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信息化与中国现代化--兼论国民经济信息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启示_国民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信息化与中国现代化——略论国民经济信息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路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中国论文,化与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实际上一直在探寻着一条实现国强民富之路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之 路。目前,我们正循着这个方向在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假如我们从生产力发 展的轨迹回首现代化建设的历程,看到的基本上是一条以大力推进工业化逐步实现现化的道 路。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 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轨迹必须作出相应调整。

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点,面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 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提出以信 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尤 其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路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的具体体现。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现代化的新轨迹是:

当今世界,信息化、网络化迅速推进,已经并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场新的技术、产 业和社会革命。在我国,信息化的主要含义是:在国家的宏观规划和统一组织下,在经济社 会生活各方面大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 进程。当然,我们一般所说的信息化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如果说铁器的出现标志着农业文明的开始,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文明的出现,那么以 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则标志着信息文明的出现,人类由此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自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三百多年时间,可以说世界经济一直运行在工业化的轨迹之中,尽管 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提出了“后工业化时代”的概念。与此相联系,通常的现 代化进程模式也就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推进现代化这样一种几乎固定化的范式。

正如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有着质的区别一样,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也有着质的不同。人类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生过两次大的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命:一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 一次技术革命,二是以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电力自动化技术革命,甚至六七十年代 发生的电子技术革命也归属于第二次技术革命之中。始于微电子技术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 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虽然萌芽、产生和脱胎于工业革命时代,然而它不但与前两次技术革命包 括整个工业时代的技术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正 开辟出一个崭新的与工业时代在空间上并列、在时间上相继的信息时代。这正是我们所讲人 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的要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兴起和应用以及在美国的迅猛发展为标志,人类才 算真正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由于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兴起 、发展与普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就业、休闲等方式均较此前发生了诸多本质性的变化, 同时,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发突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新经济” 现象,开创了本质上不同于原来意义的一种新经济形式。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新经济”是指 依托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形态,但通常“新经济”就是指 以信息为主导的经济。国际上和美国国内许多经济学家以及我国的不少学者都干脆把“新经 济”等同于信息经济。事实上,目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朝阳产业,以 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可以说,信息化与美国“新经济”恰如一对孪生兄弟。美国的“新经济”,最根本的就是 依托和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惊人的发展 速度对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作出了直接的贡献。目前,信息产业不仅是美国最大的产业,而 且是近些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信息产业的消费增长也领先于其他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更 为主要的,是由于信息技术成果在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广泛应用,几乎所有部门特别是高新 技术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成本则大为降低。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 运用使得国际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极大地提高 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使各国各地区及各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参 与到经济全球分工中来,以争取自己的利益。因此可以说,信息化或信息技术是继工业革命 之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可以看作是本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给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后一次大的历史性机遇。之所以这么说,其一是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化 的全新时代,虽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据了信息化的先发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化 革命,并初步确立了新经济的型态。但信息化较之工业化,在拥有技术垄断性的同时也更具 有技术发散性,一旦某种信息技术为他人所掌握,它能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并且,虽然信 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往往不易破解和掌握,但一旦被其他人掌握,其学习成本会很低,众多的 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它,电脑的广泛使用就是例证。其二,是因为在过去的发展中 ,中国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遇。西方工业革命时,中国正由封建帝国的繁荣走向殖民地半殖 民地的衰败;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时候,中国正值“文革”内乱。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 才聚积了可以追赶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我们再也不能失去任何一次有利的历史性 机遇了。中国要发展,要尽快实现现代化,就再也不能付这样的代价了。今天,中国要么抓 住机遇,乘势而上;要么失去机遇,更加落后。因此,信息化的历史性机遇对于中国的意义 尤其重大。其三,信息化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对目前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的巨大推动甚至龙头带动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国民经济信息化事实上是对中国现代化建 设路径的一种新的启示,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甚至是对现有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路径的一种修 正。

