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支持——对湖南省1000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年人论文,农村论文,社会支持论文,湖南省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9725万人;1991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超过1 亿人;预计到2003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36亿人,将占全国人口的10.2%,我国将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国家。(注: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不仅为国人所关注,而且也为全世界所瞩目。
我国当前正处在体制转换时期,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应该是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经济、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问题以及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支持目前已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弱者”群体,早已纳入社会学学者和经济学学者的研究视野。然而,已有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城市老年人的研究居多,而对农村老年人的研究甚少。但实际的情况是:其一,全国农村老年人居多,城市老年人居少。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9725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837.7万人居住在市里,居住在镇里的有604.2万人,居住在县里的有7284.9万人, 分别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6.2%和74.9%;按照城乡地区划分,全国有3/4 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农村,只有1/4的老年人居住在城市。(注: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其二,相对而言,城市老年人因绝大多数人享受了离退休金等社会保障,而农村老年人则只有极少数人享受了离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因而城市老年人的总体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老年人的总体生活水平。据此,可以认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3/4的农村老年人不但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相反,他们的生活状况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对他们的社会支持对策更值得我们去探求。
对农村老年人进行有效社会支持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为此,1998年6月, 本课题组组织力量在湖南省进行了一次“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
一、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1.调查对象。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居住在湖南省14个地市农村的1998年6月1日年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2.调查方法。这次调查样本的选择是采取随机分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即把乡作为第一阶段的样本,把县(县级市)作为第二阶段的样本,共计45个乡;然后在被抽取的乡中,各抽取一个县(县级市)作为样本,共计28个县(县级市);最后在被抽取的28个县(县级市)中,对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21份,随机抽样有效问卷1000份,约占被调查对象的83.3%。此外,由于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一般较低,体质较差,这次调查还采取访问调查法,取得了更多的感性资料。
3.调查内容。这次调查内容既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家庭结构类型等基本情况,又包括收入来源、收入水平、赡养、日常生活、健康、医疗、生活照料、家庭关系等有关生活状况的项目。
二、农村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1.年龄。1000名农村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9岁,其中60 岁~70 岁的627人,占62.7%;70岁~80岁的315人,占31.5%;80岁以上的58人,占5.8%。农村老年人高龄者居少。
2.性别。在1000名农村老年人中,男性391人,占39.1%;女性609人,占60.9%。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别比例差距增大,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老年人。
3.文化程度。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在1000名老年人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人,占0.3%;高中的52人,占5.2%; 初中的81人,占8.1%;小学的362人,占36.2%;文盲及半文盲者502人,占50.2%。
4.职业。在1000名农村老年人中,职业为农民的962人,占96.2 %;原职业为教师的15人,占1.5%;原职业为干部的2人,占0.2%。
5.婚姻。在1000名农村老年人中,原配偶健在者292人,占29.2 %;丧偶未再婚者704人,占70.4%;丧偶后再婚者3人,占0.3%; 从未结婚者1人,占0.1%。这表明,无配偶的鳏寡老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70.5%。
6.家庭结构类型。(1)家庭人口规模。在1000 名农村老年人所在家庭中,平均每户5.6人,5人户的占48.8%;6人户及以上的占30.2 %;4人户的占10.6%;3人户占0.2%;2人户的占6.1%;1人户的占4.1%。这表明,农村老年人生活在大家庭的居多。 (2 )家庭类型。 在1000名农村老年人中,有88.7%的人生活在主干家庭中,居于首位;有6.3%的人生活在核心家庭中;有4.1%的人生活在单身家庭中;有0.9%的人生活在隔代家庭中。(3)家庭代数。在1000 名农村老年人的家庭中,有88.7%的人生活在三代家庭中,居于首位;有5.4 %的人生活在两代家庭中;有0.9%的人生活在四代家庭中;有0.9%的人生活在一代家庭(即夫妻户)中;单身户为4.1%。
三、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1.收入来源。表1说明,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占第一位的是劳动收入,占第二位的是子女供给,这两项占到了总收入来源的93%。况且,目前农村老年人的最主要收入是劳动收入,占72.8%。但农村老年人年龄越大,劳动能力就越减弱,劳动收入自然也就减少,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劳动收入也就停止。与此同时,倘若子女的供给量不增加甚至没有供给,那么他们的生活也就成了严重问题。
表1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构成(%)
劳动 子女 离退 亲友 出售 储蓄 政府
收入 供给 休金 赠送 财物 贷款 救济
72.8 20.2
3.8
0.4
1.3
0.3
1.2
2.收入水平。在1000名农村老人中,平均月收入200元以上者占4.2%,主要为离退休金收入来源者;平均月收入100元~200元者占3.1%;平均月收入50元~100元者占40.6%;平均月收入50元以下者占52.1 %。这表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绝大多数人面临经济生活的困境。
3.赡养状况。老年人的赡养状况与收入来源构成虽有联系,但又不完全一样。
表2 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
靠 靠劳动靠 靠离退靠靠
子女
收入
配偶
休 金 亲友 政府
67.4
25.81.43.80.4
1.2
表2说明,农村老年人的赡养占第一位的是靠子女,占2/3强; 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占1/4强。这表明农村老年人主要是靠子女赡养,以家庭养老为主,以自养为辅,与收入来源构成的排列顺序正好发生了相反的变化。它反映出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性是很强的。国内1987年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农村老年人年龄越大,靠子女赡养的比例也就越高。(注:马有才:《老年人的赡养与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载《经济·社会》,1992(2)。)
