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策略(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时论文,新课程论文,教学目标论文,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每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的程度和结果的具体预设。每堂课有了明确、可行的目标,教与学多向互动就能集中于有意义的方向进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得充分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时教学目标已势在必行。笔者试述九年级化学的新课程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策略。
一、理清教育目标系统中各要素的涵义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指“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目标由一定教育领域中不同层次、类型的具体目标要素所构成,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构成有机整体而形成教育目标系统。教学目标系统的形成,是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的。按照下列顺序进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下位的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上位的目标,最终达成教育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此表述既指明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阐述,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指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概括和升华。通过对传统的《化学教学大纲》进行创新,《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形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领域。
教学目标就是对教学活动所要促成学生的身心变化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育目的的最终达到是经历实现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培养目标—实现教育目的过程来达成的。教学目标包括学期、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层次。在教育目标系统中,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各层次的目标最终都要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才能执行。
二、九年级化学新课程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方式、方法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建构具体的课程内容目标基础,从三维目标领域的观点出发,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目标体系,是指令性的要求。因此,进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特别需要重点分析“内容标准”中有关“目标”“标准”的陈述,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当前的科学素养水平,合理地界定具体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要点及其所属的目标领域,确定学生需达到的课时目标水平层次,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将课时教学目标表述出来。
(一)理解、领会化学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中的目标陈述方式
化学课程内容目标的表述方式是采用行为目标(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和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方式。
1.行为目标(结果性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及其表述方式
(1)行为目标是以预期学生行为的发展、变化来表述课程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是结果化、显性和短期目标,即“知识与技能”领域的目标水平采用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2)行为目标表述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指特定的学习主体——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实际的行为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通常可以省略。
行为动词:表述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够作出某种操作性行为的恰当的动词。不同层次的行为动词体现目标的水平差异,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前提是分析、比较目标设计中的常见的行为动词,见表1所示。
表1
目标分类 学习领域 行为动词 水平层次
结果性目标认知性知道、记住、说出、例举了解水平
认识、了解、能表示、识别 理解水平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应用水平
技能性初步学习 模仿水平
初步学会 独立操作水平
体验性目标体验性体验、感受经历(感受)水平
意识、体会、遵守、认识反映(认同)水平
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增强领悟(内化)水平
例如,对于描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内容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属于“结果性目标”的“技能性”领域的范畴;若要求学生达到“模仿水平”,所选择的行为动词为:“初步学习”,则该内容目标可叙写为:“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若要求学生达到“独立操作水平”,则该内容目标可叙写为:“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这是采用动宾结构短语描述内容目标的常见方式。
行为条件: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条件限制或范围等。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学生或教师等有关人的因素。例如,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行为条件),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行为动词)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表现程度: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请在实验完成后(行为条件)写出(行为动词)规范的实验报告(表现程度)。
行为目标陈述方式的完全式为: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以预示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行为目标表述都要全部包含四个要素,但行为动词是一定要具备的中心要素。例如,“说出(行为动词)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行为动词)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行为目标陈述方式不适用描述那些难以测评、难以表现为外部行为的目标,为了弥补行为目标陈述方式的不足,对于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一般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来表述。尽可能地克服传统的目标陈述方法的模糊性缺陷,用较便于理解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的体验性、过程性的行为动词来刻画。例1、“体验(行为动词)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例2、“形成(行为动词)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二)化学新课程课时教学目标预设、表述的基本过程
在深刻地把握课程标准、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设、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以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编写方案为例,做具体说明。
1.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及其所属目标领域。
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安排的本节课教学进度,针对“内容标准”有关条目,界定本课时学习的基本内容范围。
《课程标准》第27页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 ①实验探究化学
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反应中的质量关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议程式,并 系。②用微粒的
进行简单的计算。 观点对质量守恒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
定律作出解释。
的重大作用
由于内容标准还不是最详细、最具体的教学目标,不能以上述“标准”栏中规定的与本课时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条目:“1”和“3”来直接代替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而是以此内容为指南,在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结合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展开具体分析,并结合参考“活动与探究建议”,首先分解、挖掘,界定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