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上论文,同志论文,讲话论文,科技大论文,在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九九五年五月三十日)
同志们: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历时五天,圆满完成了任务,今天就要结束了。大会期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朱镕基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朱光亚院长和周光召院长就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作了发言。赵志浩、陈焕友、谢世杰、顾金池、李其炎、朱森林、徐匡迪、李子彬等8位省、市的主要领导同志,丁衡高、朱丽兰、王春正、韦钰、何光远、刘淇、刘江、宋瑞祥、盛华仁、张存浩、卢仁法等11位部委领导同志,以及郭廉高、吴澄、徐培福、邬江兴、王选等5位科学家和企业家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各地区以及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作了书面经验交流。
会上,大家认真学习、讨论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高度,交流了推动科技进步工作的经验,共商落实《决定》和大会精神的政策和重大措施,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这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新的技术革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起新的进军的动员大会。大家一致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的讲话,高瞻远瞩,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握时代的脉搏,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伟大意义,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任务和政策,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研究制定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及到2010年长期发展规划的依据,是指导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将对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下面我就大家讨论中所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讲几点补充意见。
(一)
关于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
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讲话,都深刻论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世界近代史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刻揭示了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自从欧洲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都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为人类文明进步建立了丰功伟绩。最近逝世的李约瑟博士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表明,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长达1000年的期间,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的前面,为现代科学在欧洲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和众多的科学发现,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等,都曾遥遥领先于西方诸国。从公元7世纪到12世纪,唐宋500年的繁荣,在科学、文化方面的伟大成就,曾为世界百国所仰慕。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历经28年,到达东南亚、非洲、南美洲,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90年。但是,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了。自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下令封关自守直到清朝,中国一直处于自我封闭之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从明朝中叶开始,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所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18世纪中叶,以蒸气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科学中心长达200多年。德国19世纪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借助重化工、冶金和制造技术的突破,后来居上。18世纪末美国建国时就注重以科学技术为本,经过150年的努力,成为本世纪经济、科技的超级大国。1860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倡导科学和教育,二战失败后仍以技术立国,创造了短期经济起飞的奇迹。韩国靠技术立国,短短30年时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00多倍。整个世界近代史都表明,依靠科技和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振兴的共同经验。
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屈辱和痛苦,使中国人民懂得了科技和教育落后是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志士贤达为“科学救国”呼号奔走,终因旧中国腐朽统治而徒劳伤悲。新中国的建立,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50到6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之时,党中央、国务院就下决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大量培养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批骨干研究院所,组织攻克了一大批工农业、国防事业急需解决的科技难题,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做出了新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使我们对外国科技水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强烈感到我国科技和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同时,大家还看到了我们的弱点:科技工作偏重于研究,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不紧密;而经济建设又偏重于扩大规模、增加产值,依靠科技进步缺乏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不足。
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两个著名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大贡献。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他尖锐地提醒我们:“科技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1982年9月他又明确提出教育和科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搞好教育和科学是关键。一定要把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做好,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大胆使用人才。1985年他提出“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按照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并于1985年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中国的科技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十年后的今天,纵观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又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高技术产业已占居主导地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60%以上。制造业智能自动化,生物技术商品化,信息和计算机技术普及化,已成为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发展趋势。近两年世界各国又兴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各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界投入巨资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将逐步武装和取代现在的一些生产设备,通讯、办公设备,家用电子设备等,广泛进入企业、车间、办公室和家庭,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变革。智力劳动将进一步取代体力劳动,逐步成为劳动的主体,预示着新的高科技社会的到来。
当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还不高,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占的比重很小。据统计,自然经济状态的农业和手工业、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约为1:10:100。我们的人民勤劳、智慧,可是劳动生产率却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十分之一。我们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很多农村刚刚解决温饱,还有几千万人没有摆脱贫困。根本原因是科技落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我们常常为人民的清贫而不安,为人民不能享受到现代科技文明而焦虑。对人民和国家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激励着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尽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历史留给我们只有一种选择:依靠科技进步求中国之强盛。单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能富裕一时,不可能有持久的强盛和繁荣。我国不是人们曾想象过的“地大物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靠资源的过度消耗甚至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富裕,决非长久之计。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中国才能强盛起来,才能保证健康的发展和持久的繁荣。
