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市精神病医院 四川 内江 642150)
【摘要】目的:分析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时间:2014年3月—2017年7月,研究对象:78例本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9)、对照组(n=39),给予实验组患者氨磺必利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利培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阴性与阳性综合征量表评分(ASNSS)、精神分裂抑郁表评分(CDSS)、血压异常率、脉搏异常率、体指数增加值、空腹血糖增加值、空腹胰岛素增加值、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阴性与阳性综合征量表评分、精神分裂抑郁表评分、血压异常率、脉搏异常率、体指数增加值、空腹血糖增加值、空腹胰岛素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都有一定效果,但氨磺必利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氨磺必利;利培酮;首发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抑郁表;阴性与阳性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misulprid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Methods Study time: March 2014-July 2017, study subjects: 78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s (n=39)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n=39) was given an amisulpride treatment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isperidone was given to the control group. Clinical efficacy,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scores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syndrome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ASNSS), schizo- depressive table score (CDSS),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bnormal pulse rate,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fasting glucose, fasting insulin, an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cores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syndrome scales, scores of schizo- depressive disorder scores,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bnormal pulse rate,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creased. Value, fasting insulin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Amisulpride and risperidone have certain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but amisulpride has certain advantages,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s, high safety,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misulpride; Risperidone;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c depression; Negative and positive syndromes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致使部分人出现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疾病。精神分裂症受到精神症状以及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患者情感、思维、知觉都会出现一定的障碍,病情易反复,对患者及他人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应尽早进行治疗[1]。首发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精神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自语自笑等,临床上常采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来进行治疗,两者在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次旨在分析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7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9例。
纳入标准:符合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意识清醒患者、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治疗前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
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器质性病变患者,造血系统障碍患者,妊娠期患者、哺乳期患者、自裁倾向严重患者、严重躯体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
实验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9.5±8.5)岁,病程6~20月,平均病程(12.5±5.5)月;对照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30.5±9.5)岁,病程5~18月,平均病程(11.5±3.5)月。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精细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应体征检查,病情确诊后,对照组给予利培酮(国药准字H20130049,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mg)治疗,可直接吞服也可溶解后服用,每日1~2次,第一天1mg/次,第二天2mg/次,第三天3mg/次,柔可以耐受此后剂量不变或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剂量调整。实验组给予氨磺必利(国药准字J20140080,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规格200mg/片)治疗,口服,400~800mg/d,1~2次/d,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200mg/d,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剂量调整,将其调整到最小有效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阴性与阳性综合征量表评分(PANSS)、精神分裂抑郁表评分(CDSS)、血压异常率、脉搏异常率、体指数增加值、空腹血糖增加值、空腹胰岛素增加值。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的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精神症状恢复正常,可正常与人交流,PANSS>7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效:治疗后患者精神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可听从医护人员安排,PANSS位于30%~74%。无效:治疗后患者精神症状未恢复正常,严重时会对别造成人身伤害,PANSS<30%[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精神分裂抑郁表评分(CDSS)标准:患者得分越低,恢复越好。