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事业的伟大实践者-记1956年全国劳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焦菊隐论文

中国戏剧事业的伟大实践者
——记1956年全国劳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焦菊隐

人物传记: 焦菊隐是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1905年12月11日出生于天津,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及教学改革。1935年至1938年留学法国,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祖国,从事戏剧教学和导演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组成为专业话剧院,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少年心怀戏剧梦

焦菊隐,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焦家祖上曾经显赫一时,其高祖焦有霖在清道光年间做过都御史,曾祖焦祐瀛,是咸丰时期的军机大臣、御史,咸丰临终时委以重任的八位顾命大臣之一。慈禧得势后,焦祐瀛被罢黜,本拟充军新疆,后缓行,得以白丁身份隐居天津。此后家道中落,至焦父焦子柯时更是到了每日赖领取救济粥为生的地步。焦菊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后焦父经亲友介绍给一个盐商当助手,焦菊隐才得以在六、七岁时进入家馆接受初级教育,后入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

上图:老舍先生与人艺演职人员探讨《茶馆》剧本,前排右一为焦菊隐,右二为老舍。

这所小学对于少年焦菊隐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一是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特别是注重自然科学的教学,专门设有物理化学实验室,这无疑培养了焦菊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成为他后来研究舞台灯光等技术设施的一个原因。二是在六年级的时候,焦菊隐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一个新剧社,这是焦菊隐从事戏剧活动的开始。1919年焦菊隐考入天津唯一的一所官办中学,俗称 “官中立”就是现在的铃铛阁中学。在中学开始了散文诗和小说创作,陆续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后来收入 《他乡》《夜哭》两个诗集出版。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失调所致的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2]。血管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在机体炎症环境中功能障碍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栓形成及免疫反应失调,并导致多器官衰竭[3-4]。研究[1,5-7]表明,S1P能调节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免疫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预测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总结了S1P对脓毒症中血管通透性、免疫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期望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焦菊隐很早就对戏剧表现出兴趣,还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便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一个新剧社,自己编剧,在同学家里演出。他第一次演出的戏是根据 《聊斋》故事改编的 《张诚》,他在剧中饰演主角,博得了观众的好评,这是焦菊隐从事戏剧活动的开始。

涂鸦期是1岁半到4岁左右的幼儿在没有明确的绘画目的的情况下,以游戏的形式,不受或少受视觉控制,随意进行的画线活动。如,在绘本《跟着线走》《跟着线走过房子》《跟着线环游世界》中,作者用一根线创作出简单明了、细节丰富、富有想象、充满童趣的一系列画面,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幼儿绘画涂鸦活动的媒介,用深受幼儿喜爱的故事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带着“画笔”一起畅游在“线条”的奇妙世界里。

焦菊隐在巴黎大学攻读文学,毕业时写出博士论文 《近日之中国戏剧》。他谢绝了在法国和瑞士任教的邀请,于1938年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救国洪流,参加救亡戏剧活动。他先后在桂林、江安、重庆等地任教,培养了许多戏剧人才。

创办中华戏校

推荐理由:焦虑症是当前社会相当普遍的一种心理问题,本书是关于焦虑症的实用性指南,全面囊括最新的焦虑症应对策略和各种主流疗法的最新发展,是焦虑症和恐惧症患者必备心理保健书,心理治疗师必备参考书。本书在全球焦虑症治疗畅销书排名第一,畅销30余年,经历6次改版,被译为数十种语言,在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

1946年,焦菊隐再次回到北平,他被北平师范大学聘为英语系教授,后兼任英语系主任。

1930年,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想办一所戏曲学校。筹划时他首先想到了焦菊隐,他认为焦菊隐是创办戏校的最佳人选。很快,焦菊隐成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Electrical System in More Electric Civil Aircraft Considering Faults

为使学生开阔艺术眼界,学校还常组织学生观摩话剧,排练演出自娱。戏校的老师也皆是当时戏曲界、文化界的名人,如王荣山、包丹亭、高庆奎、王瑶卿等。文化课教师有学者华粹深、吴晓玲,剧作家翁偶虹等。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同于以前旧科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首创了男女生合校。在当时大多数学校男女分校,京剧演员上台演出,也是男女不能同台,因此许多旦角演员皆为男性。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与学生订立卖身文书契约。当时的一些旧科班,学生都要与科班签订卖身契约,即在科班学成以后,赚了钱基本都归科班。而戏校的学生,报考录取者试读两月,经考查合格,家长只与校方订立保证书就可正式入学。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先后办过五科,招收学生200余名。学生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傅德威、宋德珠、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王金璐、李金鸿、沈金波、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高玉倩等皆是戏校的学生。

大多数金属矿山往往含有较高的金属硫化物,裸露硬岩边坡经风化淋溶和氧化作用产生酸性废水,金属硫化物氧化后产酸使得土壤pH降低,各类铁硫氧化产酸菌过高导致土壤酸化加快[2]。矿业废弃地土壤结构性差,有机质含量及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元素(尤其是氮磷钾)缺乏,重金属毒性强[3]。并且,岩石边坡容易受到强阳光带来的高温及辐射,岩石边坡植物容易被灼伤植物茎叶,不利植物生长,区域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从而制约了植物的定居生长。

