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散文的客观制约因素及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散文论文,客观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新时期散文的客观制约因素从历史看背着传统因袭的重负,从时代看有着无心媚俗的孤独;文体内面临“家庭分化”的无奈,文体外难免“尺长寸短”的伤感。但仍取得了很大成绩,“智性散文”便是一大超越。它的主要艺术特征包括丰富真切的人生体验,机智深刻的哲理感悟,生动厚重的文化意蕴,行云流水的随意笔触等,其文化品位不可多得。
关键词 新时期散文 客观制约因素 智性散文 艺术特征
新时期文坛浪潮迭起,“轰动效应”不断,热闹非凡。短、中、长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都曾几度辉煌,影响视听。然而对于散文的评价,却一直见仁见智,难有公论。或为之大唱赞歌,说“太阳对着散文微笑”(韩小惠);或为之唱起挽歌,认为散文已“从中兴到末路”(黄浩)。笔者认为,与其凭主观印象意气用事,倒不如冷静客观地对新时期散文所处的生态环境作一些多方位、深层次的透视,以便使人们对它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一
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履艰难。因为较之其它文学体裁,它受着更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传统因袭的负重。纵观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传统的负重莫如散文者。自古以来,散文作为文学正宗之一一直主宰着我国文坛,而且发展到极高的艺术水准,出现过先秦诸子散文和唐宋散文明清小品等几度辉煌,历代名家名篇不可胜数。这辉煌的历史虽然给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品位极高的借鉴,但另一方面又形成了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峰。(诗歌虽也大致如此,但格律上的解放却给创作带来了无限活力)。从这一点来说,散文创作艺术的历史参照水准就比其它文体都要来得严格和高超。在此高水准的历史参照下,后世散文的创作突破就倍加艰难,成就也难以大放异彩。这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散文创作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固的古典审美传统,即散文必须“载道”。这个律条四百年来一直左右着散文创作,使现当代审美意识的渗透格外困难。相对散文“载道”的审美规范来说,诗“言志”、“言情”的审美规范无疑要宽松自由得多。虽然文学创作都免不了时代文化背景气候的宠罩,但“言志”、“言情”的审美规范起码为诗人表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留下了一线天地,而“载道”的散文却被死死地束缚在“古典之道”、“大一统之道”中难以动弹,与政治密不可分,功利性色彩十分浓郁。由于这一传统文化基因积淀深厚,十分难以摆脱,这就使后世散文创作的突破极为艰难。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在“五四”运动解放思想、解放个性的旗帜下,以及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曾从古典审美传统中超越了一步,重“自我表现”、重个体审美意识的张扬而取得了可喜的实绩,但三四十年代以后的散文又由于时代政治的特殊影响而走向了传统因袭之路,功利性、大众化的“载道”再次泯灭了个体审美意识的火花。直至六十年代“三大家”的散文,骨子里仍然是对“载道”的古典传统的回归和简单继承,而这种继承和回归又不具备思想解放和创作个性解放的基础,因此在特定时期的文化气候中虽能盛行一时,但最终又演变为一种为传统所缚的思维模式,更由于传统因袭观念甚重的人们争相效仿反而成为散文创作新的桎梏。进入新时期以来,思想上的解放虽然为散文创作提供了繁荣的大好时机,但由于传统因袭的负重积重难返,人们一时尚难以完全超越出来,实际上还处于观念的嬗变更替过程之中,所以也就难以短时间内推出散文创作整体上的繁荣。相对来说,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成长起来的小说等其它文学样式要年轻得多,传统因袭少而横向借鉴多,创作上的突破和繁荣也就容易些。
