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乐山 6142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接诊的9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病例均来自2016年3月至8月,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和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95.7%)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无副作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129-01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所引起的出血,包括胆管、胰管的出血及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该病发病率较高,严重者会致死,临床中通常采用药物对该病进行治疗,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现阐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接诊的9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病例均来自2016年3月至8月。治疗组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59~85岁,平均(71.7±3.6)岁;病程2个月至14年,平均为(7.8±3.8)年。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0~83岁,平均(70.5±3.9)岁;病程3个月至15年,平均为(8.1±4.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患者均符合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且签署知情通知书并自愿参与本次实验,排除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和西药治疗,具体方法:(1)基础治疗: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并依其病情给予流质饮食或禁食。如患者低压在90mmHg以内,且脉搏超过每分钟120次,脉压差小于30mmHg,血红蛋白低于每升65克,则可进行输血治疗。(2)西药治疗:静脉注射40毫克奥美拉唑,每天2至3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汤剂治疗,处方:黄芪40克,白芍30克,党参30克,赤石脂20克,阿胶(烊化)15克,白及15克,地榆炭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干姜10克,蒲黄9克,甘草6克,三七粉(冲服)4克,水煎服用,每日一剂分上下午两次冷服。
1.3 评价标准
以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评价标准。以临床诊断为依据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显效:患者在用药后1天内出血停止;有效:患者在用药后2至3天内出血停止;无效:用药后超过3天仍然有出血情况发生。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统计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并计算出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分别用例数(百分率)、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对数据展开卡方检验和t检验,显著性水平P<0.05则资料间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比较,治疗组(95.7%)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6%),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药物治疗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证明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都极高。
3.讨论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在所有消化道出血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具体可分为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道出血、胃溃疡、急性胰腺炎等多种,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息息相关,该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表情淡漠、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患者在发病之初就需立即治疗,如延误治疗极有可能会致死。在中医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属于血证,临床上又可分为虚证和实证,患者多为脾虚不摄证型,所以中医治疗此病以活血化瘀、收敛止血、健脾益气为治疗原则,本次实验所用药方中赤石脂、地榆炭、白及均有收敛止血的功效,阿胶能补血且兼具保护胃黏膜的功效,蒲黄和三七能化瘀止血,党参、黄芪、白芍、白术、当归、干姜、甘草具有补血养阴、健脾益气的功效。本次实验所应用的西药为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是一种能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该药物能选择性的作用在胃黏膜细胞,抑制处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该药物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一定疗效。本次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明确的疗效,患者治疗有效率(95.7%)明显高于只经基础治疗和西药治疗的患者(82.6%),且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治疗方法均未诱发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都比较高,本次研究结果和王宏宇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积极的应用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宏宇.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329-331.
[2]李大威.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11):1674-1676.
[3]褚和平,吴芳,马艳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6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2):81-82.
[4]吴兵.胃镜诊治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7(25):576-577.
论文作者:伍汉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8
标签:消化道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曲张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疗效论文; 例数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