生活质量采用SF-36来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越好。血压异常值:升高至200/120mmHg以上或降至80/50mmHg,脉搏异常值:每分钟大于100次或小于60次,空腹血糖:3.9~6.1mmol/L。胰岛素空腹4.03~23.46pmol/ml[3]。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阴性与阳性综合征量表评分(PANSS)、精神分裂抑郁表评分(CDSS)、体指数增加值、空腹血糖增加值、空腹胰岛素增加值、生活质量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x-±s)表示;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压异常率、脉搏异常率属于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6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4.6%(33/39);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15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1.5%(24/39),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5.278。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出现体重增加2例、恶心呕吐2例、震颤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8%(5/39);对照组出现体重增加7例、恶心呕吐5例、震颤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5.9%(14/3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4.947。
2.3 两组患者阴性与阳性综合征量表评分(PANSS)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PANSS评分75.62±7.51分,治疗后PANSS评分22.65±2.54分,对照组治疗前PANSS评分76.93±6.82分,治疗后PANSS评分39.96±8.49分,两组患者治疗前PANSS评分对比无差异,治疗后PANSS评分差异显著,P<0.05,t=12.198。
2.4 两组患者精神分裂抑郁表评分(CDSS)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CDSS评分11.75±1.36分,治疗后CDSS评分5.26±2.47分,对照组治疗前CDSS评分11.02±1.56分,治疗后CDSS评分6.41±1.53分,两组患者治疗前CDSS评分对比无差异,治疗后CDSS评分差异显著,P<0.05,t=2.472。
2.5 两组患者血压异常率、脉搏异常率对比
实验组出现血压异常2例,异常率5.1%(2/39),脉搏异常1例,异常率2.6%(1/39),对照组出现血压异常8例,异常率20.5%(8/39),脉搏异常7例,异常率17.9%(7/39),两组患者者血压异常率、脉搏异常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χ21=4.129。χ22=5.014。
2.6 两组患者体指数增加值、空腹血糖增加值、空腹胰岛素增加值对比
实验组体质量指数增加值0.61±1.32kg,空腹血糖增加值0.11±0.82mmol/L,空腹胰岛素增加值1.62±1.59pmol/ml,对照组体质量指数增加值1.55±2.16kg,空腹血糖增加值0.54±0.73mmol/L,空腹胰岛素增加值3.37±3.82pmol/ml,两组患者体指数增加值、空腹血糖增加值、空腹胰岛素增加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t1=2.319,t2=2.446,t3=2.641。
2.7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生理功能评分84.25±4.12、心理功能评分79.65±3.56、躯体健康评分84.33±4.72、总的健康评分79.84±3.71;对照组生理功能评分71.08±3.69、心理功能评分69.44±3.98、躯体健康评分70.02±3.96、总的健康评分65.43±3.26,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t1=14.870、t2=11.941、t3=14.505、t4=18.221。
3.讨论
精神分裂性疾病为多发性精神疾病障碍,应及早接受治疗,降低对患者及他人的伤害。其根据所处疾病的病期和预后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是由于多巴胺、谷氨酸等多种神经递质异常,传统的抗神经分裂类药物多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阻滞剂。其主要诱因为遗传,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经济状况和性格等都在疾病中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应循序早发现早治疗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选择上要考虑症状、副作用、机体耐受情况,同时将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考虑到其中,并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不同的治疗阶段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家属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疾病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帮助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并给予一定的支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都有一定效果,但氨磺必利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阴性与阳性综合征量表评分、精神分裂抑郁表评分、血压异常率、脉搏异常率、体指数增加值、空腹血糖增加值、空腹胰岛素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分析如下:(1)氨磺必利属于苯甲酰胺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拮抗性,可以有效的阻断双重多巴胺的能受体作用,服用剂量较小时可以有效的消除前突触的抑制作用,增加多巴胺的传送,达到抑制精神分裂症状的效果。氨磺必利对精神边缘系统的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且不与血清素能受体或其他组铵、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对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较明显。氨磺必利有两个吸收峰,第一吸收峰于服药后1小时到达,第二吸收峰于服药3~4小时后到达,在重复给药过程中期不会在体内出现积蓄现象,半衰期为12小时,服药后50%经尿液排出,且其代谢量较小,对肝脏损伤较小。(2)利培酮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选择性单铵能拮抗剂,与多巴胺受体和5-HT2的亲和力较强,利培酮也能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并且以较低的亲和力与H1组胺能受体和α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对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引起的运动功能性抑制等不良反应较多、且在改善情感症状方面效果不太明显。
综合上述,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都有一定效果,但氨磺必利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凯,钟建明,叶莉军.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7,29(12):138-140.
[2]孙健.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29):67-69.
[3]刘博文.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对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5):3362-3363.
论文作者:吕林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患者论文; 评分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增加值论文; 实验组论文; 异常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