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学的使命——全国第一次经济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伦理论文,使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需要道德的参与,社会主义道德能否对经济建设有所作为,能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应有的功能价值,应该如何发挥其功能价值,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又是当今道德建设中的重要理论课题。为了探讨经济和伦理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及经济伦理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5月18日—2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 多位经济伦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有关人士聚会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全国第一次主题为“经济伦理与经济发展”的经济伦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就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经济伦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的定位、经济伦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当前经济伦理学应研究的重点问题、经济伦理与经济建设、企业伦理与企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研讨会还提出了经济伦理学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问题,勾画了经济伦理学学科发展的蓝图。全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教授到会并作了学术演讲。
一、经济伦理学:时代的呼唤
经济伦理学作为立足于道德的基点研究经济现象的新兴学科,其本身是否具有存在的根据和建立的必要,这是关乎经济伦理学学科价值的问题。罗国杰教授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经济伦理学。一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在国际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试图用占优势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考虑相应的对策,必须确立能体现我国利益和国情的评价经济行为的伦理价值准则。二是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后出现了四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变化: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及相应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出现不同利益主体权利的代表;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和各种学术团体的出现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分配方式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也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从而引发出如何确立价值导向的问题。三是我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所出现的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的高期望值。四是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上述宏观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经济生活的规范、导向和促进作用,必须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内在需要的经济伦理学。
对于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紧迫性,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和中南财经大学经济伦理研究所所长王福霖教授也都表示了相同的看法。朱贻庭认为,我国正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这种趋势使得我国的经济伦理学研究迫在眉睫,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必然会提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伦理原则并试图使之成为通行的价值原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应该提出自己的伦理原则。王福霖认为,在国际事务中,中国要求确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利益关系,但它同时也应该是一种伦理秩序,其中道德在起一定的作用。而这种新秩序的确立和维护应该依照什么样的伦理准则,中国必须作出自己的回答,经济伦理学必须尽快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经济伦理学的必要性,许多与会专家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了强烈的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盲目地相信市场力量导致社会失范、市场失序和经济失信,致使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受到影响。因此,经济的目的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导向。目前,人类的经济形态已进到一个必须重视和依靠道德的时代,道德伦理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外在制约因素,而且已成为经济发展环节和经济系统内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具有同土地、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一样的功能和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信任及正常性规范有助于节省经济运行所需的大量交易费用,大大降低道德风险系数。健康的道德关怀和积极的道德激励有助于解决经济推动后续动力不足的问题。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并需要道德的程度,是孕育和催生经济伦理学的首要条件,也是经济伦理学的现实基础。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夏伟东教授在充分肯定经济伦理学研究必要性的前提下,强调了构建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前期积累工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异常繁杂的经济问题,使经济伦理学需要研究的道德问题也变得异常繁杂。眼下紧迫的工作,是研究那些涉及全局的重大经济伦理问题,目的是既为现实的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服务,也为构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夯实基础。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陈泽环研究员认为,不仅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背景需要经济伦理学,来自国外影响的学术理论背景即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学也促使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经济伦理学。因为西方经济伦理学的思想毕竟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反映,我们不能盲目全盘照搬,而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采取批判吸取的态度,这一使命必须依靠我们通过建立自己的经济伦理学加以完成。