中国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前进,抓住信息化的机遇既是一条必由 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捷径。这是与上文提到的信息化的扩散性、学习型这样一些特点密切联 系在一起的。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讲抓住机遇其实质就是要抓住信息化的机遇,而抓 住信息化的机遇其实质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信息产业自身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二是 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化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我 们才真正抓住了信息化的要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来分析一下实现信息产业自身超常规快速发展的问题。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很大 程度上还是要实现信息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从整个世界经济科技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像中 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较之西方国家落后了许多,但在信息产业方面,两者 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太大。由于在工业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 经济学上的通常逻辑以及实践中相应的普遍做法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阶段必须追随发达 国家亦步亦趋,然而实际的结果不但是跟不上,相反距离还在进一步扩大。但是确实有这样 一些国家,他们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方式,而是瞄准发达国家技术的最新发展,直接采用最新 技术也就是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信息化比工业化更容易追赶甚至超越。 这方面,人均GDP不到400美元的印度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中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大 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相反,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工业领域如照相胶 卷领域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尽管制造胶卷的技术是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所谓成熟技术。 目前,在国际胶卷市场上称霸的还是美国柯达、日本富士等少数发达国家的产品。

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之所以会在信息产业身上表现出来,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化、 网络化为后来者开辟了新大陆,并大大降低了后继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进入成本;另一方 面也是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各种要素本身的属性,知识替代资 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改变了要素产生、流动和组合的模式,改变了原有的资源 配置方式,甚至也由此相应地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和整个经济发展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行 业、企业将围绕着信息经济、网络经济进行改组和调整,而从发明创造、设计规划、生产销 售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会与信息或网络紧密相关。这种改变当然在发达国家身上表现 得更为明显,但亚洲等地区的改变也是明显的。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称,互联网正改变着亚 洲经济发展的方式、就业方式、消费方式。可见,信息技术革命一方面使经济建立在知识基 础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产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更为迅捷,创新被认为是人才的一种最为重要的能力,个人甚至具备了向大企业挑战的能 力。这样的改变打破了原有的生产要素产生、组合、配置的链条,使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信 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人类进入了21世纪,发达国家已经总体上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对于我国来说,继续完成 工 业化无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只不过下一步工业化的基点和侧重点应 有所不同,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过去的20多年,中国的现代化主要 是靠工业化推动的,工业化的进程直接决定了现代化的进程。而进入21世纪以后,如何推进 工业化的进程,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并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从 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化。这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在21世纪运行所要寻求的新轨迹。

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必须找到其带动的切入点。笔者的理解是,这个切入点首先是工 业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具体来看,主要指我国的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技术水 平落后、生产规模不经济、能源原材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几个方面。其中主要的障 碍就是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如果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世界对比看,关键的问题也是我们 目前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电子、网络等高新技术上的巨大优势。所 以,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就是以信息技术来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也就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高附加 值产品的比例,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其他所有相关部门的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正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发 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 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一方面,信息技术以强大的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将赋予工业化以崭 新的内容,并有力地提高工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强大的工业化 体系,又是信息化的强大支撑。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较快发展的成功经 验看,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较高的增长率并逐步缩小差距,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们能够 通过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超越一些历史发展阶段,直接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 和技术,享受“后发优势”,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当前正在发生着 的信息技术革命,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和赶超的机会;传统产业也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呈 现出新的特点,同时通过新技术的改造,传统产业将更有效率。比如传统的纺织、钢铁行业 等可以通过大量使用效率更高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取代传统技术手段,加强存货、信息处 理、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管理,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又比如,目前我国的家电工业已日渐成 熟,随着规模经济的作用,品牌竞争的激烈,许多家电企业濒于微利甚至亏损。解脱这一危 机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家电产品的信息化,也就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家电行业,开发出信息家 电。

