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信息服务中的隐性需求及其发展_用户需求论文

学科信息服务中的隐性需求及其发展_用户需求论文

定题情报服务中的隐性需求及其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情报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定题情报跟踪服务是定题情报服务(SDI)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一种,它不仅要有SDI的 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还必须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广泛性、信息转化性和加 工层次的高深性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校图书馆信息中心在定题情报跟踪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跟踪过 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内的10多个课题。在这些项目的立项、研究、鉴定、评奖、申报专 利和推广应用过程中,情报工作者用卓有成效的工作,证明了自己劳动的价值,赢得了用户 的 信任和好评。在笔者主持的课题跟踪服务中,曾多次获奖。16年情报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感 到,要真正做好定题服务,特别是情报跟踪服务,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挖掘用户的隐 性情报需求,并不断使这种隐性需求得到满足。

1 隐性情报需求

科研用户的情报需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需求,另一类是隐性需求。所谓显性需求 ,是用户用语言和文字明确表达出来的情报需求;隐性需求是用户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但却对 科研项目的深入发展和推广应用有潜在作用的一类需求。笔者认为:用户所要询问和索求的 ,既是他知道的,又是他不知道的。因为如果他完全知道,他就不必询问和索求,如果他根 本不知道,他也就无从问起和索求。高水平的情报工作者应根据用户的显性需求,充分发掘 其隐性需求,并通过不断满足用户潜在的隐性情报需求而使定题跟踪服务逐步向理想的目标 迈进。

显性的情报需求容易满足,只要按用户的要求提供一定数量有针对性的文献和信息即可。 隐性情报需求的满足则困难甚多。因为你必须首先确定哪些是用户的隐性需求,然后才谈得 上 为这些隐性需求提供服务。那么,隐性情报需求有哪些特征,又如何发掘和满足这些隐性需 求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问题。

2 隐性需求的特征

(1)隐蔽性。故名思意,隐性需求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它隐藏在显性需求之中,必须经过 分析和挖掘才能显现出来。

(2)关联性。隐性需求来源于显性需求并与显性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 各种关联,有利于确定隐性需求的类型和具体内容。

(3)延续性。在不少情况下,隐性需求是显性需求的延续;满足了第一个需求,第二个需求 就会提出。这种延续性一般表现为科研程序性延续,如第一步是开题报告和立项调研,第二 步是研究、试制,第三步是鉴定、评奖,第四步是推广应用等。

(4)目的相同性。隐性需求与显性需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不同而矣 。这一点对分析和确定隐性需求是十分重要的。

(5)依附性。隐性需求不可能独立存在,这种依附就象毛和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失去了显性需求,隐性需求也就自然消失了。

(6)派生性和多维性。一个具体的情报需求,往往可以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领域派生出许多新 的 情报需求,例如用户要查找知识经济的有关资料(显性需求),可派生出知识创新、知识传播 、知识应用等隐性需求。对于这三者中任何一个,又可派生出来若干个隐性需求。

(7)互补性。隐性需求与显性需求是互为补充的,也就是说,隐性需求是为了弥补和完善显 性需求的不足,以便使目标更容易实现。

(8)可启发性。这是指以显性需求为基础,通过与用户交流,可以启发其将隐性需求转化为 新的显性需求。

3 开发隐性需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根据笔者的实践和研究,开发用户隐性情报需求,应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注意以下几 点:

3.1 系统分析法

所谓系统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从系统的形态上看,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自然 系统与人造系统;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1]。本文所指的是由概念 、原理、原则、方法、程序等知识单元所组成的概念系统。

系统分析法属逻辑思维的范畴,常用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例如,某 用户(学校一领导)曾要求帮助查找知识经济的有关文献(显性需求),笔者利用系统分析法, 不仅为其查找了知识经济的资料,还提供了知识经济的三个子系统,知识生产(创新)、知识 传播,知识利用的相关信息,根据反馈意见(被调动的隐性需求),又相继提供了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创造(创新)教育等资料。由于该课题的服务,笔者也占有了大 量与知识经济、创(造)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有关的资料,并为本科生开设了知识经济与知识 创新的选修课,颇受学生欢迎,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3.2 逆反思维法

逆反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之一,指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有意识地打破常规,从 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根据使用领域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逆反思维又可分为原理逆 反、方法逆反、属性逆反、方向逆反等[2]。

