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里的“花头”论文

苏州话里的 “花头”

文 郭晔旻 图 李然

吴侬软语常用来形容苏州一带的吴方言,吴侬指的是吴人,软语是指细软柔美的语音,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六回就出现了“吴侬软语”一词,“他们叫来侍酒的,都是南班子的人,一时燕语莺声,尽都是吴侬软语。”

三个月后,高志明被任命为照相馆副经理。淘汰国产911彩扩机,用上进口的诺日士自动冲印机,换了背景和道具服装,春风照相馆也辟出了艺术摄影业务。

苏州话向来被看作 “吴侬软语” 的代表之一。即便苏州话和宁波话同处江南的吴方言区内,却流传着 “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说话” 的说法,意指苏州人说话细声细语,可见苏州话的 “嗲” 的确是首屈一指。无怪乎金庸先生在小说《天龙八部》中,为姑苏(今属苏州)慕容复的二婢——阿碧和阿朱之间的对话配上了大段软糯的 “苏白”。

苏州话的很多词汇常令外地人摸不着头脑,“花头”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在苏州话中,称赞某人有本领,处事有手段,往往会说:“倷(你)真有花头。” 反过来的话,嘲讽一个人没啥本事的时候则会说:“倷呒不花头。” 其实 “花头” 这个词,早在唐代就有了。在《全唐诗》里收录了一首无名氏的《撷芳词》,所谓 “风摇荡,雨濛茸,翠条柔弱花头重。” 这里的 “花头” 就是 “花朵”“花苞” 的意思。

这个词语是怎么和一个人的本领、工作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与过去苏州山塘街的花市有关。明清时期,“吴中第一名胜” 虎丘附近的山塘街是苏州繁华的代表,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所以这里也成了当时苏州的 “商品集散地”。花农们种花养花后,就拿到附近集市去卖,渐渐地在虎丘近旁的山塘街花园弄、马营弄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花市”。当时花农在市场上卖花,价钱都以“花头”的多少来定。花市上常能听到买花人因为 “花头” 数量与卖方讨价还价:“倷此地有几个花头”“倷个花头少,俚(他)个花头多” 或者 “呒啥花头”。这里讲的 “花头” 是指花盆里的花数。花头越多,价格就越贵;花头越少,价格当然就越便宜。由于花农们种花本领各异,自然所植之花的 “花头” 多少也不会一样。本事大,种出来的 “花头” 多;本领小,种出来的 “花头” 就少。久而久之,“花头”一词的含义就有了延伸,既指花朵、花苞,又隐指花农种花技艺水平的高低,再进一步引申出了日常生活中工作能力、处事本领的大小之意。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个繁华的大都市,“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比如清代的松江(今属上海市),就是 “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这样一来,苏州话里的 “花头”,也就不胫而走,逐渐流传到了周边的吴方言地区。直到现在,上海话、无锡话里也都有 “花头” 这个说法,而且用法与苏州话完全一样。此外,“花头” 这个词,本身并不带有太多的情感色彩。但由其引申出来的 “花头经十足”“花头经多”,却带上了贬义色彩,比喻一个人的满脑歪点子、馊主意、鬼花样。

图11所示的设计师行为模型包含行为和能力两方面特征。方案数、原创方案数、引用数是衡量设计师行为特征的3个指标;高分方案、被引用数两个指标衡量产出效应,即能力特征。这两方面特征展示了设计师行为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标签:;  ;  

苏州话里的“花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