4.日常生活状况。它主要包括日常物质生活消费状况、日常精神生活消费状况和日常家务劳动状况。
(1)日常物质生活消费状况。主要包括饮食状况、衣着状况、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和住房状况等指标。就饮食状况而言,在1000名农村老年人中,进食荤素皆有者占9.3%,以素为主者占90.1%, 以荤为主者占0.6%;进补品者占0.4%,未进补品者占99.6%。就衣着状况而言,近两年添置衣服的占38.7%;未添置衣物的占61.3%。就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而言,有电视机者占4.2%;无电视机者占95.8%。 就住房状况而言,有单独住房者占9.3%,无单独住房而同子女合住者占90.7%; 在无单独住房而同子女合住者中,住正房的占24.1%,住偏房的占39.2%,住条件十分差的过道、阁楼、暗室等的占27.4%。以上说明,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消费水平严重偏低。
(2)日常精神生活消费状况。主要根据闲暇生活状况来衡量。 在1000名农村老年人中,闲暇生活基本以聊天为主的占87.5%;看电视者次之,占5.6%;下棋者占1.8%;打扑克者占0.6%; 走亲访友者占0.9%;听收音机者占0.3%;阅读书刊者占3.3%。这表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调,精神生活水平严重偏低,精神生活状况令人堪忧,更多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是孤寂。
(3)日常家务劳动状况。目前, 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在家中帮助做家务,并且有相当部分老年人负担家务劳动过重。甚至患有疾病的老年人仍负担家中的一些家务劳动(参见表3)
表3 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与负担家务劳动情况对比
健 康 状 况
负担家务 无病 有 病
劳动情况人数 %人数 %
负担 14798.6
67180.7
不 负 担
2 1.4
16719.3
总计 149
100.0
838
100.0
5.健康状况。在1000名农村老年人中,患有各种疾病的占83.3%;无疾病者占16.2%(参见表4)
表4 年龄结构与健康状况对比
健 康60岁~70岁70岁~80岁≥80岁
状 况人数% 人数% 人数
%
有 病 539
85.9264
83.8 35
60.3
无 病 88
14.1 51
16.2 23
39.7
总 计 627 100.0315 100.0 58 100.0
表4说明,高年龄组比低年龄组的健康状况要好些。 这颇值得我们探讨其原因。
6.医疗状况。在838名农村老年人疾病患者中, 经常去医院就诊的只126人,占15.1%;不去医院看病的有712人,占84.9%。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96.2%的农村老年人没有享受公费医疗,加之收入水平太低,农村医疗条件一直比较差,老年人对缺医少药已习以为常而造成的。
7.生活照料状况。在1000名农村老年人中,生活照料靠自理的占84.5%;靠子女的占10.2%;靠配偶的占5.0%;靠亲友的占0.1%;靠邻居的占0.1%;靠社会的占0.1%。这表明,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服务,主要是靠自理,其次是靠子女,再次是靠配偶,靠社会的只有0.1%,极为有限。这既给农村家庭带来了很大负担, 又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8.家庭关系。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关系不太融洽,家庭气氛较差。在1000 名农村老年人中,回答“家庭关系和睦”者121人,占12.1%;回答“家庭关系一般”者649人,占64.9%; 回答“家庭关系不和睦”者214人,占21.4%;不回答或情况不明者为16人,占1.6%。
四、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我国自古就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帮助和关怀老年人是全社会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上述的调查统计结果已表明,我国当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在体制转换时期,如何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以使农村老年人尽快摆脱生活困境,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获得稳定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安度晚年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这次调查的真正目的。
1.逐步建立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范围过窄,只限于一部分城市老年人,至于占全国老年人口数74.9%的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不包括在内(享受“五保”的鳏寡孤独老年人,只占农村老年人口很小的比例)。因此,在农村也应着手建立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可以考虑建立不同保险范围(小社区)、不同保险水平的养老社会保障,然后再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逐步扩大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1)乡镇企业可从利润中支付一部分, 作为农民的养老金;(2)作为农村的基层单位, 各村也应将多年的积累基金拿出一部分,作为农民的养老费用;(3 )农民在每年的收入中自筹养老金。实施这种由乡、村和农民三者集资的方法,既可以拓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又可以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充分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按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还将在家庭中度过晚年,所以家庭养老仍是老年社会保障的一种主要方式。绝不能因为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便忽视家庭养老的作用。只不过这里所说的“家庭养老”,在内容上与普通意义的提法有所不同。它是以一定的养老金和养老保险为基本经济来源,以家庭向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为主,以适当填补老年人一些经济上的开支为辅,以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美满、幸福为最终目的的养老新形式。这既可以使家庭养老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又可使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养老功能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于1996年8月29日正式通过,现在关键是如何贯彻施行。 只有有效地贯彻施行,才能切实保障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在经济收入来源、居住条件、生活照料、婚姻、家庭关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保证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4.逐步发展农村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事业。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是社会保障的两项重要内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将显得尤为重要。老年人的生活料理和生活服务从家庭走向社会,将主要依靠发展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来解决。目前,城镇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事业已初具规模,今后,农村也应逐步发展起来。发展农村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事业,不能只靠国家和集体,而应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办法去进行。农村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利于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而且也将有利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