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论文_吕健君

吕健君

常宁市中医医院 湖南常宁 421500

摘要:目的 探讨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绕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划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其中A组治疗术式为手法复位,B组为切开复位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临床愈合率为91.4%,B组为94.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掌倾角与尺偏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桡骨缩短(4.9±1.2)mm,超过B组(2.6±0.4)mm,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优良,但手法复位可加快恢复速度,因此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取最佳术式。

关键词:手法复位;切开复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即松质骨骨折,与桡腕关节面距离为2.5至3cm左右[1],在上肢骨折中十分常见。在人体结构中腕关节有最复杂的结构,同时在全身各个关节部位中其有最高的活动频率。因此一旦出现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一定要积极合理治疗,若失当会导致腕关节变得僵硬或者出现慢性疼痛,对手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主要采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前者操作简易且经济实用,但解剖复位难度大,固定牢靠性差,骨折再移位发生率较高;切开复位可牢靠固定,术后便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但是有较大创伤且手术难度较高,医疗花销大。本文为比较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现选取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绕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划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其中A组治疗术式为手法复位,B组为切开复位治疗。A组中男女比例为23:12,年龄为19至76岁,平均(45.2±11.4)岁;伤后至就诊时间为2h至48h,平均(26.3±6.8)h;致伤原因:16例为交通事故伤,8例为高空坠落伤,4例为重物砸伤,7例为摔伤;依据AO/ASIF标准对骨折类型予以分类:6例为A3型,4例为B2型,2例为B3型,4例为C1型,3例为C2型,16例为C3型。B组中男女比例为24:11,年龄为18至77岁,平均(46.7±11.9)岁;伤后至就诊时间为1h至50h,平均(27.1±7.4)h;致伤原因:18例为交通事故伤,7例为高空坠落伤,4例为重物砸伤,6例为摔伤;依据AO/ASIF标准对骨折类型予以分类:7例为A3型,3例为B2型,4例为B3型,6例为C1型,2例为C2型,13例为C3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A组行手法复位治疗,患者仰卧,外展患肢,麻醉方式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徒手牵引下开展手法复位,将万向球与连杆安装好,行透视对整复状况予以了解,满意后固定腕关节,将各个连接区锁紧,术后开展功能锻炼。约7周后若骨折愈合则将外固定架拆除,强化腕关节功能锻炼,包括旋前旋后前臂、桡偏、屈伸等。B组行切开复位治疗,患者仰卧,旋后位放置患肢,麻醉方式同对照组。入路为绕骨远端掌侧,作切口于远侧腕横纹与鱼际纹处并延长至近端约6至8cm,为纵行或者S形,经桡侧钝性分离桡动脉与腕屈肌腱,将旋前方肌显露,于桡骨端止点0.5cm处将骨折端切断暴露。手法复位牵引将桡骨原有长度恢复,而后对桡骨干骺端骨折予以整复,将尺偏角与掌倾角恢复,维持关节面平整状态,临床固定用克氏针,将桡骨骨干骨折复位。透视下观察复位效果,若满意则行内固定,主要应用T形锁定钢板。而后叮嘱患者活动腕关节包括旋前旋后、伸屈等,基本恢复正常且骨折有优良稳定性后将切口逐层关闭。术后指导患者开展功能锻炼,用石膏托固定,时间为4周。

1.3 观察指标[2]

观察愈合情况,完全愈合即愈合时间为3至5个月,延迟愈合即在6至12个月内愈合,不愈合即12个月后仍未愈合。再记录两组患者尺偏角、掌倾角以及桡骨缩短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为卡方检验;用标准差( )以及均数(±)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用t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愈合情况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愈合情况对比[n(%)]

2.2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mm,°)

3 讨论

绕骨远端骨折为常见骨折,老年人为好发人群,特别是女性。不稳定性骨折会导致关节面难以优良对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尺偏角与后掌倾角,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目前主要应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各有优缺点。手法复位可快速简易操作,且医疗成本低,在老年患者中有较高接受度,但是难以解剖复位,尤其是粉碎性骨折中关节面有所涉及时通常有较严重的关节炎后遗症。同时手法复位难以牢靠固定,骨折再移位风险较高,且对后期早期功能锻炼存在影响,不利于肢体恢复。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直接复位骨折块,且术后功能锻炼不会被影响,牢靠固定。其优势如下:①桡骨短缩降低腕关节活动度,关节活动时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与疼痛诱因为关节面不平整[3],切开复位可确保解剖复位优良,且减少并发症现象;②治疗时不会影响骨膜,骨折端静脉回流与动脉血供均正常,不会影响骨折端血供;③无需反复整复损伤软组织,且若需植骨可便于开展;⑤坚强内固定,便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缓解疼痛,减少粘连,恢复腕关节功能。但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法复位则主要依据韧带牵拉来复位骨折,将骨折端血液循环保留,功能恢复速度较快,由于老年患者要求较低,因此适用性高,但是不宜应用于粉碎性骨折患者中。

本组A组临床愈合率为91.4%,B组为94.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掌倾角与尺偏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桡骨缩短(4.9±1.2)mm,超过B组(2.6±0.4)mm,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张明柱研究结果相近[4]。综上所述,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优良,但手法复位可促进恢复速度,因此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取最佳术式。两种术式并发症还需临床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成功.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比较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2,09(2):42-43,46.

[2]庹大怀.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1):41-43.

[3]张红云.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360.

[4]张明柱.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30-31.

论文作者:吕健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论文_吕健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