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体系结构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创新_现代产业体系论文

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结构论文,形态论文,产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体系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载体,是人类创造并容纳一切经济活动并不断演进的大系统。迄今为止的产业体系主要指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构成。“现代产业体系”是中国语境下的一个新概念,在现有的全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没有“现代产业体系”(modern industrial system)这样一个专有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之后,东部和中、西部较发达地区反应积极,纷纷把现代产业体系列为本地区发展战略的新重点。这意味着,就“现代产业体系”而言,中国经济的改革实践又一次走在了理论前面。所以,迫切需要学术理论界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开拓性基础研究。本文的研究意义就是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概念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支撑。本文选择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比较和创新的视角,通过纵向回归梳理产业体系演进的路径和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探寻历史的依据;通过横向比较分析不同经济体产业体系的内涵和形态异同,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探寻现实的依据;通过尝试设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探寻理论的依据,努力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打开探索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之路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之窗。

一 国内外对“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状况

(一)国外对“产业体系”的研究状况

国外文献目前还检索不到有关“现代产业体系”(modern industrial system)的著述。国外对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产业、行业、部门经济等中观层面,而极少从宏观层面研究包括三次产业的产业体系。在现有经济学各学科理论,以“产业”(industrial)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概念,应属产业结构理论及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畴。20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现代产业结构理论,有大量产业结构及其发展的研究成果。费希尔(1935)提出三次产业划分法;克拉克(1940)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克拉克法则;库兹涅茨(1941)将产业结构重新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里昂惕夫(1953)深入研究分析美国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钱纳里①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赤松要(1932)二战前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最初的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等人(1957、1965)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已明确论及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产业的关联,但仍以单个国家——日本为研究基点,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沃尔特·亚当斯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半个世纪深入研究分析美国产业结构;Noriyasu Yamada(2000)从多方面比较分析了日本和美国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以及美、日贸易不平衡的原因;保罗·肯尼迪②总结了1500年以来中国和英、美、德、法、俄、日等大国的兴衰史,追溯了500年来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

(二)国内对“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状况

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概念的指向,主要在涵括三次产业的宏观经济层面。现代产业体系一般是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主要指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构成,以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低污染等为主要特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现代产业构成差异比较大,所以现代产业体系涵义不同。“现代产业体系”一词较早见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后骤然兴起,替代了前几年出现的“新型产业体系”概念,迄今文献集中在内涵界定、意义阐释、构架描述、实现途径及发展对策等方面,尚未形成准确统一的共识。陈建军③认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产业体系的一个集合或者子类,应具有更多的“现代元素”。张耀辉④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传统产业体系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性质及其形成机制,认为创新是传统产业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分水岭。李三虎(2008)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各种产业的高端化融合结构。徐广军(2006)通过对美国产业演进模式及其新产业体系发展的分析,提出中国应采取以技术系统和产业结构升级主导的新的产业演进模式。此外,鲁品越(2002)认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不再追求自身工业化体系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放弃建设独立完整工业化体系的目标。

(三)对“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现状评价

现有研究文献显示:一是未检索到国外从宏观层面研究包括三次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文献;二是国内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现代产业体系”因未获得与现有经济学直接对接的理论支点,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认识;三是研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大于经济理论创新的意义,党政决策、政策研究部门的研究居主导地位,国内主流经济学名家罕有著述文献;四是研究多集中于已具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的较发达地区;五是研究目的多为对策性的,经济学理论建设性的、对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和转型升级的系统性研究不足。

二 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

产业体系的内涵和形态演进是个不断转型升级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形态特征。本节按时间轴线从古到今梳理分析产业体系的历史演进,对经济发展史中产业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综合归纳,抽象出产业体系历史演进的一个逻辑结构及其形态: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工业化时期产业体系——工业化后期现代产业体系——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出产业体系的内涵和形态因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有其特征。本节对产业体系历史演进的内涵描述和形态展示不是按照严格的历史学断代史划分,只是通过选择产业体系演进的不同时期的产业体系典型结构形态作样本,比较分析各种结构形态且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体系的异同特征,分析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中产业体系的历史演进及其结构形态变化。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产业体系内涵和形态异同特征的比较分析,探寻不同历史环境条件的不同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结构形态的演进规律。

(一)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

自从人类开创了农业文明起,农业文明时期的产业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缓慢发展。代表农业文明的大陆型经济体,以农工商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内涵变化不大,农工商三大产业的演进直到工业革命前期(中国是近代)才开始加快,其结构形态才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中国在农业文明时期的产业体系及农工商三大产业发展程度,直到西方工业革命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远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