“家庭分化”的无奈。我国古代的“散文”概念本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涵虽然包括一些非文学的文章样式,但其中文学样式仍是主体,如小品、游记、传记、书信、随笔、札记、序跋等。到了“五四”时期,人们把散文看成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驾齐驱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除了古代散文概念所包含的文学样式之外,又增添了通讯、报告文学和杂文等。但到了当代,散文这个成员最多的“大家庭”却越来越不景气,分化瓦解而退缩到了相当逼仄的境地。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客观上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是散文大家庭中的一些文学样式如传记、通讯、报告文学、杂文等逐渐丰富完善了自己的审美品格,纷纷“自立门户”。另一方面,又由于五、六十年代“复兴散文”审美观念的导向,更是把散文的叙事、议论等表现功能剥夺了,使散文可怜地局限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逼仄格局中,认为除了抒情之文就不再是散文了。而现在人们评价散文的成就时也常常是仅从“抒情散文”这一狭小的领域着眼,却视而不见散文大家庭中众多成员的可观实绩,并由此而断言散文的穷途末路,这未免太不公平了。文学发展到今天,众多文学体裁都在不断丰富完善和扩展自身,如小说就在努力挣脱故事情节的制约,突破传统审美规范的束缚向多个层面开拓,产生出纪实小说、情绪小说、心态小说、散文体小说、诗体小说、新闻小说、寓言小说等,而本来就具有众多成员、艺术包容量最大的散文却越来越委琐,这是与文化背景和人为因素都有关系的。即使我们不能否认某些文学样式从散文大家庭中独立出去,但散文的领域仍然是很宽广的,绝不是只剩下了“抒情散文”一个光秃秃的枝干,对散文创作成就的评价也不应只是看到这逼仄的一点“树木”而“不见森林”,否则自然有失偏颇。
“尽长寸短”的伤感。不同文学体裁有不同的审美规范和艺术表现功能,这是由其文本本身决定的。散文体式短小精悍,被认为是文学的“轻骑兵”,其艺术表现功能也自有其特殊性。散文体裁在艺术表现上的巨大包容性是它的长处,叙事、抒情、论理、状物、写人无一不方便,但从另一方面说这又是它的短处。散文以抒情为重,但抒情并没有诗歌来得更方便直接,所抒之情不能进行“极化”处理;散文可以说理,却不如议论文透彻严密;散文可以写人状物,但又不能象小说那样以充足的篇幅表现得淋漓尽致,塑造出极富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散文可以写实,也不能象纪实文学那样把事情始末表现得纤毫毕见,等等。因此,表面看散文在艺术表现上虽集众长于一身,但从各个具体侧面去衡量,又可以说是“一无所长”。对于改革开放年代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散文以它的轻灵可以迅速反映,但不可能反映得十分具体深刻;对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散文也只能摄取某个局部或侧面加以表现,而不能全面精细地表现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于社会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众生相,散文也只能摄取几个镜头作写意性的展示,而不能精雕细刻去塑造典型。既然如此,我们便不能指望一篇散文作品象小说那样产生“轰动效应”,不能要求一篇短文具有长篇作品同等的艺术容量和艺术效应,更不能由此而否认优秀散文之作的存在和散文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无心媚俗的孤独。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变。在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冲击下,中国文坛出现了严重的倾斜,文学创作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媚俗。在这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文学的价值被人们重新思考审视,严肃文学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许多颇有知名度的作家纷纷转向创作“通俗文学”,甚至是“玩文学”,以迎合社会上的低级趣味而求其利。一时间,凶杀、色情、打斗、性描写等内容在文学创作中泛滥成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片金钱诱发的喧闹之中,唯独没有散文的参与。或许是散文那堂皇的“载道”古典传统使散文避开了铜臭和低级趣味,又或许是散文文体本身的“缺陷”使人们用它来表现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力不从心,这样散文有幸成了金钱裹胁的文坛中的一方净土。但不幸的是散文更由此受到了人们的遗弃。写散文的少了,读散文的更少了,散文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孤独而不被人们关注。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气候中,即使写出了优秀散文篇章也只能在较小的文化圈中产生影响,而不被另有所好的大众所注意,更谈不上什么“轰动效应”。人们在评价小说等文学样式时,多是谈其辉煌一面,却很少涉及到它们在内容上体现出的普遍性的庸俗堕落,以及给千百万灵魂,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严重污染。而在评价散文时,却常常又简单地以“不景气”统而概之,而不感叹散文在如此文化气候中仍保持着纯洁高尚的那一份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当今“仍存其节”的散文的孤独与不景气,不仅是文坛的悲哀,更是民族文化素质的危机和悲哀!
