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生 讴歌时代 贴近百姓——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趋向研讨会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札记论文,中国论文,直面论文,研讨会论文,题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理论研究会、浙江广播电视局、宁波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的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趋向研讨会2001年3月在浙江宁波召开。中国视协主席杨伟光、研究会会长徐宏、浙江省文联名誉主席顾锡东、宁波市委副书记徐福宁、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局长马雨农、副局长程蔚东、宁波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张文和来自北京、浙江的电视传播理论家参加了会议。
这是新世纪第一次就中国电视剧,特别是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徐宏致主持词时指出,按文化消费的发展规律看,随着经济的发达,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消费文化,相对于以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要求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以及种类,都会有极大的提高。正处在大众传播时代的当下,电视剧的消费在一个阶段内仍将是百姓日常性文化消费的主要项目和渠道。正如主持研讨会的程蔚东总结的那样:随着电视节目市场运作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促使电视剧创作在题材和样式上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繁荣现象,这种多元综合的现象里特别强烈的是出现了通俗化和平民化,注重观众消费需求的趋向。这应当作为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长足发展而予以重视。“平民化”、“世俗化”是一种要求,但“庸俗”也确实是一种可担忧的倾向。
现状的总结与评估
再次认识电视剧。北京广播学院的高鑫教授认为,电视的三大支柱依次为电视新闻、纪录片(专题)、电视剧。中国电视剧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环境和特征。中国观众是一边骂一边还是看,因为电视剧目前仍然是他们主要的娱乐休闲手段和途径。许多专家也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重视电视剧,有那么高的地位,有那么多的评论。产量高,欣赏水平也很高。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不由得让人再次审视电视剧:电视剧究竟是什么?是艺术?是商品?是传媒?是娱乐?还是……莫衷一是,专家也是各抒己见。高鑫教授认为电视剧是一种艺术,是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是“艺术巨人”。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认为,电视剧的本质是情感的揭示与追求,简单的收视率是不能成为评判根据的,艺术不能成为花园宠物。社科院研究员刘扬体认为:目前电视剧生产与市场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非本质的商业性突现了出来,几乎掩盖了其本质特性。中央戏剧学院路海波教授则认为电视媒体的独特性在当下越来越重要,与电影相比,电视剧更大众化,取材更现实,而电影则更加仪式化,更加诗意,更加梦幻。徐宏在发言中分析了各类题材的电视剧的收视情况,以收视率的百分点来证明电视剧消费市场的反馈对电视剧生产创作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突现出电视剧的某些本质特征;单一的主流文化形态走向多元交叉的文化形态;单一人物的情节化、故事化走向多重人物的人性化、社会化。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现状。大家认为中国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电视剧生产创作是当前众多艺术门类中最为繁荣的。那些优秀的,直面人生,关注现实,讴歌时代,与中国改革现实息息相关,反映中国改革历史进程的优秀作品,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与会者们历数在荧屏上成为热点的作品以及那些人物形象,莫不如此。如《新岸》、《凡人小事》、《新闻启示录》、《巴桑和他的姐妹们》、《女记者画外音》、《走向远方》、《外来妹》、《中国商人》、《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西部警察》、《车间主任》、《苍天在上》、《党员二楞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雪无痕》等。因此,创作直面人生、讴歌时代、贴近百姓的作品仍应是我们电视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方向和“主旋律”。这不仅是中国改革现实的时代需要,广大观众的精神需要,也同样是艺术市场的需要。
