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患者行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收治的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患者共计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疗法,对实验组患者加行综合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对促进患者的预后效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颈椎病;颈源性头痛;综合康复疗法;临床疗效
为了探究在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疗效,我院对选取的60例患者进行了如下过程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就诊的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探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男性为16例,女性为14例,最大年龄为63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40.58±4.1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为17例,女性为13例,最大年龄为60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41.25±4.89)岁。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分析后发现并无明显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疗法,即常规消炎止痛药物口服疗法;
对实验组患者加行综合康复疗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患者取坐位后,利用枕颏吊带为患者的颈椎进行牵引,牵引过程中需保持患者的颈椎为垂直位,牵引重量的起始重量是5kg,然后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和自我感觉情况酌情增加至指定标准,男性为12kg、女性为10kg,将残留力保持在3kg后采用间歇性的牵引方法对患者进行颈椎牵引治疗,30s/次,间隔时间为10s,持续治疗20min结束,1次/日,连续治疗20天,10天为一疗程。
1.2.2采用ECM99-I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用一组直径为15mm×15mm的硅橡胶电极,将硅橡胶电极固定在患者颈枕部的压痛点,患者取仰卧位于治疗床上后采用内储处方2对患者进行为期20min的治疗,其中剂量调节至耐受限,1次/日,连续治疗20天,10天为一疗程。
1.2.3采用微波治疗仪为患者进行微波治疗,操作方法是将微波辐射器垂直对准患者的颈枕部压痛点进行治疗,间距保持在10cm左右,15min/次,1次/日,连续治疗20天,10天为一疗程。
1.2.4取药塞来昔布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片为患者进行口服治疗,其中塞来昔布胶囊0.2g/次,2次/日,盐酸乙哌立松片50mg/次,3次/日。连续服用20天。
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带颈托[1],时间为3周。注意坐姿以及卧姿,注意调整枕头的高低,注意颈背部以及颈枕部的保暖工作,避免发生着凉[2],控制情绪平稳,积极配合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参与研究的60例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X2检验,当数据结果呈现为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于一种上颈椎病变疾病[3],对该病患者行综合康复疗法可以放松患者的颈部区域的痉挛肌肉,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4],降低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促进了患者的病情康复,提升了患者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患者行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疗效较显著,临床价值较高,操作方便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国君,周俊,刘红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3,34(4):347-349.
[2] 陈芳,程思琴,冯梅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46-148.
[3] 郭永红,闫志军.综合康复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148-149.
[4] 于庆珍.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12):258-258,259.
论文作者:魏林文 黄聿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患者论文; 颈椎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疗效论文; 疗法论文; 头痛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