远古农业文明时期的产业体系是完全自然经济的产物,因而,远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农业(还包括林、牧、渔)所占比重是压倒性的多数,居依附地位的工、商业所占比重很小。远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的农、工、商比重决定了中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呈现图1(A=农业,B=工业,C=商业)所示的结构形态。远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特征是,农业整体规模和所占比重特别大,一般会超过98%以上,农、工、商三大产业之间是主体与依附关系。中国在远古农业文明时期的产业体系及农工商三大产业发展程度,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因而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工业在商、周时期就已经突破了原始时期手工业制造方式,发展出一些有较大规模、较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例如冶金、纺织、陶瓷等产业,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商、周时期的中国冶金业虽然技术先进,规模较大,但是,冶金业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工厂主要是官办,占冶金业比重最大的礼器、兵器等产品主要供给朝廷各级官府及军队,极少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易流通,因而,对当时经济发展贡献有限。

图1 远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图示

图2 中古农业文明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图示

2.中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

中古农业文明时期的产业体系仍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因而,中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农业(还包括林、牧、渔)所占比重是压倒性的多数,居辅助地位的工、商业所占比重虽然仍然很小,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完全依附于农业的地位,具有了相对的产业独立性。中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的农、工、商比重和产业关系,决定了远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呈现图2(A、B、C内涵同前)所示的链式结构形态。中古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特征是,农业整体规模和所占比重依然特别大,只是农、工、商三大产业之间关系是主辅分明。例如明代经济结构如下:GDP中农业所占比重在90%左右,工业和商业低于20%⑤。中国在中古农业文明时期的产业体系及农工商三大产业发展程度,仍然大大领先于西方国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工业和商业是世界古代工商业的发源地,在夏、商时期陶瓷、冶金、纺织工业就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和较高生产水平,历经秦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康乾时期,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而成为中古农业文明时期让世界各国向往的经济实力最强、最发达的东方大国。正如保罗·肯尼迪1987年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的:“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但是,中古时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使经济的发展平稳而缓慢。例如明代多数时期GDP增长不快,年均GDP增长率为0.29%;经济积累率低,各年平均为0.83%(李稻葵,2007)。

3.近代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

近代农业文明时期的产业体系不再是完全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因而,近代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的农、工、商比重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居主导地位的农业(还包括林、牧、渔)所占比重虽依然最大,但工、商业所占比重逐步扩大,相互之间开始交织融合。这就使近代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呈现图3(A、B、C内涵同前)所示的链条式结构形态。但是,东西方社会发展进程在近代出现了巨大的历史性错位。走出中世纪黑暗时期的西方国家,因社会变革、技术进步和海洋战略,很快就走过了农业文明后期而进入了前工业化时期。而大部分东方国家包括已经从辉煌的文明高峰衰落下来却一直未进行社会变革的中国、印度等国,继续沿着农业文明的老路进入了近代农业文明时期,1890年之前,中国GDP一直列世界第一位,但其产业体系及农工商三大产业发展程度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工业中的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现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仅占0.5%。

图3 近代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图示

图4 前工业化时期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图示

4.前工业化时期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

前工业化时期的产业体系因工商业文明萌芽,开始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工、商业发展加快。因而,前工业化时期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所占比重逐步缩小,工、商业所占比重加快扩大,农业逐步失去绝对主导地位。由于这个时期产业内涵日益丰富,原有的农业、工业、商业已经难以涵盖,逐渐被三次产业所替代。所以,前工业化时期产业体系就形成了图4(A=一产业,B=二产业,C=三产业)所示的呈现农、工、商明显趋向平衡、相互之间开始交织融合的结构形态。东、西方国家进入前工业化时期的时间相差了约200年左右,仍然处在农业文明时期的东方国家开始逐渐沦为进入前工业化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原料供应地和工业产品市场。若不考虑时间差距,东、西方国家在前工业化时期的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变化大致相同。

(二)工业化时期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

工业化时期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变化迅速而巨大,由三次产业构成的工业化初期的传统产业体系是以工业为主导。工业化中期现代形态的产业体系逐步替代传统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是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以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低污染等为主要特征。如果不计时间因素,东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时期各阶段的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发展变化大致相同。

1.工业化初期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模型

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因工业革命兴起,已经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在工业化初期上半期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工、商业所占比重迅速扩大,因而,农业文明时期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所占比重急速缩小而失去主导地位。在工业化初期逐步形成了分别以农、工、商为主体的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呈现如图5(A=一产业,B=二产业,C=三产业)所示以二、三、一产业重新排序的新平衡、相互之间交织融合程度加大。

图5 工业化初期上半期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图示

图6 工业化初期下半期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图示

在工业化初期下半期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高速发展,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继续扩大,因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急速缩小,三次产业呈现如图6(A、B、C内涵同前)所示明显趋向新的平衡、相互之间交织融合程度加快。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下半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向10%退缩,而发达国家在这个时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经降到5%以下。

2.工业化中期现代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

工业化中期的产业体系开始从工业化初期的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升级,因技术革命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加快了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升级的进程。在工业化中期上半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规模持续膨胀,所占GDP比重一般会达到最大值,现代服务业开始发展,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会超过GDP的85%以上,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应该是1∶5∶4,三次产业的关系结构会发生极大改变,三次产业相互交织融合,相互之间生成一些边界模糊的中间型新产业,产业体系的结构形态呈现如图7(A、B、C内涵同前)所示的立体连环套式形态。目前,中国整体上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上半期阶段,产业体系及其三次产业关系的结构形态就是这样,2008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是11.3∶48.6∶40.1。