由于焦菊隐校长先进的教学理念,戏校的学生也不同于其他的科班。当年与戏校并存的“富连成”科班学生都穿长袍、戴帽头,显得老气横秋。而戏校男学生冬天一律是黑色中山装,披斗篷,夏天穿白色中山服,铜扣子,戴大檐帽,不准留头发。女生一律是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留短发,完全是民国女学生的打扮。校内宿舍也很讲卫生,不像科班学生都睡在一个大炕上,极易传染疾病。戏校是每人一床,被褥一律套上白单子,干净整齐。对这所新型戏校,社会各界都很称道,常有人前来参观,其中有不少外国人。

焦菊隐的多项革新,也遭到社会上一些守旧人士的指责。后来他的办学理念与李石曾也发生了重大分歧。1935年他辞去了中华戏校校长一职,赴法留学。

任教北师大

1924年焦菊隐提前毕业,被保送到北平燕京大学。在大学期间,他翻译并出版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诗剧 《沙恭达罗》,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的喜剧 《女店主》等;在剧作家的研究方面,焦菊隐发表了两篇重要的论文 《论易卜生》 《论莫里哀》。1928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前夕,他和熊佛西组织了多幕话剧 《蟋蟀》(熊佛西编剧)的演出,因讽刺军阀祸国殃民,而被通缉。大学毕业后,焦菊隐先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后在1930年就任北平立研究院出版部秘书,兼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小说作品讲师。

整体思维是高中物理解题中的重要思想,也是将整体看作过程,对其中的物理运动及受力状况进行分析,便于我们同学们从整体把握解题思路,梳理清晰解题思路.有时,在一些物理题中,可以将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以各个质量和方式、总电量和方式来分析,有助于化简题目.如某题中A、B两物放在光滑平面,A质量为1kg,B质量为2kg.两物连线不可延伸.细线质量忽略不计.在A、B

担任校长期间,焦菊隐采取了不同一般的办学方式。当时的戏校和科班,主要是教授戏曲基本功,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却不同,焦菊隐一方面吸取科班教学的经验,聘请名艺人传习业务,一方面对戏校的体制、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革新。中华戏校重视文化教育,所开科目齐全,除学习京剧专业外,还上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素质,达到培养有艺术创造力的“适合时代之戏剧人才”。

焦菊隐不仅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还是坚持民主支持学运的爱国者。1948年,北师大发生特务打砸外语系的 “四九血案”。焦菊隐不顾个人安危,走在游行队伍前列抗议当局逮捕学生,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

执导多台大戏

焦菊隐在忙于教学的同时,没有忘记戏剧实践活动。1947年他应中共地下党北平演剧二队的邀请,执导了话剧 《夜店》。这是根据高尔基的名著 《底层》翻译改编而成的。焦菊隐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真实地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该剧在建国东堂连演三十多场,引起轰动。后来,焦菊隐又排演了夏衍的话剧 《上海屋檐下》、欧阳予倩的京剧《桃花扇》,将莎士比亚的名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 《铸情记》,在戏剧的多个领域进行探索。

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老舍,应邀写了反映新旧社会变迁的话剧 《龙须沟》,特邀当时已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的焦菊隐执导。在排演时,焦菊隐特别强调演员要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他带头组织演员下基层体验生活,后来体验生活成为人艺的一项传统。1951年2月, 《龙须沟》在北京剧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台戏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与风格,为北京人艺奠定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风格的基石。

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任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在北京人艺,焦菊隐担任导演先后排演了郭沫若的 《虎符》《蔡文姬》《武则天》,老舍的 《茶馆》,田汉的 《关汉卿》《名优之死》等。他有意识地将中国的戏曲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入话剧中。他一台剧一种风格,不抄袭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扎扎实实地开创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焦菊隐排演的这一台台大戏,都是在首都剧场上演的,首都剧场成为焦菊隐排演的戏剧最集中上演的地方。

1962至1963年间,文艺界提出要积累艺术经验,特别要总结老艺术家的创作经验。焦菊隐静下心来,将自己的导演手记、底稿等清理出来,整理成文。焦菊隐的论著已经出版的有: 《论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论焦菊隐导演学派》《焦菊隐文集》《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做为剧院的艺术研究专集已出版的有:《〈茶馆〉的舞台艺术》《〈蔡文姬〉的舞台艺术》《〈龙须沟〉的舞台艺术》等。

焦菊隐生前导演的话剧 《茶馆》于1980年应邀到联邦德国、法国、瑞士三国1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历时50天。这是新中国话剧历史上第一次出国演出。1983年 《茶馆》又应邀赴日本演出,都获得巨大成功。 1975年2月28日,这颗艺术之星陨落,焦菊隐因肺癌病逝于北京。

本刊记者闫长禄整理

标签:;  ;  ;  ;  ;  ;  ;  ;  

中国戏剧事业的伟大实践者-记1956年全国劳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焦菊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