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关系的调查研究_教师评价论文

教研组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关系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研组论文,调查研究论文,专业知识论文,关系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教研组是由同学科教师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教师最具体、最现实的专业场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些研究者从专业发展的视角关注教研组的专业发展价值。他们认为,教研组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李继良,2003;[1]熊焰,2004;[2]谢尔,2006;[3]李雪寒,2006;[4]王海仔,2006;[5]柳夕浪,2006;[6]牟映雪,2006[7];王建军,2008[8])。教研组活动以研究、探讨、交流课程理解、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等为主要内容,兼及课题研究、组织培训与公开课活动等。对于教研组活动的内容,有学者明确提出,教研组活动应聚焦于学科教学知识①,关注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教学内容的深度阐释、教学任务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呈现、课堂教学的组织、学习的练习、测验与评价。[9]

只有一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研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研组的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才能够实现。那么,一线教师怎样认识与评价教研组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教研组对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有着怎样的贡献?怎样才能使教研组更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本研究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一线教师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对教研组专业发展价值的认识与评价,了解教研组活动对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贡献情况,综合两类数据进行讨论,给出提高教研组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2006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对上海市9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其中,“教研组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的关系”是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第23、24、26题调查了教研组对学科教学知识中的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方法知识贡献情况,有124名教师作答,占调查人数的96.1%。

为了更进一步具体了解教师对教研组活动的看法,本研究运用分层目的抽样的方法在129名参与研究的教师中选择了5名教师做了访谈:陈老师(教务主任,高级教师,教龄30年)、余老师(副校长,特级教师,教龄18年)、王老师(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教龄18年)、教师A(中学中级,教龄6年)与教师B(中学初级,教龄2年)。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教研组活动是一种制度化与常态化的专业活动,对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具有较大贡献

从表1可以看出:(1)在本学年中,教师参加教研组活动的次数2~3次/周的教师占64.9%,2~3次/月的教师35.1%,这两项加起恰好100%。从数据上判断,这9所高中的教研组活动已制度化与常规化。(2)16.7%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作用“非常大”,接近半数(42.9%)的教师认为作用“较大”,两者合起来为59.6%,多数教师对教研组的专业发展价值持肯定性评价。(3)教研组对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方法知识三类教学专业知识的贡献都比较大。从选择“非常大”与“较大”这两类肯定性评价的百分比之和来判断,59.7%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对自己课程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64.5%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对自己如何处理教材具有较大的帮助,56.4%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对获取方法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三个百分比与教师对教研组专业发展价值的肯定性评价(59.6%)基本一致,综合两类数据,教研组的确对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教研组对教师学习如何处理教材的帮助更大一些,也就是说,多数教师是在教研组活动中学会如何处理教材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处理教材的经验是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王老师介绍了教研组活动的情况,“在上每个单元的前一周,由主备该单元的老师来说课,说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是如何处理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大家一起再讨论每种体裁课文处理的方法与具体每篇课文该如何处理,重点应该在哪里,用哪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2.各个教龄阶段的教师对教研组的教学专业知识发展价值具有较高程度的认同

检验用于分析教龄因素是否影响到教师如何看待教研组对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方法知识等三类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性。

(1)四个教龄组检验值分别为课程知识(=15.936 df=9 p=0.068)、教材知识(=14.726 df=8 p=0.065)、方法知识(=5.920 df=9 p=0.748)。可以看出,在0.05水平上,四个教龄组教师对教研组贡献的评价在人数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换句话说,教龄的长短并不显著地影响他们如何看待教研组对这三类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性。

(2)从四个教龄组教师对教研组贡献的评价情况看,教师对教研组的整体评价很高,最大值4.53,最小值3.41,分别超出中间值3达1.53、0.41,描述性统计的均值再次说明,教研组对教师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方法知识的发展相当重要。同时,四个教龄组教师在教研组对每类知识发展贡献评价的平均值比较接近,不存在较大差距,这与前面的检验结果基本一致。

图1 四个教龄组教师对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方法知识发展的评价均值

3.在教研组活动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处理教材的知识(经验)

(1)在教研组对三类知识贡献的评价上,初任教师(1,3)的评价均值分别为4.53、4.27、4.00,明显地超出中间值3。可以认为,这种常态的专业活动对初任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初任教师在教研组对教材知识贡献的评价均值相当高(4.53),持肯定性评价(选择“非常大”与“较大”之和)人数的百分比达93.3%。以上结论清楚地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初任教师更多的是在参加教研组活动时从有经验的同事那里学习如何处理教材的。为了帮助初任教师尽快获取处理教材的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在教研组活动时应有意识地给他们传授更多这方面的经验与知识。