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技术水平,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用现代科技武装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科学地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等等。
科教兴国,关系到各行各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科技界、教育界的同志们负有更大责任。我们要为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而努力奋斗。力争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为下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和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按照党中央关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我国的科技工作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更有效地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和学习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先进成果。但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在任何形势下,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千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天灾和战乱。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发生过1029次大水灾,1056次大旱灾。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持续近百年。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华民族无穷的生命力和追求发展的创造力,正是渊源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创业阶段的艰苦岁月里,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领导下,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创造了辉煌业绩,在许多最重要的科技领域都能与发达国家论伯仲、比高低,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引进、消化、吸收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全面发展。这是完全必要的。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一个系统只能在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向更高级阶段进化。我们有勇气、有能力置身于国际开放的大系统中,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这种开放的环境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自己,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快地达到科学技术的前沿。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可能有什么“慷慨赐予”。没有任何国家或民族,是通过别人的“恩赐”强大起来的。不自助者天难助。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主动和受到尊重,也不会有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聂荣臻元帅曾告诫我们:“四个现代化是买不来的。”在类端高科技领域,在最前沿的科学领域,在涉及商业利益的高技术领域,在国防科技领域,没有人会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我们。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创新能力,靠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靠我国劳动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奋斗精神。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来看,我国的科技工作目前依然处在创业阶段,尚需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达到比较自由的境界,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这里具有根本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以上。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解决,靠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科技的大发展、大突破。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吃饭问题不会依赖任何人,我们有能力丰衣足食”。我们能够通过深化改革,发扬科技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用高技术成果武装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创建世界最发达的农业。
江泽民同志在开幕式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高技术产业是当前国际激烈竞争的制高点,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突出的体现。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一场关键性战役。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没有中国自己的惯技术产品,就仍要受欺负。中国必须在世界高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树立这种雄心和气魄,对重要的高技术产业,集中力量,组织大的战役,协同攻关,实现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时,我们必须有新的视野。各项科技计划都要根据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定更远大的目标。在制定高技术发展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等,应筹划新的措施,确定更高的目标。要更加注重国民经济的需求,与产业的发展紧密衔接。经过充分论证,确定有望形成大产业或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科技界与产业界密切联合,组织力量重点突破。
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应下大力气,制定相应政策,指导和推动高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壮大。坚持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高技术产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农业中大力推广高技术。要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和激励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的创造性,创立一批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民族高技术产业,形成与发达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势均力敌、关不住、憋不死的格局。
五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智慧,体察自然和社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第一流的。今天,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已有1860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有240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有150万人。这是一支实力强大的科技队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这个队伍还将快速增长。近几年,每年取得3万多项最新科技成果,申报专利7万件,出版各类新著作9万种。只要进一步密切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抓好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将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力源泉。
20世纪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远未达到完美的程度。每一个学科领域都存在一些重大问题有待今天和以后的科学界、技术界去解决。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老的问题解决了,更多的新问题又会出现在面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到处有空白,到处有用武之地,处处有创新的需求和机会。无数事实已充分表明,在世界科学新成就的面前,任何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都是没有根据的,应该彻底抛弃。