刘扬体研究员指出,在当下这个经济全球化、资本国际化、工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电视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是大众的“精神宠儿”、“第二经验世界”。尽管电视剧是通俗的大众化传播艺术,但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张扬。虽然市场尚在逐渐健全和多元化,但过去的那种不计成本的局面已经结束。目前的状况是:题材样式多样化中出现了多种样式的综合,这种综合虽然使电视剧步入了艺术的深入。同时,也出现了模式化的艺术现象,而且还出现了多种模式的综合,他认为这样的综合能调动人的欣赏兴趣和想象力,模式的综合是值得研究的。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电视剧生产首先是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逐渐在知识分子力量、国家力量、民众力量以及国情限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把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现状归纳为三点:1.在风格样式上是现实主义类型化、类型化的现实主义。如今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结合了类型手法,如公安题材的电视剧,都采用了类型手法。类型是人类视听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它们一定是有效的,同时也一定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如今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也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情景中,从而命运发生了变化,如婚恋题材的《牵手》就结合了中国转型期的特殊情景和矛盾,按类型化叙述的家庭情感故事一样反映了转型期的中国百姓情感生活的现实。2.在主题提炼上是主旋律的通俗化、通俗化的主旋律。《情满珠江》是这种趋势的滥觞。以后如《突出重围》等都是如此。3.在艺术表现上是日常生活的戏剧化、戏剧情节的日常化。过去存在着这样的倾向,为了追求故事的好看,不惜歪曲生活的真实,过分追求戏剧性,过度采用偶然、巧合等手段,而现在不少电视剧的戏剧性来自人际之间的矛盾。在剧院中,人物的性格是统一的,是以人物为基础来叙述故事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一直在“类型”、“个性”和“典型”之间兜圈圈。上个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塑造的人物虽然比70-80年代重得多,注意把人物放到他们的生存环境中去描写,注意人物层面的特殊性,也注意人物文化内涵的独特性。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星教授认为那种大气磅礴中流砥柱的人物,比如那些反腐英雄,其实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和理想。正面人物的多重性格和心理的刻画在十年前是不可能的。而如今,这已经成为刻画塑造正面人物的“必须”。人物的情感与道德之间矛盾冲突的揭露也是前所未有的。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的东西是触动情感,是情感的复杂呈现。这既是艺术创作技巧的提高与熟练,也是艺术生产环境的开放与宽松。
在艺术风格上,显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向,演绎百姓春秋。从积极方面讲,这使得电视剧更加真实,靠近百姓的生活、情绪和欲望,否则“现实性”何来?更不用说“当代性”。当然时代感不是涂抹上去的油彩。周星教授认为,目前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内容越来越贴近现实,真实性越来越明显,直面人生,这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与要求。电视剧的大众文化身份的日益确立,“平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这种趋势的背景是大众文化的召唤,表现出对百姓的尊重。世俗化带出的一个问题是真实性。周星教授认为这是世纪末电视的一个趋势。
强化精品意识。杨伟光主席指出,浙江电视剧生产一直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艺术家们的努力,出了不少精品。目前全国每年的电视剧产量非常大,因此,艺术生产不在数量而在质量,精品意识就尤为重要。而精品的关键是本子要好,要花大力气抓好本子。就精品而言,顾锡东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认为,现在电视剧生产速度那么快,这又如何出得了精品呢?他坚持认定艺术作品的教化作用,认为电视剧故事越家常越世俗越好,外国的畅销小说也是如此。他提出:不追求精品,而追求“通品”,因为不可能每部电视剧都是精品。而所谓“通品”是通得过的“通”;管理部门通得过,市场通得过,评论界通得过,老百姓通得过。著名电视策划人陈汉元认为,精品是精英的作品,要出精品,首先自己要是个精英,不然何必提倡提高人的素质?中国电视剧中精品的比例大约是200比1,问题是,由谁来下判断?以他个人的看法,真正的精品应该是很多观众鼓掌,专家也鼓掌,打得响,还得奖,才是精品。另外,精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电视剧只考虑一时的轰动,不求长久的效益,那二十年后就很少有人看得懂了。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今天也看得懂,精品就应该是这样,不仅一时轰动,还有历史价值。
问题的显现与剖析
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问题与不足是与它的发展提高同步出现的。