二、经济伦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的定位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学科研究对象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存在。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这是本次研讨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夏伟东教授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的道德现象。在生产领域,经济伦理学应当重点研究的,是生产的目的和生产的手段,即什么样的生产目的才是合乎道德的;怎样进行生产才是合乎道德的。在分配领域,经济伦理学应当重点研究的,是分配的公正,即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配才是合乎道德的。在交换领域,经济伦理学应当重点研究的,是交换劳动产品或商品的形式和尺度,即什么样的交换形式是合乎道德的,什么样的交换尺度是公平的。在消费领域,经济伦理学应当重点研究的,是消费的形式和消费的目的,即从道德的角度审视有无能力消费,用什么方式消费,以及为什么消费,等等。
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认为,经济活动从其运行的过程分析,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环节。从研究其每一个环节中的伦理问题入手,进而构建经济伦理研究的框架,也不失为一条研究思路。但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具体进程表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设定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当前经济的研究框架相吻合,所研究方向范围清晰,更便于学科的发展。宏观层面上的伦理问题,主要是研究和阐述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伦理评价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道德价值导向问题。中观层面上的伦理问题其实质是企业中的伦理问题。微观层面上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个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职业角色的伦理问题和个体对消费的伦理评价及消费道德规范。上海社会科学院陆晓禾研究员亦主张三层次说。她在其专著《走出“丛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中按照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层次来论述学科的研究对象,并按照三层次说来建构学科框架。
关于三层次与四环节说,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教育伦理学研究中心王小锡教授认为,这并非是研究对象上的分歧,而是一个研究的不同切入点和研究内容的问题,经济伦理学就是研究经济行为中的人际关系、利益和利益关系、价值取向、以“应该”为依据的行为规范等等一系列道德问题。
王泽应教授认为,经济伦理可分为宏观(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经济秩序)、中观(经济管理或部门经济行为)和微观(经济主体意识和行为)三个层次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同时亦可分为经济伦理意识、经济伦理规范、经济伦理活动三部分或社会经济伦理与个人经济伦理两大系列,也许还可以从经济主体伦理、经济交往伦理和经济发展伦理等方面来加以认识和把握。苏州大学管理系李兰芬教授认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事实层面主要是对经济伦理实际状况的描述,价值层面主要在于倡导一种“应然”的标准,从而实现对经济行为的正确的道德导向。
尽管在经济伦理学学科研究对象这一问题上与会专家存在着不同观点,但经济伦理学应该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去研究社会的经济运行,对此与会专家并无歧见且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三、道德对于市场经济的功能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文化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作为社会和个人完善自身的手段和努力追求的境界,它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何种功能价值,应该发挥何种功能价值,这是与会专家所着力探讨的又一重要问题。王小锡教授认为,科学的道德具有资本的性质,它和实物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一样对于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加强等等,有赖于人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科学道德精神与道德实践。因此,道德是而且必然是投入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本。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来说,它不仅要求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而且要求人们珍惜和完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道德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道德也是资本,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资本。
也有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并针对伦理学界有学者提出“道德力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江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张海仁教授认为,伦理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据此得出道德力也是生产力的结论却未必正确。首先,认为人的“道德力”即人的道德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除人的身体素质可以表现为客观的物质力量以外,其他素质如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属于意识、精神、观念的范畴。知识、观念形态的素质,都必须经转化才能成为物质力量。因此,不能把道德素质等观念性的东西等同于物质生产力。其次,道德能解决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的伦理问题,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但这已经不属于生产力的问题了,而是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问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樊和平教授认为,不能泛化“生产力”,不能将其他任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意义的东西都等同于生产力本身,这样将在事实上导致生产力成了唯一的标准。王小锡教授则认为,不能游离于“生产力”以外去理解和论述道德(力)是生产力,道德是生产力,只是指道德是生产力的因素,不可能是指“生产力”以外的另一种生产力。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提出过的“精神生产力”、“主观的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内涵。
在如何看待市场经济行为的目的和手段这一问题上,中山大学哲学系章海山教授认为,经济行为作为一种主体出于谋利目的而发生的现象,其价值是中立的,它无需成为道德评价的对象,但如何去实施市场经济的行为即手段却具有道德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讲,经济行为仍然需要道德的干预,这并不是道德的“越位”。同时,他还提出忠告,即经济行为主体自利的目的和等价交换等经济行为中的原则不能泛化到非经济行为中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道德应该义不容辞地发挥自身的功能,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对此,罗国杰教授特别指出,必须分析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作为实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达到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道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还应该看到道德的反作用,即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导向作用。他指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从一般意义上谈“看不见的手”、“最大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正义等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并没有突出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充分肯定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功能。