我们曾经落后了200年,仅用了40年左右时间就成功地建立了现代科技体系,在一些重要学科领域能与世界同行相呼应,成为其中的一员。今后,中国科技界的任务是发奋前进,逼近前沿,重振民族雄风,为祖国的振兴和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在前进中当然还会有困难。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不小。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近代的落后只是一个短暂的起伏。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威力,就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是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十年来,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开拓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年有数百万科技人员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去年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输送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超过220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30倍。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新创办的科技企业已达5万多家,就业人员超过120万。一大批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型科研院所已转向按市场机制运行,有的已进入了企业集团。他们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据1993年统计,我国县及县以上政府机构直属的独立研究机构有5446个,职工总数有104万,其中中央各部委直属有1080个,60万人。通过拨款制度改革,相当部分研究机构已经做到不依赖各级政府财政的拨款,自主开展科技活动。但是,还要看到,不少研究开发单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企业结合得仍然不紧密,相当数量的科技人员还未找到充分发挥作用的岗位,人才积压问题仍很严重。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推动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鼓励以技术开发为主的科研机构,多途径、多形式地与企业结合,进入市场、长入经济。提倡专业对口的研究机构整建制地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调整建制,转型为科技企业;通过合作、联营、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科技企业集团;通过兼并、承包企业或按股份制与企业合建等方式转变为企业法人;自主创办多种产权形式和经营方式的高科技企业,逐步由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过渡;吸收国外投资,组建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等。李鹏总理在讲话中要求,要逐步减少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研究机构的数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为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现在,经济建设各条战线上都缺乏人才。我国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农村平均每3000多亩耕地才有一名技术人员。2450万个乡镇企业中技术人员奇缺。大中型企业还有一半没有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我们需要大批一流的农艺师、农学家,一流的工程师、技术专家,需要大批懂管理、善经营的管理人才,我们更需要大批带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企业家。经济建设第一线,是科技人员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因此,要继续为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开辟进入经济建设的新渠道,引导绝大部分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把大批优秀人才输送到经济建设的新领域,使其成为新兴事业的骨干力量。这是今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我国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力量,必须为他们创造丰富多采、具有吸引力的机会,使他们找到适宜岗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今后,科技人员的择业、就业结构必须趋向多样化、多渠道、多种形式并举。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那样做,不仅国家财政能力不能承受,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科技人员的成长和发挥作用,也不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还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前人曾有过很准确的观察:人有柔弱刚强、千殊万异,治学之才与治世之才,常不能相兼。故能胜任事业之人,不必皆出于学。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人才结构多样化,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都需要各有专长的优秀人才。我们需要治学之才,也需要治世之才。所以要注意从广大工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人民中发现人才,培养和造就科技和各类专业人才。只有各类人才全面发展,形成浩浩荡荡的大军,中华民族才能全面兴旺发达。
通过深化改革,要为各类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他们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企业去,到市场上去开拓新事业,成为发展现代经济的中坚力量。只有绝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真正使科技造福人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也才能在全社会真正形成。
(四)
关于加强基础性研究的问题。
《决定》指出,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近几百年来现代科学的伟大发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无数次地验证了马克思的至理名言:科学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牛顿力学及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学理论导致了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为生物学、遗传育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由于德国科学家利比希关于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基础研究,人们才知道使用化肥。近代物理、数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进步和新的发现,都迅速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一些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半导体、集成电路、核磁共振、激光、光缆、加速器等高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于基础科学的发现和成就。现代科学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近代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具有创立和吸取最新的科学思想的能力,不能站在现代科学成就的高度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加强基础性研究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特别重要的科技政策。四十多年来,我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有了较好的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和设施,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拥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在一些主要领域和学科建立了178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装备了一批现代科学仪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了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大型天文望远镜、核聚变装置、空气动力试验装置等大型科学工程。在低温超导、凝聚态物理、遗传工程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我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科学技术的优势,使中华民族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占据应有的地位,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家艰巨而光荣的历史责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强盛,人民的期望,使我们的科学家们不敢有丝毫的犹豫和懈怠。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必须不断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决定》中明确规定的一项基本方针。稳住和不断加强基础性研究这“一头”,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领域、新学科层出不穷。当代知识、信息浩如烟海,如潮似涌。任何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无法在所有的基础科学领域进行研究探索,都在不断调整政策,确定重点,注意国际合作。我们的科学家们在不少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他们有报效祖国的热诚和攀登科学高峰的壮志。但是,我们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即使国家尽最大努力增加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十分有限。我们只能量力而行。在策略上必须精心筹划,突出重点,力量不能过于分散。科学界对此要形成共识,做出正确判断。
根据目前财政科技投入的实际能力,经过测算,即使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国家在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等重点领域中,在今后十年,稳住十几万人,约占现在全国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家、工程师的10%,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这当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队伍的规模将逐步扩大。