不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在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将有哪些有利条件并将 产生哪些后发优势?在信息化特别是网络化的背景下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有利之处在于: 一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使我国具有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焕发生机,为我国具 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围绕信息化的服 务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和智慧成为信息化取胜的决定因素,我国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巨大的文 化财富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我国消费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增长迅速,潜力巨大, 将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相关产业的素质。只要我们紧紧 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超常规带来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信息化产业自 身的快速发展以及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就有可能在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中取得突破, 从而大大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这里我们还必须对两种现象作出清晰的解释,因为它们关系到中国要不要大力发展信息产 业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是美国的“新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泡沫。于是有人认为,“新经济”只不过是一种昙花 一现的东西。的确,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美国“新经济”目前正步入了调整。20 00年全年,以高新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指数一直处于下调之中就是一个例证。这 主要是由于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泡沫。但这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整个“新 经济”,更不能由此而否定“新经济”的基础即信息技术产业或者更广泛地说是整个高新技 术产业。事实上,美国“新经济”的调整是必要的。一方面,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衰 退期以来,连续保持了长达110多月的增长。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本轮经济扩张是美国146年 经济增长史上继肯尼迪和约翰逊统治下的106个月(1961—1969年)的增长期以来最长的一个 增长期。如此长时期的增长中积累了诸多宏观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泡沫成份 较重。但“新经济”的内涵——信息技术和信息革命的本质并未由此发生改变,信息产业在 整个世界经济中的革命性意义同样未变。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必须看到,“新经 济”中的泡沫更多的是资本的泡沫,而非技术的泡沫。很显然,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 经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它的初创时期,需要大量的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的融 入,更需要适当的融资机制和渠道。实际上,“新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技术革命加风险 资本的产物。目前,美国“新经济”所进行的调整,只是挤掉了风险资本融入产生的资本泡 沫,而不是挤掉了“新经济”的核心——信息技术;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是调整了“新经济 ”所需要的合适的投融资机制本身,去掉了在原先不适当融资机制下产生的资本泡沫。因此 ,绝不能因美国“新经济”的调整而否定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本身。

二是信息经济是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一种“信息陷阱”?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看,有 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信息化在给全球经济提供增长发动机的同时,也正在进一步地拉大国 与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究竟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关系到 要不要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信息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 题。诚然,信息技术理应有助于缩小全球知识差距,促进经济普遍增长,广泛提高各国家人 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这种情况并未象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大量生活在贫 困之中的人们尚未得到信息技术和信息革命的实惠与福利。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最新资料显 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依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发达国家登上 信息革命的头班车,在“知识权力”的集中过程中,通过创造优势,夺取全球市场份额以及 进行大规模的产业重组来获取“先行者利益”,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继续处在“信息贫困 ”之中和“数码鸿沟”的另一边。

事实往往只是表层的东西。上述事实恰恰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产业 发展不充分而导致的进一步的信息贫困。如果发展中国家再在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方面落后 的话,那么在经济发展方面将更加落后。目前,55个信息技术领先国家投入信息技术产业的 资金占全球在这一领域总投资的99%;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全球GDP的86%和互 联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人口则拥有全球GDP和互联网的1%和0.2%。目前美国是互 联网通信的运作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为与它联接支付大量的费用,这又进一步拉大了 二者的距离。而且,在信息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今天,这种信息获取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 发展的不平衡将更为严重。因此,我们不能由此称信息产业是发达国家设置的“信息陷阱” ,反而应该从这种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中进一步增强发展自身信息产业的紧迫感。

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信息产业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为我们 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正因如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才有可能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 认识,提出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的位置,认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一个覆 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的发展战略。

诚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电子工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 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逐渐深入,信息产业 在经济增长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包括电子信息产 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整个GDP中的比重才达4%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的水平。因此,在整个十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本 身 ,另一方面更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此 外,还要注重相关外部配套环境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产业。信息产业部负责同 志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的信息产业将以年递增20%的速度快速发展,这不仅表明了我 国政府部门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认同,而且更进 一步表明中国要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依靠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领先性带动与促进作 用,因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路径。

标签:;  ;  ;  ;  ;  ;  ;  ;  ;  ;  ;  ;  ;  ;  

国家经济信息化与中国现代化--兼论国民经济信息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启示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