二
以上我们简略论及了新时期散文受其制约的主要客观因素,这多方面复杂因素的交织,严重制约了散文创作的兴盛和突破。从另一方面看,即使有上述客观因素的制约,新时期以来散文作家们艰辛耕耘仍然取得了可观成果。平心而论,早在新时期之初,中国文坛上的“伤痕文学”在人们心头的强烈震撼是与一大批优秀的忆旧悼亡散文分不开的。巴金的《随想录》引起的情感波澜和审美效应也不比其它文学体裁所逊色。可以这样说,在散文作家们的艰辛努力下,新时期以来的散文至少迈出了值得重视和欣慰的两大步。第一步以“个性散文”的兴盛为标志。大批优秀的忆旧悼亡散文率先使当代散文走向了真、善、美的回归,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创作个体主体审美意识的回归。这个回归是回归“五四”时期散文的优良传统而不是古典传统。这一步使散文走出迷途回到了应有的位置,找回了失落的品格,恢复了本色。这本身就是不容轻视的成就。在散文这个痛苦的嬗变过程之中,“诗性散文”的狭窄藩篱已被打破,“形散神不散”的呆板定势已被超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单调抒情格局也得到了纠正。第二步以“智性散文”的出现为标志。如果说第一步还是散文向优良传统回归的话,那么这第二步可算是散文在发扬优良传统和横向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作出的开拓。
所谓“智性散文”,不仅鲜明体现了创作个体活泼泼的审美个性,而且站在当代审美意识和批判意识的高度,以丰富的人生体验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去感悟客观大千世界和认识人类自身,注重发掘描写对象所蕴含的社会人生哲理与民族文化积淀,并把这种社会人生感悟升华到一种智慧的哲学高度,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开阔的胸襟、厚重的内涵、悠远的意味和空灵的格局。这种“智性散文”虽体现了对传统散文“悟道”的继承,但当代审美意识和文化批判意识的渗透却使其所悟之“道”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气息,远远超越了古典散文的儒学之“道”而体现了“天人之道”的阔远,更因其民族文化批判的哲学思考而使“天人之道”具有了厚重的文化意蕴,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如孙犁、王蒙、汪曾祺、贾平凹等人的散文创作就是代表,而余秋雨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更是“智性散文”醒目的特色和成就的集中体现。
如果我们更具体地观照“智性散文”,它的主要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真切的人生体验。“智性散文”绝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而是人生经验厚积薄发的智慧之花。它必须以丰富真切的人生体验为前提,否则就会流于肤浅,达不到应有的艺术高度。面对描写对象,作者不仅仅是描写它的外在特征,而是以自己丰富真切的人生体验去贴近它、感受它、思索它,力求把事物的内在品格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沟通起来,从而传达出某种哲理或象征意味,收到“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如孙犁的《老家》一段:“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着穿,有时横着穿,有时系以绳索。重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这里表面是写很普通的“回家”之事,实则写意性地抒发了作者人生体验的丰厚积淀,极真切地道出了人生历程中要达到某个目的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困扰和艰难。文字明白如话,意味却空灵幽远。把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散文中加以集中抒发的莫如王蒙的《风格散记》,作者在描述多种文学风格时,既是对文学风格的一种审美的评判,又是在精妙解剖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和感受,饱含了真切的生活体验,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温馨”一段:“……是一杯暖人肝肠的醇酒。是对失眠者额头的抚摸。是梦里的飞翔着的安琪儿。是对疲倦的人的一声问候:你好。是邂逅的机缘,是重逢的允欣。是离别的挥手。是新生儿没日没夜的令人心醉的啼哭。是珍藏的褪了色的照片。甚至是一朵牵牛花,是一只小鸟,一只喵喵地叫着吻你的裤脚的猫。却也可以是成熟的宽容,是饱经沧桑以后的和解。是一种遗憾、叹息、忏悔,是一种宁静、自信、友谊。”作者这里的一连串博喻,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种都是真切的人生体验的结晶,每一种比喻也都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人生参照,唤起不同读者相似而又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智性散文”正因以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为前提,才能写得绰约多姿,平易近人,以生动的审美意象激发读者强烈的心灵感应。