原理逆反。是指将事物的基本原理,如自然现象规律、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机械的工作 原理等有意识地颠倒过来,看看会产生什么新的原理、新的方法、新的认识并导致什么样的 结果。如应用型项目研发的一般顺序是选题、立项(或任务)——研究、试制——申报专利— — 推广应用。专利检索一般是在申报专利之前进行的,如果利用逆反思维,把专利检索放在接 受任务或选题之前进行,有时会产生更好的效果。笔者曾用此法使一位用户因放弃啃不动 的骨头而受益非浅。十几年前,某单位承接了一项号称世界性难题的巨毒性粉尘物快速包装 设备的研试任务,课题组经数年努力而未获成功。笔者知情后,建议为其进行专利检索,未 见有符合要求的专利报道,说明此课题确属世界性难题;再用课题组所提供的设计思想进行 专利 查找,也未见有报道。这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课题组的设计思想新颖,别人没有想 到;二是该思想别人已经想到并进行了研究,但未获成功。笔者将检索结果送交课题组并建 议他们放弃原设计思想而另寻他途。但课题组负责人仍坚持原设计思想,后虽经追加研究 经费并继续12年的努力,最后也还是不了了之。这个例子的教训说明,如果进行逆反思维, 在 接受任务或选定课题之前就进行专利检索,或认真分析重视中间阶段的那次专利调查,就不 会有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方法逆反,是指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反常规而行 之。如习惯认为要放大的,使其缩小;习惯认为需要加热的,使其冷却;习惯认为需要增加 A原素的,反而使其减少,甚至完全不用A原素等。在不少情况下,这种方法上的逆反常会取 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笔者曾受命为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新型低合金铸铁磨球” 的研制提供情报跟踪服务,该项目的目的是研制一种铭和镍含量都很低的白口耐磨铸铁磨球 。在进行国际联机检索时,笔者利用逆反思维,有意识地用NOT将铭和镍非掉,查到了四篇 文献,从中可以看出,一种用锰和硼代替铭和镍的白口铸铁已经在国外出现,笔者立即将此 信息转告科研人员,并商定将检索重点转向锰硼耐磨白口铸铁,该项目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并获得河南省级科技进步奖。这是根据同的性,利用逆反思维开发用户隐性需求的一个典型 例子。

属性逆反。事物的属性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属性是彼此对立、相反相成或成对出现的, 如软与硬,干与湿、滑与涩、直与曲、柔与刚等等,在情报服务和情报调研中,如果有意识 地以某一属性相反的属性去尝试替代已有的属性,常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以某一事物为“发散点”向四周发散(辐射)的形式去思考和处 理问题。这种方法常以材料、功能、结构、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和关系等八个方面作为 发散点(或辐射源)[3]。笔者在为我校有机化工研究所进行定题服务时,对木屑、秸杆、 甘蔗渣等工农业废料进行用途发散,发现其不仅可以作燃料、作肥料、合成板材、造纸、作 泡 沫塑料的填充物,而且还可以用于生产木粉聚醚,使木粉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的成本大大降 低;并成功地将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促使他们成功地申报了“木粉聚醚催化合成研 究”的项目并获得成功。正如该研究所为我们提供的情报服务证明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 , 没有他们的信息提供和情报研究就没有我们的科研项目和最后的成功。”

3.4 希望列举法

从思维分类的角度看,此法属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从创造工程学的角度看 ,就是不断地提出“希望……”、“如能这样才好”等等的理想和愿望,进而探求解决问题 和改善对策的技法。笔者将此法移植于定题情报服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操作要点是, 根据用户的显性需求,经分析后,与用户共同协商,将所有与现行目标有关的希望点都列出 来,并从中挑选出比较重要的希望点(使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作为定题服务的子课题 或具体要求。

3.5 因素矩阵法

因素矩阵法是通过把与目标相关的各要素排列成纵行和横行,并简明地表示这些要素之间 的关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操作程序为:①明确目标;②分析实现该目标的各种因素;③ 以列为影响因素,行为被影响因素,构造目标因素矩阵;④分析、确定每个因素对其他所有 因素的影响程度系数(一般为0~1),为方便计算和应用,我们规定:影响程度系数大于或等 于0.5的为1,视为有影响;小于0.5的为0,视为无影响;⑤将有影响的“1”字填入矩阵表 上的对应位置,无影响的“0”字不填;⑥计算出每一因素的权值;⑦按对实现目标的重要 性排出各因素的重要性顺序(权值排序)。使用因素矩阵法时,因素分解越细、越多、越透彻 ,其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就越高。可用于发掘隐性情报需求并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思维 和工作方法还有很多,如聚焦思维法,联想思维法,因果分析法,交流咨询法,头脑风暴法 (即智力激励法)等。

标签:;  

学科信息服务中的隐性需求及其发展_用户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