(2)教龄(4,6)教师的评价均值分别为3.53、3.94、3.41,也超出了中间值3,教研组对这个教龄阶段的教师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对教研组在教材知识的贡献上评价最高,肯定性评价人数的百分比为76.5%。这说明,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获取教材处理方面的经验(或知识)最多。综合以上两点,教研组对于青年教师获取教材处理知识或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教材内容(教材里所呈现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师课堂里所教的内容)”并不完全对等,“教材内容”是教师选择、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如何处理教材”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重组,从而使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实现。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教研组活动中讨论的内容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对新课程理念解读(75.6%)、教材的解析(68.9%)、考试问题评析(37.8%)。52.7%的教师对教研组活动的需求是解析研讨教材。[10]

三、总结与讨论

“这种(教研组,研究者注)相互促进的环境不仅对集体行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同事关系,这种同事关系对个体发展状态是有效的。”[11]可以说,教研组是每个教师专业生活的“家”,“家”和万事兴,“和谐、团结、进取”是这个“家”的底色。为了使这“家”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将根据教师反映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讨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充分认识与挖掘教研组的教师专业发展价值

调查问卷数据表明,教研组对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良好的专业生活“场景”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研组中度过的,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我天天与你们在一起待的时间比与我老婆待的时间长。所以我要热爱教研组,我要把教研组搞好,教研组让我能够开心。”只有开心、愉快的教研组才能更有利于教师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第二,实现资源共享。虽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事实上,一个教师将整门课程的资源开发出来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学习共同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求教师个体的成长,更要求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学习生活大部分发生在教研组活动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的协作与帮助是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余老师谈了他的认识,“语文组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句顺口溜:‘在中国,最好的地方是上海;在上海,最好的地方是漕河泾;在漕河泾,最好的地方是附中;在附中,最好的地方就是三楼朝北的那间16平方的办公室,那就是语文组。’我听了特别有感触,在我学习教学的过程中,教研组的帮助非常大。一个学校整体的好坏对个体的教师影响是大的,但一个教研组氛围的好坏往往对一个教师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2.建立“和谐、团结、进取”的教研组文化

好的教研组应该是和谐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对于初任教师而言,能否得到有经验教师的帮助与指点对教学专业知识发展至关重要。同时,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陈老师谈了她的经历,“我刚到学校时,由教研组长或老教师指定大家读什么书,读完之后要交流,讨论完之后其他教师也去读。有时大家一起研究一篇文章,有时讨论学生的作文,研究气氛是很浓的。青年教师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的风气。互相听课,取长补短,这样大家很快都提高了。”

教研组和谐进取的关键是要有积极进取的“带头人”——教研组长。同时,多数教师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态。从学校层面上讲,教研组“带头人”的遴选非常重要。教学水平与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且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利益观,谦虚、热心、乐于助人,是“带头人”应有的品质。从教师个体角度讲,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研组之中。这两者关系是辩证的。在现有的高考评价机制下,教师之间因“分数”而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再加上许多学校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缺乏合作的竞争,导致教师相互交流不畅从而影响了资源共享。因此,教研组和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3.初任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教研组

对青年教师来讲,如果教研组团体的“传帮带”功能没有发挥,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一个个孤独的“奋斗者”,这非常不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教师A的经历说明了这一切,“教研组长要退休了,他的心思不在教研组,整个教研组就像散掉了一样。我们是各自干各自的活,一个人单打独斗,我觉得很孤独。一个年轻教师上到高三后,让他单独搞一套教学方案是搞不出来的。如果教研组里分工,每个人搞一块,大家分工合作,那年轻教师就能做了。”教师B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初任教师,他渴望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我们教研组活动的质量不是太高,有点单打独斗,所有的东西都是靠我自己来摸索的。我确实很需要、也很渴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我是‘嗷嗷待哺’的!”在调查问卷的开放题部分,部分教师也反映了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初任教师的失望感最强烈。有两位初任教师说:“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少”,“缺乏课件的积累与分享,难以形成合力。”

“这一时期(入职初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12]而能否获得教研组资深教师的专业帮助是“关键期”的关键。有些初任教师很难融进教研组之中,从长远来说,这可能对他们专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即使勉强维持自我专业发展,也只是具体教学方法的量上增加,而没有实质性进步。”[13]因此,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初任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种专业活动对自身专业知识发展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融入教研组。

注释:

①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教育家舒尔曼(Shulman,L.S.,1986)提出的一个关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概念,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问题、议题上,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朱晓民(2007)在博士论文中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多层复合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层面是课程与教材知识(“课程知识”是教师关于“某学科课程是什么”的认识,比如“语文是什么”;“教材知识”是教师关于如何处理教材的知识),第二层面是方法知识(关于教学活动顺序、进程或结构组织与安排方面的知识),第三层面是表征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外显、传达教学内容的方式)。

标签:;  ;  ;  ;  

教研组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关系的调查研究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