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差异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利用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对不同地区、行业、经济类型、规模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状况作一静态比较,以便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实质性数据。
一、区域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
根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资料,计算出地区间的11个主要效益指标(见表1)。
据对全国乡及乡以上51.04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调查,1995 年产品销售收入52936亿元,实现利税5050亿元, 据此计算出的东部地区市场占有率和利税占有率分别高达65.97%和60.56%,说明其经济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远远超出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这两个指标又分别比西部地区高11.98和11.24个百分点,明显体现出梯次分布的特征。分省、市看,市场占有率列前5位的省、市是:江苏(11.85%)、广东(11.70%)、山东(8.32%)、上海(7.65%)、浙江(6.32%);利税占有率列前5位的省、市是:上海(9.59%)、江苏(8.94%)、 广东(8.82%)、 山东(8.60%)、云南(6.32%)。可以看出, 除云南(受烟草税率的影响)外,排在前5名的全部是东部地区的省、市。
从反映投入产出效益状况的合员劳动生产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分别高出36.4%和51.8%。
流动资产周转率和产销率反映出营运效率的状况,表1 的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分别比中、西部地区高出11.3 %和28.5%。说明在资产利用和发挥的水平上同样存在着差距;但在反映产销衔接的产销率这一指标上,呈现出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的情况(这一现象与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我们将在研究行业经济效益差异时结合生产能力利用情况分类加以分析)。在西部地区产销率比较高的省份是:青海(101.03%)、云南(99.80%)和西藏(97.06%)。
总资产报酬率和资金利税率反映了全部资产的获利水平。从表1 的数据看,这两个指标都出现了西高东低的情况。初步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是与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从人均装备水平看,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11.2%,说明东部地区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资本有机构成决定了其债务构成,财政实行“拨改贷”后,利息负担必然沉重,致使收益分流。其二与地处西部的云南省的烟税影响有关;该省总资产报酬率和资金利税率分别高达23.82%和30.05%,如果扣除云南后计算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总资产报酬率就由9.4%降为7.3%,资金利税率就由8.4%降为5.3%。从净资产收益率看,由于反映的是出资者投入的净资产获取利润总额的比率(不含税金),因此,又重新表现出东高西低的规律,分别为6.63%、5.73%和3.58%。
偿债水平既反映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综合能力的强弱。表1的数据表明,东、中、西部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4.28%、66.55%和67.63%,在资产存最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负债率越高,则说明抵御风险的能力越低。从营运比率看,只有东部地区是正值,为1.28%,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6%和-1.00%, 说明这两个地区的期末流动总负债已经超过期末流动总资产。
二、行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
在分析各行业间的效益差异时,首先将39大类行业归集为4类, 即按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将整个工业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两大类;用技术管理人员比重这一结构相对指标再从已划分的两大类行业中分别划分出技术密集型和非技术密集型。之所以做这种区分,是考虑到技术因素与资金和劳动的密集程度并不排斥,资金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可以将技术因素纳入自己的生产过程中,按照这一划分方法,属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有11个;资金密集型—非技术密集型行业有5个;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有9个;劳动密集型—非技术密集型行业有14个(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市场占有率和利税占有率, 除个别行业受生产经营和税收政策等因素影响、同一行业两个占有率有较大差异(仅有食品加工业、烟草、纺织、塑料制品四个行业)外,两者一般都是匹配的。表2 还告诉我们,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利税占有率普遍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反映投入产出效率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数据可以验证这一点。从反映盈利水平的3个指标的数据看, 属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除受政策因素影响的属社会公共事业的煤气生产供应业和自来水生产供应业以外),普遍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反映偿债水平的资产负债率看,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金—非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其资产负债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营运资金比率看,资金密集型行业也远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上述结果反映出了资产的技术的投入越多,则产出越多,效益越好。特别是多数技术密集型的资金利税率要高于非技术密集型的规律,体现出技术因素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三、不同经济类型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
从对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构:国有工业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对国家的贡献,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但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效益状况不够理想。各种经济类型经济效益的差异情况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国有工业的市场占有率为49.31%,分别超出集体工业和三资工业22.35和32.27个百分点;利税占有率则更高,为56.91%,分别超出集体工业和三资工业36.33和43.02个百分点。这说明国有工业近年来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但它的市场占有规模和对国家的贡献仍然在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当中居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普查数据显示,三资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国有企业高90.4%,即投入产了的效率高出近一倍,但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却比国有工业低,这一现象值得思考。
表1 1995年地区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
注:本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表2 1995年行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
表3 1995年不同经济类型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一)
1995年不同经济类型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二)
从各项效益指标看,国有工业与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相比都不够理想,国有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集体高47.3 %, 但比三资工业低47.5%。国有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经分别比工业和三资工业低69.4 %和34.5%;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低26.8%和17.0%,总资产报酬率比集体低21.0%,比三资工业高6.1%; 净资产收益率比集体工业和三资工业分别低55.6%和44.8%,资金利税比集体低10.1%,而比三资工业高7.1%;资产负债率比集体工业低8.1%,而比三资工业高10.3%; 营运资金比率则是最差的,为-4.41%,而集体工业和三资工业分别为-1.24%和8.37%。