机智深刻的哲理感悟。在这方面,“智性散文”继承了传统散文“悟道”的审美品格,但所悟之道又体现了空前广阔的境界。大至宇宙之道、生命之道,小至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之品格,巨细兼呈,而又都机智地揭示着某种哲理。这除了必须要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外,还需要机智的理性思维以及当代审美批判意识的有机融合,才能感悟到事物所蕴含的深层意味,才能把看似平常的物象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余秋雨的《夜航船》,作者正是以自己机智的感悟把夜航船这一寻常生活现象上升到一种文化象征意象去认识,从而使文章意蕴体现了当代审美意识与批判意识的高度:“中国文化的进程,正像这艘夜航船。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把船橹托付给老大,士子的天地只在航舱。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微笑。”这段文字虽也属于“悟道”之类,但这里的所悟之“道”又是何等开阔,何等深邃,何等生动!它简直就是一幅中国文化及“士子”们众生相维妙维肖的图画,极富于文化批判意识,其深刻蕴含足可让人反复品味。“智性散文”又正是以作者机智的哲理感悟有效地开拓了作品的艺术空间,以“言近旨远”的艺术境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索和品味。这种哲理性的感悟绝不是低级趣味的,而是体现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意识,这就使“智性散文”总是呈现着较高的审美品位。
生动厚重的文化意蕴。在“智性散文”中,作者不管是抒写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还是阐发机智深刻的哲理感悟,都是从社会人生的广度、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现的,这些人生体验和哲理感悟最终都指向着深层的文化意蕴。作者总是站在当代审美意识与批判意识的高度,从历史文化的特定层面去透视、挖掘描写对象,搜寻其共时景观蕴含层累的历时的丰厚文化积淀,从而使作品意旨远远超越了描写对象本身而具有了厚重的内涵。这种透视与挖掘是理性的,但通常是以精妙的艺术感觉为基础,这就使理性思维的阐发显得气韵生动而不枯燥。在这个方面,余秋雨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体现得尤其鲜明。在作者笔下,每一个景点都被纳入中国文化史系统中去扫描和透视,从而披露出历史泥沙掩埋下的层层文化积淀。于是,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景点再不是寂静的平面山水画,而是有着厚重历时文化内涵的立体景观。作者面对沧桑流逝的景点,总是凭借深厚的文化素养,用自身的生命去艺术地感悟,努力寻求跨时空的精神、心灵和情感的沟通,全身心地感受凝固于其中的久远的生命律动和感召,仔细捕捉那不绝如缕的文化底蕴,从而立体地感受历史景观千古不衰的鲜活艺术生命及其无声昭示着的永恒文化主题。在作者的生命感悟下,每一个景点都有活生生的艺术生命,都展示着呼之欲出的文化品格,都是特定文化阶段的人们发出的超时空的“生命信号”,一片生动,一片喧闹。这正如作者文中所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作者生命感悟中的莫高窟是何等的喧腾热闹:“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在这里,中国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展示得何等气派鲜活!面对白帝城,作者注意的不是久经风霜的建筑本身,而是想到:“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寥寥数语,便极其凝炼而精当地道尽了景观的历史博大与深远,文化积淀的厚重与丰瞻,令人视野豁然开朗,思接千载,体味良深。正是注重对描写对象深层文化意蕴的挖掘,“智性散文”才具有了深邃幽远的独特文化品位。
行云流水的随意笔触。从审美品格来说,“智性散文”是以理性阐发为基点,但又是与叙事、描写、抒情水乳交融的。因为作品中哲事性的阐发总是与真切的人生体验、机智的文化感悟和精妙的艺术感觉熔于一炉,体现出一种泻玉流珠的生动气韵。“智性散文”的行文绝不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形散神不散”等固定格套的拘束,而是笔随意行,任意挥洒,不受眼前景物的制约,不受时空限制,或描或画,或赞或叹,或析或辩,不严守章法,不注重雕琢,只求洒脱自如,收放自然。作者的创作个性得到充分的舒展,散文的文体风格也得到最自由的展示。在这方面,“随笔体”散文体现了这种潇洒风格的极致。
综上所述,“智性散文”以创作个体的丰富人生体验去贴近生活,感悟描写对象,把精微的艺术感受与深刻的哲理思考熔于一炉,不重工笔刻画而重透视写意,不重浅表的抒情而重深邃的理性阐发,不重景观的外在形态而重内在的生命投影,不重精致布局而求挥洒自然。作者通过当代审美批判意识的投射,极力挖掘描写对象所蕴含的深层历史文化内涵及社会人生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同时也建构了作品空灵博大的立体审美空间,其文化品位在当代文坛上是不可多得的。“智性散文”的兴起与繁荣无疑标志着当代散文创作领域的一个突破。尽管如此,当代散文的创作现状仍是不容乐观,散文创作的整体性繁荣还需付出加倍的努力。这一是需要有大批散文作家走出传统,转变观念和思维方法,充分发挥散文宽广的艺术包容性优势,重新建构完善的文体意识;二是需要评论家对散文赋予更多的关注,热情推进散文的发展;三是需要耐心等待文化气候的到来。前不久,“读余秋雨”不就成了上海市民的一大时尚么?这是散文实绩的最好证明。我们相信,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散文一定会再度辉煌。
收稿日期:199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