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初探论文_李倩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初探论文_李倩

(四川省乐山市博睿特外国语学校,四川 乐山 614500)

摘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教育部为了有效培育初中生德育而开设的重要课程。我国教育体制逐步从应试教育发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好坏。如何突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用性,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功能,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是本研究的研究重点。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线教学教师,增强道德与法治观念,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创造道德法治教学生活情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正逐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部要求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真正有帮助的人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设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视程度。德育是其他品质发展和提升的前提,对于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的德育提高了,其核心素养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启发和帮助。目前,通过教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已经普及各大中学学校。因此,探寻到更合适、更科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是目前教育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所谓意识决定行为。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线教学教师,让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乐趣,也能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师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态度的优劣。因此,教师因以贯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栋梁之才”的教学思想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基础,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从自我做起,为学校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务必要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博览群书、关注实事、心系社会、严格守法,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个人品质,提高思想境界。如此一来,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二、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引领核心素养培养方向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科学合理的目标既能够引领教育教学的方向,也能使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与实效性,从而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通常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积累。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便于达成的目标。目标设置可以是一个单元或者一个课题,对目标的落实应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品味情感的韵味》这一课,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确定本课的需达成的目标:首先,从知识的层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明确情感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懂得情感是在生活经历中逐步发展、积累、丰富和深刻的。其次,从能力层面,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提高自身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最后,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引导学生积极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感、责任感、荣誉感等,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用行动影响身边的环境,传递情感正能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了明确的目标的引领,学生不仅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升自身发展的能力,更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创新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德育即生活,“生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在于德育的生活化和情境化,“脱离了生活,道德与法治学科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丧失了形成的基础,成为一纸空文。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实用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涂鸦式”教学模式,要结合自身以及学生实际生活,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构建高效的、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的普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也逐渐走向多元化,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源,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最新的时事热点和新闻展开探讨会或者辩论会,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例如,学生通过辩论“见到老人在马路上摔倒,扶与不扶?”这一话题,学会用自身的热情和行动去影响周围的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通过对“乘坐网约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一话题的交流,引导学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关注身边事、国事和天下事,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拓展自己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学生在不同情景的演绎与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直观的懂得道德与法治来源与生活,最终为生活而服务。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而且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索有效的培养方法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线教学教师,需要不断的完善自我,通过增强道德与法治理念,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创造道德法治教学生活情境,创新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等,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进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良春,陈潇潇.从核心素养出发加快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学变革——浅谈成都市2017年初中思想品德毕业会考选择题[J].新课程(中学),2017(12):309.

[2]周小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好家长,2017(73):146.

[3]朱开群.让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从2017年长三角地区法治教育优秀课展评活动说课[J].中小学德育,2017(09):60-62.

[4]崔雯青.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高考,2017(24):67-68.

[5]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53.

作者简介:李倩(1989年1月—),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人,当前职务为教师,当前职称为二级教师,学历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

论文作者:李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初探论文_李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