻力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触动某些党派和利益集团的利益,针对当前改革的关键时期,要破除利益格局掣肘、打破利益藩篱,需要解除导致利益固化的思想障碍,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升到依法治国的层面上来。健全的法律是保证个人利益实现、协调人民利益矛盾的平衡器,是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健全各方面各领域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立法的有关程序和工作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广泛吸收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使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以维护。一方面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的有力武器,习近平强调:“在解决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的时候,需要以法律为基础,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解决。”[11](P292)因此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在为人民办事的过程中坚持将人民利益观和法治思维相结合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真正做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谋利益。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依法治国,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贯穿立法的全过程,在执法中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加群众参与的司法途径,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权利、利益和人格。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入推进各域改革的重要保障,从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上以人民的利益为立法依据,能够不断引领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改革不断深入、保障改革人民群众共享成果。

邢先生的童时期,邢先生的父亲因政治因素,长期无法照顾家庭儿女,母亲去世,家境十分贫寒,到海口读书,连路费都没有,是向亲友街坊邻居借来的。然而,当他参加工作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后,却还要不断地资助和回报家人:1961年1月13日的信中写道“儿知道,在家里,三叔也好,阿娘也好,哥哥嫂嫂也好,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援。儿说了,这么多年,现在工作了,支援他们的责任自然而然应该落在儿的肩上。”“正处经济非常紧张之际,简直不知如何是好。寄上二十元,恐怕只能像大河里投进一滴水,没有什么大价值,但在我说来,离下月发工资还有十三天,这十三天怎么打发,却就难了。”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习近平.心无百姓莫为“官”[J].西部大开发,201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www.xinhuanet.com//2017-10/27/C-1121867529.htm.

[7]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N].海南博鳌,2013-04-07.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 C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38(2019)11-0001-06

收稿日期: 2019-04-10

作者简介: 肖大伟(1975-),男,吉林榆树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李梦(1992-),女,黑龙江双鸭山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 王占峰]

标签:;  ;  ;  ;  

从生成逻辑中认识习近平人民利益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