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医院放射科<光谷院区>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膝关节后侧角损伤患者3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患者的肌腱、韧带等形态、信号强度改变、走形以及其他征象。结果:相较于手术诊断方法,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肌腱损伤的敏感度为88.2%、特异性为58.2%和准确性为70.6%;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61.5%和准确性为76.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185-02
膝关节后外侧角由弓状韧带提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同时,交叉韧带和内侧结构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也就是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标志着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构受到了损伤[1]。损伤结构的范围和复杂性使得临床诊断困难重重,在临床诊断中往往会漏掉后外侧角结构的诊断,是导致后期膝关节慢性不稳和术后交叉韧带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随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范围的增大,膝关节的损伤也应用其诊断,但由于膝关节自身结构的复杂性,使得诊断也有一定的困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膝关节后侧角损伤患者3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42.3±10.6)岁,左膝患者21例,右膝患者9例。所有患者诊断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法。
1.2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
采用我院GE HDxt 1.5T超导性核磁共振机和膝关节的表面线圈进行检测。所有患者的检查时间均为半个小时左右。采用层厚4mm,层距1mm,视野为18cm×18cm,激励2次。以常规SE扫面序列进行斜矢状位、斜冠和横断位的扫面,矩阵384×160;以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对斜矢状位脂肪抑制短TI反转恢复进行扫描[2],矩阵256×160;对双回波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扫描[3],矩阵320×160。
1.3 诊断标准
由两位以上的医生观察每位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片子,分析患者的肌腱、韧带等形态、信号强度改变、走形以及其他征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检验方法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以手术诊断方法为标准,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肌腱损伤和急性膝关节后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的诊断结果中,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
3.讨论
膝关节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法进行检查,具有无创、诊断准确率高、清楚的观察患者病症等特点,可应用于骨折、腓肠肌外侧损伤检查,帮助医生做出诊断。膝关节后外侧角包括外侧副韧带,腘肌腱,股二头肌腱,腘半月板和腘斜韧带以及腓肠肌外侧头等[4]。在本项研究中,核磁共振成像机诊断出患有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有13例,肌腱损伤17例,腓肠肌外侧损伤2例,骨折患者5例,核磁共振成像的主要表现是患者的膝关节后外侧的组织出现肿胀,肌腱和韧带均有不同程度的撕裂。患者的肌腱损伤、骨折或者腓肠肌外侧损伤可以在成像的片子中清楚的显示,但是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显示不清楚,导致诊断的困难较大。肌腱损伤中的股二头肌腱损伤的显示比较清楚,腘肌腱损伤成像不清楚,诊断困难较大。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中荣,田庄,张旭.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评价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4):94-95.
[2]尹荣军.磁共振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3(22):75-75.
[3]何建平.探讨膝关节损伤患者在核磁共振的诊断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66-67.
[4]郭锡城,高峰,王莉,等.膝关节损伤患者在核磁共振的诊断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3(21):114-115.
论文作者:陶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8
标签:膝关节论文; 损伤论文; 韧带论文; 患者论文; 肌腱论文; 核磁共振成像论文; 方法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