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理论界定与我国企业集团规模的问题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集团论文,规模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集团内的规模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产品在集团内的集中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集团的经济实力和生产经营能力。尽管和单体企业一样,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集团也表现出不断扩大规模的生产集中化趋势,但其总还是有一个合理规模的界限,而不是越大越好、盲目扩张。
一、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理论界定
企业集团是具有一定经济技术联系的若干企业的组合,所以企业集团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各成员企业的规模和成员企业的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上式中,Q表示企业集体的规模,Q[,i](I=1、2、3……n)表示各成员企业的规模。与企业规模一样,企业集团的规模也可用职工人数、固定资产数量、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加以度量。
(一)集团成员企业的合理规模
企业集团规模的合理与否,首先取决于其成员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规模的合理程度。
如果成员企业为工厂企业,可用这样的方法确定合理规模。
1.盈亏临界分析法
企业的合理规模,既是指在生产技术上能够得以保证的工厂规模,即技术规模,又是指参照投资环境、市场条件、专业化协作水平等确定的合理的经济规模。
企业的合理经济规模通常可用盈亏临界分析法加以确定。用公式表示为:
F表示企业的总固定费用:P表示产品销售单价;V[,1]、V[,2]分别表示两种水平的单位产品可变费用:Q[,1]为盈亏临界规模的下限;Q[,2]为盈亏临界规模的上限;Q[,o]为合理的企业规模。
由上可知,企业的合理规模位于盈亏临界规模的上下限之间(见图1),但企业的实际规模还应结合部门的集中化、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以及部门技术经济特点的综合分析而确定。
图1 盈亏临界分析法
2.长期成本曲线法
由于企业在短期内,其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数量则通常处于变化中,所以由企业产量与成本基本关系构成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ATC(如图2所示)呈U字型变化。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如图3)
图2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图3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企业的合理规模,就是企业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小化时的企业规模。由图3不难看出,当企业规模(产量)较小(如Q[,1]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会下降,这时被认为具有规模经济法;但企业规模扩张到某一点(如图中Q[,o])以后,其生产规模越大,长期平均成本会越高,这时被认为是规模的不经济性。从理论上讲,Q[,o]即是企业的最合理规模,但是否选择Q[,o]为实际的工厂规模,还应考虑这样两个因素:一是技术方面的可能性;二是预期产量的大小。
3.工程研究法
工程研究法有不少,这里以0.6原则方法为例加以说明。0.6原则是指与机器容积相联系的成本的增加和设备容积增长的0.6次方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C[,2]为扩大设备增加的成本;C[,1]为现有设备成本;X[,2]为扩大设备容积;X[,1]为现有设备容积。
0.6原则是基于设备的表面积与设备容积两者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设备的表面积反映设备的成本,而容积反映产出。当表面积增大时,其容积以更大的比例增大,由于产出增长的比率快于成本增长的比例,所以能实现规模经济。
0.6原则应用于企业合理规模的确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生产过程能分解成表面积成本和容积能力的企业,而且只适用于就该类企业对现有设备能力进行扩充的规模确定。而不适用于其它任何条件。
此外,确定企业合理规模的方法还有统计分析法,生存考验法等等,此不赘述。
事实上,用如上方法为企业确定的理论规模,仅仅为企业规模的合理确定框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企业的实际规模,还要受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市场、管理和社会生产组织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对不同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立切实可行的企业合理规模。
(二)企业集团的合理规模
1.确立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程序
企业集团是由若干成员企业组成的,但绝不是说,由若干规模合理的成员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其集团的规模也就合理了。
企业集团规模的大小还取决于两类成本,一类是组织成本,即由于企业集团规模增大而导致的集团内部组织管理失真、失控等所造成的损失的货币表现。集团规模越大,这种失真、失控的现象就越严重,其组织成本就越高。另一类是摩擦成本,即集团由于信息收集的遗漏、延缓、失真等所造成损失的货币表现。摩擦成本与集团规模呈负相关关系。企业集团的规模是由组织成本与摩擦成本的比较而确定的,也就是说,组织成本与摩擦成本总和的极小值所对应的规模即为集团合理规模(见图4)。
图4 集团的合理规模为Q[,o]
虽然既使从理论上用数学公式对企业集团的合理规模加以描述和计算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我们可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为选择企业集团的合理规模确定一个可行的程序。
第一步:计算出核心企业在现时最合理规模下必需的配套协作企业数。首先计算出为核心企业协作配套所必须的生产经营能力,然后再根据现有成员企业或拟吸收成员企业的基本规模,确定企业数量。这些企业将与核心企业一起构成企业集团的整体最小规模。