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等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对经济理想与道德理想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就本质上看,特别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经济与道德是共同承托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可分离的两大车轮。没有道德的经济不可能是完善的,更不可能达到理想境界;缺乏效率的道德一定是有缺陷的,更不可能造就完善人格。他们指出,人类经济发展的自由王国不仅仅是一个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状态,而且也是经济伦理的一个理想境界。在自由王国中,经济活动的目的已超越狭隘的功利目标而升华为对实现人的完善与发展的伦理价值的追求;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利益交换关系,而是一种通过互助合作来促进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活动方式。总之,在经济发展的自由王国中,义与利、公平与效率、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都在一定完善的基础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道德和经济关系的延伸,或者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表现形式,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焦国成教授作了剖析。他认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在运行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重要问题,也是经济伦理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一定的社会体制就是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一种模式。我们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更具有根本性。因为社会主义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的。我们之所以要社会主义的高效率,目的还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公平具有目的的意义,而效率则只具有手段的意义。然而,社会根本目的的实现是一个呈现出阶段性的过程。如果只讲根本目的而不讲现阶段的任务,只讲公平而不注重实现公平的手段,则作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公平便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四、作为经济伦理重要内容的企业伦理
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是市场行为的主体,企业的状况对市场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本次研讨会上,无论是在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上持“四环节”说还是“三层次”说抑或是其他观点的代表,都普遍认为企业伦理是经济伦理的重要方面,并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高兆明教授认为,要加强对企业经济行为选择的道德限定问题的研究。企业经济行为选择的价值基点是利润,但企业在运行中必须面对如何处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即存在一个企业如何担负自身经济行为的社会道德责任问题。南京大学郭广银教授进一步认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如果面对的道德与利益一致时,固然可能会自觉选择道德的行为,问题是只有当企业行为面临着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自觉的道德选择才更为重要,才更需要经济伦理在其中发挥作用。
中南财经大学经济伦理研究所胡真圣认为,企业在市场中的重要性决定着企业道德责任的重要性。企业责任的根据在于企业与企业之外的社会的一种契约关系。企业生产之后,会产生各种外部行为,企业往往只考虑市场收益,而不考虑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必须要有经济伦理的约束。对此,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窦炎国教授提出了企业无害化生产的概念。他认为无害化生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第二,不危害人类的共同利益;第三,不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实现无害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在于规范企业行为。无害化生产应该成为企业伦理和环境道德的一项基本义务并成为企业的自觉追求。
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中人的道德素质是企业伦理的决定性因素。据此,河南财经学院乔法容教授提出了公有资本人格化的概念。她认为公有资本的人格化就是具体的人对公有资本的命运和运行铁心负责的一种特有机制,它是公有资本的灵魂,这些人的命运同公有资本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公有资本人格化应该呈现为一个链条结构,即从众多的所有者到所有者的代表人,再到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都必须对公有资本铁心负责,履行资本职能,保证公有资本不断增值,真正同公有资本的命运融为一体,实现公有资本人格化。其中执行公有资本职能的经营者、履行公有资本职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和伦理理念,则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公有资本人格化与私有资本人格化的一个不同点在于高度的道德自觉。她还就构建公有资本人格化实现的伦理理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认为应当包括如下方面:对管理者来说,必须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道德精神;必须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己任,追求收益最大化,确保公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在企业参与竞争中,必须遵守“平等、守信、进取”的竞争规则;在处理公有制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上,必须树立集体主义意识,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处理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要致力于建立平等、竞争、互助、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在处理产业、产品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有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离不开中国当下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因此,朱贻庭教授认为,企业伦理的研究和建设必须注意到社会文化背景,必须与企业所在国家、民族的社会性质、经济体制以及传统文化等联系起来,不能否定企业伦理的国别性和民族性的差异。
西安交通大学权利霞副教授认为,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家成长的体制和机制,把“德”作为考核其能力的第一指标。南京审计学院郭建新副教授则特别强调不应忽视对企业营销的伦理内涵的分析,指出应对产品设计的道德涵量、品牌维护的理性价值、影响企业决策的伦理因素、企业营销过程管理的伦理投入等方面作具体的探究和分析。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在企业伦理的研究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尽快拿出针对中国企业运行的系统的企业伦理的研究成果来。这不仅将有益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将丰富和充实经济伦理学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