专家们指出,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创作的一些问题和误区,诸如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对现实反映不够深刻、浮光掠影、拼贴表象等问题。此外,市场经济的活跃和对电视创作的影响与制约,也会诱惑创作者一味追求市场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刘扬体指出: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审美创造的立足点动摇的现象,造成作品深度感减弱,缺少振聋发聩之作;王占海也认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有它的优势,同时也有它的局限,由于短时间近距离,缺少必要的沉淀与过滤,在对现实的本质性认知把握上会产生偏差和模糊;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于是便出现了回避,或者逃遁到远离现实的历史中去。高鑫教授认为,就中国特定的转型期的特质来说,现实题材电视剧没有满足人民的需求,没有巨作、力作和大作。
也有一些电视剧的价值取向混乱,单纯追求娱乐和市场的效益。对“娱乐”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它是生活的必须,但有意境的区分,最高境界是人性的优雅和完美,博人一笑只是起点,不是目的。在叙事风格和艺术表现上追求平民化、世俗化是一种贴近普通百姓的姿态,但却容易变质为“平庸”,而“平庸化”乃至“庸俗化”确实是一种值得担忧和警惕的倾向。周星教授说:“庸俗化”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电视剧创作,但在电视剧生产过程中典型地体现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同时,琐碎化的描写极易让人迷失在鸡毛蒜皮之中而丢失了应有的宏阔感和改革时代的壮怀激烈的感觉。
趋向的预测与期待
总结归纳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现状是为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展望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以及对创作者的要求,与会者认为,电视剧仍将在中国百姓生活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并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要对象。今后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总的精神应该是直面人生、讴歌时代、贴近百姓。
刘扬体研究员认为对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首先要有宏阔的文化战略和清醒的文化版图意识。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要从全球的文化格局看待中国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把握自己的创作走向,否则不可能把握宏观的文化,在微观上也不可能吸引自己的观众。“文化战略”是个生存战略的问题,我们要有文化版图意识,我们如何开拓,守望自己的文化版图?他认为,这关乎我们创作者如何观察现实认识现实反映现实。他强调立场一定要站得高,审美视野一定要开阔,一定要知道自己存在的境况。
关注现实社会,将仍然是电视剧一个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任务,创作者应该有使命感,创作者也要具备深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充分认识自己所处时代与社会的深刻的精神本质,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鲜活的时代生活场景和深刻而不是肤浅的时代特色。许多专家认为,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反腐题材和家庭情感伦理题材的电视剧将会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因为这些题材所涉及的领域反映了中国改革进程中,人们政治理想的精神需求和家庭情感的实际困惑。这些题材的电视剧在最近的中国荧屏上“热映”就是一个有力而明确的注脚。
对于正面人物的塑造,杨伟光主席在分析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现状后,归纳了三科类型模式:1.主旋律作品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豪情,但缺少人情,更没有爱情。这在战争年代是真实的,现代人们生活要丰富多了,这样表现观众就感到不真实。2.主人公以事业为主,有高尚品格,有奉献精神,有情感,那情感不是贴上去的,主人翁有血有肉,十分可爱,有观赏性,也出偶像。3.故事情节以感情为主,但情感成了人物之间互相玩弄的“玩物”,三角恋、四角恋不足取。所以他主张以第二种模式塑造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正面主要人物形象。
陈汉元认为,题材和样式应该是多元化和细分化的。比如“广播”正在逐渐演变为“窄播”。多元化细分化的题材就是丰富多彩,就有可能繁荣。他说不要老想着“雅俗共赏”和“老少咸宜”,那是做不到的,做到也是没有味儿了。艺术创作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细化”其实就是对每一部分观众欣赏需求和口味的尊重。
专家们认为,平民化、通俗化的过程中,所谓“伦理片”、“警匪片”、“言情片”会越来越多,这些类型的电视剧也会越来越强调“观赏性”、“娱乐性”。程蔚东在总结研讨会的各家观点时强调,要继续研究把握电视剧的特性、规律,即便是追求“娱乐性”,也有一个如何提高境界和品位的问题。要正确处理所谓“精品”与一般作品的关系,纠正过去“精品”只求主题重大、制作精致,却不求观赏性,不求收视率的误区,实现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总体质量的提升。
研讨会还就周梅森、金一鸣两位作者各自创作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至高利益》、《大龙年》进行了研讨和论证。浙江将在今年将这两部电视剧投入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