制定基础性研究“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发展规划,要充分听取科学界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集体的意志,确定主攻方向,有限目标,选准课题,加大支持强度,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最佳效能。基础性研究,也要体现国家目标。要按照《决定》精神,把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问题列为优先任务。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工作要与产业发展计划相衔接,努力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要优先选择那些我国已具有一定优势,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使其较快进入世界前沿。对国际上兴起的新科学“热点”,有重大应用前景又能充分发挥我国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的领域,要适时部署力量,跟踪创新。对世界科学前沿性的探索也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要配置适当的资源,支持科学家们开展自选课题的研究,发挥个人创造能力,不使优秀的学术思想被埋没。
国家将加大对科研基础设施更新和建设的投资,努力为“稳住一头”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继续为一些重点领域建立开放的科研基地,加速科研仪器设备的现代化。要建设全国科教信息网络,加速基础科学资料和数据的积累,扩大科学资源共享范围。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真正稳住和加强这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
科研工作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增强活力。“稳住一头”,决不能再搞“铁饭碗”、“终身制”。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新型科研工作机制。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人才合理流动,使优秀科技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培养和造就一批真正胜任科研工作的优秀人才,形成一支高水平、朝气蓬勃和有战斗力的队伍,奋斗在当代科学前沿。
科学事业的繁荣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科技人才的成长。培养、造就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要进一步发挥青年科学基金的作用,办好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和造就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要从教育抓起,要充分发挥重点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两个中心的作用,特别要提高对大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强度。近几年的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科学竞赛,我国的中学生表现很出色,说明我们后继有人,青少年将来完全有能力进军世界科学前沿。我们要为这些未来科学家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从现在到世纪之交,我国的科技队伍处在新老交替、更新换代的特殊时期。青年科学家正逐步担负起发展科学事业的历史重任。提携后人,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直是科学界的美德。很多老科学家慧眼识珠,主动荐能让贤,为培养、扶持青年人才呕心沥血,为科技事业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后,希望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更加关心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这是他们对祖国科技事业的持续繁荣所承担的光荣义务。
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不仅在于创造新知识和物质财富,还要为正确的社会决策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工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正确与否,对国家的强盛、人民的福祉具有关键作用。科学和民主决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原则和程序的中心内容之一。要加强软科学的研究,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密切联合。科学界应善于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经过试验和观察所证实了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丰富决策科学的原理,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依据。在这个领域,科学界应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科学技术在全民族中的普及程度,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将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全党、全国人民都应该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加强科技普及工作。
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整体水平仍然落后,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是文盲、半文盲。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自然经济习俗,在广大农村尚未根除。因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劳动生产率很低,辛苦劳作,却难以摆脱贫困。重大人为灾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求神拜庙,巫婆神汉,神怪洞府,丧葬挥霍,宣扬迷信等愚昧行为仍频频发生。假冒科学之名的伪科学、反科学的诈骗行为又有所抬头。凡此种种丑恶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毒害和坑害人民,扰乱社会秩序,阻碍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影响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侵蚀着民族的肌体,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决定》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就是从根本上削弱以至清除愚昧和迷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扎实、有效地抓好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要引导和教育人民科学、文明地生活。在提高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努力提高精神生活的水准。科普工作应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基础性建设工程。
全国科技界和教育界要身体力行,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率先垂范。在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为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付出必要的力量。要使人民能切身体验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亲身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恩惠。中国人民勤劳淳朴的美德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必将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新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科技界要和社会各界一道,旗帜鲜明地、坚定地维护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活动,反对伪科学。对于违犯法律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者要依法惩处。广大领导干部和科技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被科学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对那些尚未被科学印证的自然现象允许探索,对尚未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假说,应认真研究、科学求证,对违背科学规律、弄虚作假、借科学之名招摇撞骗的要坚决禁止。司法部门和新闻媒介对涉及重大科学技术是非问题的处理和报导应听取和尊重科学界的意见,防止违反科学的现象发生。
要鼓励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和兴办科普事业,形成以从事科普事业为荣的社会风气。各级政府要重视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团体都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加强对职工和全社会的科普教育,支持科技公益事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和设施,努力向社会开放,组织参观活动,引导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发挥科学普及教育功能。新闻、电视、出版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媒介和手段,增加科技方面的内容,传播科技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符合科学思想的行为规范。
同志们,19世纪是中华民族饱经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世纪,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奔向辉煌的世纪。这次科技大会的召开,将为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大发展的辉煌时代开辟新的道路。科教兴国,这个中国数代革命家、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一百多年所梦寐以求的目标,将在我们或后一代人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切有幸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同志们,必将以《决定》为指针,努力奋斗,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决定性贡献。
这次大会的成效关键在于落实。希望大家回去后,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研究贯彻落实《决定》的具体措施。新闻界要广泛宣传《决定》和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朱镕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家喻户晓。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科技界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奋勇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