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党内关爱机制构建与完善中应把握的三个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党内论文,中应论文,基层党组织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4)06-051-03 党内关爱、党员关爱机制构建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生活困难党员”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指出:“关心爱护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②。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党的报告中被明确地提出来,表明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彰显了党对党员的人文关怀的关注,凸显了对党员的主体性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党员合理利益诉求的回应,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提高。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尽管部分人对关爱好党员这个话题存在着遐想和歧义。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展党员关爱的研究越来越多,基层党组织党内关爱机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厘清基层党组织党内关爱机制构建和完善中存在的模糊认识,笔者从基层党组织党内关爱的价值、内容、对象三个维度对基层党组织党内关爱机制构建和完善进行分析。 一、价值维度:现实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党员关爱是以党员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客观条件是党员关爱的逻辑起点,在关爱活动中,分析和把握党员思想形成和变化的客观原因与实践基础,帮助和促进党员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素质,并将思想政治素质外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促进党员全面发展是党员关爱的逻辑终点。因此,党员关爱是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下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实践性这一本质属性的体现。 1.满足党员的合理需求是党员关爱工作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需要是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的现实基础,人的思想行为是人的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需要不仅是人的思想的动力,也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把人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的连接点,是行为最原始的起点。没有需要的人是不存在的,党员也不例外。马克思说过:“基督教的社会原则颂扬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顺从驯服,总之,颂扬愚民的各种特点,但对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来说,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要重要。”④党员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而且精神需要更重要。党员的需求决定于党内的大环境和总条件,具有现实性,同时又必然具有超越这些条件的内在要求,这时,党员的需求又表现为不满足性,这种不满足性是党员主体认识、把握、改造客体的动机,并成为主体能动性最深刻的根源。因此,在党员关爱工作开展中要研究好党员需求、满足好党员需求、引导好党员需求。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到党员中去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党员的需求情况;在研究和了解党员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党员的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等不同的需求;根据党员需求层次性、递进性、多变性的特点,注意对党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恰当引导、控制、协调,引导党员需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转化。 2.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是党员关爱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有主体性、才能成为主体,也并非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都具有主体性,只有当个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发挥了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时,才能真正成为主体,具有主体性。党员关爱在一定意义上就在于“接受”,在于唤起关爱对象——党员的主体性。基层党组织党员关爱的实施者与被关爱党员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其活动是双向的、相互促进的。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有强烈的党性观念,体现在尊重相互之间的应有权益,体现在相互之间的关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内和谐。就党员个体而言,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不是靠外力的强制,而是主要源于党员主体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源,这种动力源来自何处呢?就来自于党员的主体意识,即来自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参与、奋斗的自主意识,亦即党员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的自觉意识,而主体意识能否得到长久维持,又取决于党员的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因此,现代党员关爱过程不应是一种强制被关爱者的过程,而是一种激发被关爱者主体性,使被关爱者不断提升自己素质和积极性的内在需要的过程,这种不断产生的需要促使党员主动求知、求善,从而内生地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3.党员的全面发展是党员关爱的价值目标。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⑤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交往普遍性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由个性的形成。人是社会一切目标的根本,人的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首要的问题。党员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共性方面来讲,两者具有发展过程的同步性。党员的全面发展内含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党员只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党员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追求人由片面发展逐步走向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在发展条件方面具有相同性。党员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一样,都依据充分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保障。同时,党员的全面发展相对人的全面发展也表现出自身的个性特点。党员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具有先进性、先行性和先导性。党员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认同性、坚定性、自觉性要高于一般群众;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走在人民群众的前列,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和积累条件;党员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推动社会的一切成员实践全面发展。 二、内容维度:多机制和多内容的结合 基层党组织党内关爱机制是一个涵盖多机制、多内容组成的综合性机制体。从内容和功能角度可以分为党内激励、党内关怀、党内帮扶三个大的类别,每个类别又包含着不同的内容,涵盖物质关爱、政治关爱、思想关爱、精神关爱、发展关爱、生活关爱等多项内容,进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党内“大关爱”内容体系。 1.党员激励是党员关爱中的导向性内容。党员激励就是党组织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活动方式对不同的党员采取相应的激励方式,强化党员自我体验和认识,提高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组织的意愿。在党员激励这个内容体系中,又包含着目标激励、典型激励、奖励激励和责任激励等。党员目标激励就是要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党员的动机与行为,使党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协调一致,使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吻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党员对组织目标的思想和心理认同,增强党员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党员典型激励是指选择在实现目标中表现先进、成绩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肯定和表扬,作为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党员奖励激励是指通过各种精神手段和物质手段对党员进行奖励,使党员在“发挥作用→获取动力→更好发挥作用→获取更大动力”中不断增强党员发展动力,最终实现作用的目标。对党员进行责任激励,就是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党员的职责,增强党员对其工作岗位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2.党员关怀是党内关爱中的根本性内容。党员关怀在党员关爱内容体系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党员关怀内容体系由政治关怀、思想关怀、心理关怀和精神关怀等内容构成。在政治上,党组织重视和关心党员在政治上的成长与进步,服务党员的政治生活,保障党员的权益,培养党员的自豪感、激励党员的进步。在思想上,作为党组织,要关心党员的思想解放与提高,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员,防止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对党员的侵蚀。在心理上,尊重和爱护党员,满足其正常的心理需要,解决其心理问题,在党组织与党员之间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提高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信任程度,提升党员对党组织的满意度。在精神上,主要体现在关怀党员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关心和注重他们当前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基层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和政绩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在工作中实践自己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3.党员帮扶是党内关爱中的保障性内容。党内帮扶是指党组织及时对基层党员、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党员群众进行帮助和扶持,使党员能够解决最起码的生活和经济问题,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从而增强党员的自信心。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经济困难、发展能力不足的党员,理应对党员进行党内帮扶,党内帮扶主要有生活帮扶和发展帮扶。生活帮扶是党员关爱的基础,生活帮扶就是帮助扶持党员解决难题、摆脱困境。党员发展帮扶,就是党组织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党员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因此,基层党组织党内关爱机制在党内关爱这个总的运行机制下有党员激励机制、党员关怀机制、党员帮扶机制,在党员激励机制下面又有若干个机制,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层递关系,表现出互为前提、层叠交叉的复杂关系。在这种层级关系中,影响着机制的运行效果,下一层级机制运行的好坏影响着上一层级机制的效果。基层党组织党内关怀机制建设与完善应把握的三个维度_政治论文
基层党组织党内关怀机制建设与完善应把握的三个维度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