我们再分观察一下国有工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见表4)。
工业普查的数据表明,国有工业市场占有率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分布在采掘、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社会公用事业和个别垄断性行业。其中:煤炭采选业占78.4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97.68%、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占96.74%、烟草加工业占96.86 %、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占88.9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71.45%、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82.55%、煤气和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占到86.37%和84.58%。
表4 1995年行业市场占有率比重差异比较
市场占有率 其中:国有市场 非国有市场
行业 (%) 占有率比重(%) 占有率比重(%)
煤炭采选业 2.1178.49 21.5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5897.68 2.3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1946.99 53.0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5758.57 41.43
非金属矿采选业 0.6332.44 67.56
其他矿采选业
0.0139.09 60.91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0.3196.72 3.28
食品加工业*5.4152.18 47.82
食品制造业 1.7639.11 60.89
饮料制造业 2.0553.59 46.41
烟草加工业 1.8896.86 3.14
纺织业*8.0440.71 59.29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2.54 6.75 93.25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68 8.94 91.06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0.6919.25 80.75
家具制造业 0.38 9.80 90.20
造纸及纸制品业 1.8238.49 61.51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0.7340.91 59.0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6611.68 88.32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3.8788.93 11.0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6.7957.16 42.84
医药制造业 1.7152.33 47.67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835.86 64.14
橡胶制品业 1.1141.48 58.52
塑料制品业 1.9812.99 87.0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2433.54 66.4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1171.45 28.55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4356.44 43.56
金属制品业 2.8614.84 85.16
普遍机械制造业*4.1641.58 58.42
专用设备制造业 3.1052.84 47.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0252.34 47.6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6823.32 76.68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4.5825.75 74.25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7934.14 65.86
其他制造业 1.2210.49 89.51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8182.55 17.45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0.1786.37 13.63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384.58 15.42
注:* 行业为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占有率在4%以上)的行业。
非国有工业在同行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在80%以上的有: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93.2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91.06,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80.75%、家俱制造业90.2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88.32%,塑料制品业87.01%,金属制品业85.16%, 其他制造业89.5%。非国有工业在传统的加工工业居多。
四、不同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
不同经济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情况见表5。
表5 1995 年不同规模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一)
1995 年不同规模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二)
从表5可以看出,大型工业企业尽管只有6416个, 占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个数的1.26%,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1.73%,利税占有率高达60.84%。从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看, 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
如果再结合大型工业企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各项总量指标的比重,就更能说明大型工业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实力。其中产品销售收入占41.73%,工业增加值占47.78%,年末资产合计占48.33%, 利润总额占72.90%,利税总额占60.84%。与之相反,乡及乡以上48.7万个小型工业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50%,而产品销售收入仅占41.73%,工业增加值占37.52%,年末资产合计占34.11%,利润总额占21.02 %,利税总额占26.19%。可以说,小型工业企业相对贡献小, 面临的问题相对也简单,可以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放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附:
在评价不同地区、行业、经济类型和经济规模的经济效益状况时,采用了5个方面的11项指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列于下:
1.总体规模经济实力
(1)市场占有率=某地区(行业、经济类型、 经济规模)销售收入÷全部销售收入×100%;
(2)利税占有率=某地区(行业、经济类型、 经济规模)利税总额÷全部利税总额×100%;
2.投入产出状况
(3)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4)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总额为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
3.营运状况
(5)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00%;
(6)产销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100%;
4.盈利水平
(7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税金+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8)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9 )资金利税率=(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流动资产余额×100%;
5.偿债水平
(10)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11)营运资金比率=(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流动资产余额×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