工业化中期下半期的产业体系由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开始加速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升级。电子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渗透,加深了三次产业相互交织融合程度,加快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不断膨胀第三产业规模,使工业化中期下半阶段的产业体系形成二、三产业并重的结构形态,如图8(A、B、C内涵同前)所示呈现出“双轮驱动”结构形态,三次产业之间生成的中间型新产业在增加。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产业体系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涵义不同,其现代产业构成有较大差异。所以,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构成,一般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目前,中国的三次产业比重已经接近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构成,东部沿海一些较发达省已经达到现代产业构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省,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52∶51.55∶42.93。

图7 工业化中期上半期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图示

图8 工业化中期下半期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图示

3.工业化后期现代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

工业化后期的产业体系由于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大发展,在整个经济体中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基本替代了传统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继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很快就替代第二产业占据工业化后期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地位,三次产业规模排序在工业化后期一般会发生标志性的变化,即三产、二产、一产。而且,第三产业规模比重会大大超过工业化中期的第二产业。按照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构成,服务业要占GDP的70%左右。这就形成了图9(A、B、C内涵同前)所示的工业化后期现代产业结构形态。目前,在中国只有少数直辖市和大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达到了这种产业构成标准。如北京市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1∶26.8∶72.1变化为1.1∶25.7∶73.2,第三产业比重还在增长。这表明北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必须注意,并非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超过一、二产业就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关键要看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否充分。例如仍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西藏,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5.3∶29.2∶55.5,其三产业主要成分还是传统服务业。

4.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内涵和结构形态的创新

有学者提出:“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知识生产为龙头,以知识转化为基点,以快速反应、快速协调为手段,企业间相互依存程度更高,分工更加细密,信息和物流成为基础。”⑥这是有道理的。通过分析比较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美国、英国等高度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发现,后工业化时期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是以智慧产业为核心,三次产业高度交织融合,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分工更加细密,三次产业交织融合中间地带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这就使后工业化时期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图10⑦所示的多维度立体的创新型结构形态(图A=一产业,B=二产业,C=三产业,D=智慧产业,B1=农产品加工业,C1=工业生产性服务业,C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图9 工业化后期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图示

图10 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图示

这个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形态模型图,是综合分析归纳早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美、英等高度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设计构建的。借助此结构形态模型图示,可以更形象地表述本文对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观点。本文认为,后工业化时期的现代产业体系不再是由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容纳过多行业的庞大的第三产业已经使现行概念的产业体系结构严重失衡,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已经无法涵盖现有的和还在源源不断生成着的新兴产业。例如包括影、视、歌、戏和美术在内的文化产业,还有设计创意产业,早已搅乱、模糊、消弭了服务业的边界,已经到了应该突破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边界的时候了。根据美、英等后工业化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涵盖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智慧产业已占据后工业化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产业地位,完全可以独立出来成为第四产业。还存在大量在三次产业交织融合中间地带生存的新兴产业,这些越来越多的“中间产业”,或“跨界产业”,也存在着产业定位的问题。因此,突破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边界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实践的需要终将突破理论的桎梏。

三 结语

当我们试图超越国界、超越现实、超越学说以更高远的视角,想要清晰地纵览人类数千年文明史长河中全部经济活动流程及其载体——产业体系的历史变迁,抽象图解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可为此提供最佳视野。把人类数千年创造并容纳一切经济活动的产业体系历史演进,浓缩抽象为10个结构形态模型图,并链接起来构成一幅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历史演进一览图(见图11),就为人们提供了把产业体系数千年演进史尽收眼底的可能。从这幅产业体系数千年演进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的结构形态变化是缓慢的,而在短短200多年的工业化时代,产业体系的结构形态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且还在继续演进。由此,本文认为,产业体系既是一个经济大系统,也是一个生态大系统。产业体系就像一个有机生命群体一样在不断成长着、不断进化着。所以本文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产业体系归根结底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载体。无论是传统产业体系,还是现代产业体系,都不过是一个内涵和结构形态不断演进的概念。产业体系今天和未来的演进趋势必然会突破“三次产业划分”,其内涵和结构形态必然会演进成多元产业体系。

图11 产业体系结构形态历史演进一览图

注释:

①钱纳里等(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②保罗·肯尼迪(美).大国的兴衰[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③陈建军.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以杭州为例[J].浙江经济,2008.

④张耀辉.传统产业体系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性质及其形成机制[C].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2008,10.

⑤李稻葵,管汉晖.明代GDP初探.人大经济论坛,2007年11月14日。

⑥张耀辉.传统产业体系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性质及其形成机制[C].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2008,10.

⑦说明:图10是为了清晰图解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之间的交织融合关系,也由于后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太小,因此,未能像上述各图一样按三次产业比重构建结构形态模型图。

标签:;  ;  ;  ;  ;  ;  ;  ;  

产业体系结构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创新_现代产业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