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硕而艰巨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会计改革回顾与展望_会计论文

丰硕而艰巨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会计改革回顾与展望_会计论文

——丰硕的成果 艰巨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会计改革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丰硕论文,艰巨论文,成果论文,周年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继此之后,党中央紧接着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从而将经济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上述举措为转折点,我国会计工作摆脱了时乖命蹇的局面,进入了立志图新的时期。

回眸20年的历程,会计改革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会计的主要任务是从思想上拨乱反正,并从组织上、制度上、纪律上进行恢复、整顿;同时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开创会计工作新局面。在会计法规体系建设方面,为了使会计工作从“文革”中无法可依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国家颁布了《会计法》。财政部在总结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1982年起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先后修订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供销企业、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企业的会计制度,为使会计工作适应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换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研究密切结合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实际,改变了五六十年代以引进苏联会计模式为主的作法,在总结建国初期经济核算制的基础上,围绕着推行经济责任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工作,为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推动会计工作服务于经济管理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必然引起对会计教育的高度重视。在文革中财经院校几乎全部撤销的情况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财经院校和会计专业的复办工作。到1992年,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层次构成的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体系,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工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第二阶段从1992年底开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开辟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会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随着企业逐步成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经济组织,为适应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建立,1992年底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随即颁布了新的行业会计制度。准则和新行业制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由计划经济会计体系向市场经济会计体系的转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推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于1993年底颁布了《公司法》,修订了《会计法》,从而为会计工作全方位改革奠定了法制基础。经过几年的探索,最近颁布的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7项具体会计准则,无论在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还是在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方面,都标志着会计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无论是从全社会对会计的认识、会计人员观念更新看,还是从会计教育发展、会计规范体系建立,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看,20年会计改革的速度和取得的成就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但换个角度看,即从会计改革应达到的目标看,我们的会计改革离目标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

1.关于会计规范体系。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客观性是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在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多样化的背景下,用制度规定统一科目、统一核算方法的作法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取而代之的作法应是在对会计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规范的基础上,使企业在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由企业会计人员根据本企业自身特点和要求组织核算。因此,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已成为必然。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准则研究与制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由过去的制度规范演绎到目前的制度、准则双规范,但离以准则规范会计实务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具有宏观调控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而言,会计准则规范的对象涉及所有类型和治理机构的企业,因此,准则制定中还将面临区别对待和分别规范的问题,即对公司制和非公司制(如合伙、独资、股份合作企业等)企业的会计制定不同的准则,分别进行规范,从而在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需要的同时,提供国家宏观调控所需的信息。

2.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会计理论研究必须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克服一味介绍西方国家尤其英美会计的做法,探讨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的改革方面,必须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针对企业类型进行会计理论问题研究。用准则规范所有企业的会计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会计规范体系的基本要求。之所以要对不同组织类型的企业确定不同的会计准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只有从理论上科学地回答上述问题,才能对不同类型企业会计规范的建立提供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依据。(2)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制定会计准则的目标在于利用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会计准则的有效性体现在准则目标与后果的统一,要使准则达到预期的目标,准则制定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准则间相互一致的概念、严谨的逻辑和前后一致的立场,从技术上体现出准则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操作指导性,从而使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发挥作用;二是注重对准则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分析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可能做出的反映以及这种反映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准则目标与效果间的弥合度。在上述两点中,概念一致性和准则体系的科学性日益受到我国会计界的重视,准则的经济后果问题也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重视对准则经济后果的研究是促进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的保证。不断对已发布准则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并按准则目标与经济后果相一致的要求不断对原准则进行修正,能够使准则始终处于渐进式的不断完善之中。准则的制定与修订过程是从准则的目标和特定环境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出发,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探求答案的过程,这种答案决非真理,仅仅是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只有通过经济后果的反馈而不断地得到修正,才能使我们的答案日趋准确。(3)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从事会计理论研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穿于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全过程。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视与否,不仅会影响会计理论总体研究水平,而且对我国现存会计理论能否在实践中经受检验,进而指导会计实践将起重大作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被证明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它们之间的作用是无法相互代替的。西方有的国家会计研究中实证法一统天下的作法固然不可取,但我国长期* 来规范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是必须改变的。近两年来,我国在将西方实证研究成果运用于我国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问题是应从模仿西方国家做法中解脱出来,拓宽实证研究的领域,根据我国会计改革的实际确定实证研究的选题,真正使实证研究成为与规范研究并驾齐驱的两种方法。

3.关于会计教育。会计教育在培养高、中、初级会计专业人才、推动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奇缺的现象已基本上得到改观,会计专业从80年代初的短线专业已转化为现在的长线专业。但并不是说市场对会计人员已无需求,而是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简单地对数量的要求转化为对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会计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是:(1)注重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兼会计知识与系统的经济和法律知识、电算化知识和外语知识为一体的,具有较高素质和系统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复合型会计管理人才。(2)注重对21世纪会计教育的研究。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会计工作从繁杂的信息加工中解脱出来,这一方面对传统手工会计下形成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学科的划分提出了挑战,迫使会计教育研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造相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并对会计学科进行重新划分,重新构造会计学科体系;另一方面,会计工作的重点日益从信息加工演化为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运用,迫使会计教育工作者重新研讨会计学科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

标签:;  ;  ;  ;  ;  ;  ;  

丰硕而艰巨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会计改革回顾与展望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