第二步:计算出紧密层(为核心企业配套协作的)企业在现时最合理规模下所需的配套协作企业数。首先计算出紧密层成员企业分别需要协作配套的生产经营能力,然后根据现有成员企业或拟吸收成员企业的基本生产规模,分别确定各紧密层成员企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数,最后加总即构成企业集团的半紧密层成员企业数。以此类推,计算企业集团其他各层的成员企业数。
第三步:具体分析不同层次企业相互转变的趋势,修正协作配套企业的数量或这些企业的规模。
第四步:分析现有的或拟吸收的成员企业为维持当前经营状况,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达到的单体企业规模及其总规模,然后对第三步的结果进行再修正。因为除核心企业以外的各成员企业在保证集团内的协作配套以后,还可能有集团外的其他任务(为达到合理生产规模的向外扩张),集团的总规模也应包括这一部分。
第五步:分析各种限制性因素的现状与作用力,最终确定集团的整体规模。
2.确定企业集团合理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1)内部因素
①集团发展的总体战略
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定了集团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战略目标,经营领域、产品方向和市场范围,这就在较大程度上构划框定了集团在不同发展时期所要达到的规模水平。
②集团的行业特点
集团所经营的行业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规模的水平,如从事汽车制造、冶金化学等行业的集团一般就比从事轻纺、食品等行业的集团规模要大些,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生产工艺特点与社会生产组织水平相异而决定的。当然,一般而言,从事多样化跨行业经营的企业集团比从事单一行业经营的集团规模更易于膨胀、壮大。
③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
可以说,企业集团管理水平的高低,是集团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很难想象,在缺乏现代化管理方法与手段的条件下,会存在象TBM、GM这样的全球性公司。
④核心企业的规模与经济实力
核心企业在企业集团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依靠自身的幅射力对集团各层次成员企业施加影响或调控。因此,核心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直接制约着企业集团的规模。
(2)外部因素
①集团主导产品的市场容量
任何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主导产品,而这些产品又都有一定的市场范围,无论其产品是地区性的,还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其市场容量总有一个限度,更何况还有其他生产同类型产品的竞争对手参与市场的瓜分,所以,集团主导产品的市场容量,也制约着企业集团的规模。
②集团所需资源的供应状况
集团所需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自然资源的稀缺状况,劳动力的量质水平和资金筹集的难易程度对集团规模形成条件制约。
③社会基础设施状况
集团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其中着重要考虑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通讯网络的发达程度及其水、电的供应状况等。社会基础设施对集团规模形成环境制约。
二、我国企业集团规模的现状
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历史不长(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集团规模还很不合理,表现在:
1.集团的组成成员多,但整体规模小。如深圳赛格集团,1988年有成员企业158家,但资产总额才10多亿元,产值也不过27亿;1988年3月成立的厦门华夏集团,成立之初就有成员企业50余家,但注册总资本仅有1亿元。比较而言,国外企业集团大多具有成员企业少,但整体规模大的特点。如属日本旧财阀系和新兴系六大集团的企业(经理会成员)只有163家,仅占全日本193万家企业的0.008%,但其资产总额在全部企业总资产中占13.28%,销售额占14.5%。造成我国企业集团组成成员多,而整体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集团核心企业的规模不大。在国家试点的55家企业集团中,上海宝山钢铁集团的核心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99亿元,1990年的净值为176亿元;中国东北电力集团的中国电力总公司的固定资产原值为229亿元,1990年的净值为158亿元,这两个集团是国家试点的55家集团中最大的两家,代表了我国企业集团的规模实力。比较之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1988年的总资产为351亿美元,营业额为352亿美元,其差距可见一斑。另据统计,国家试点的55家企业集团,1990年的销售收入合计为1200亿元(约合210亿美元),这个数字仅与日本新日铁公司的销售额207.71亿美元匹敌,只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销售额1269.8亿美元的1/6。
第二,集团组成成员多为中小企业。我国现有企业集团大多是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组织而成的,其成员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规模狭小,大一点的企业资产不过几百万元,小的仅有几十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所以尽管集团的成员企业不少,但集团的整体规模却不大。
第三,集团成员多是单厂企业,复合体的公司企业较少。
2.集团规模结构不合理。单体企业的规模结构一般呈金字塔型,即中小企业数量多,大型企业数量少;而企业集团的规模结构则应呈倒金字塔型才算合理,即大中型企业集团数量应该多,小型集团的数量应该少。但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规模结构却与单体企业的规模结构相一致,十分不合理。据国家体改委统计,1988年全国冠以企业集团名称的联合体有1630个,其中被国家计委列为计划单列的大型企业集团仅15个,不到集团总数的1%,加上在各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单列或由各省、市、自治区直管的大型企业集团,其总数也不过百余个,占集团总数的6.5%。造成集团规模结构呈金字塔型不合理状况的原因主要是:①我国企业集团正处于初创阶段,集团的规模还需要一个逐渐壮大的过程;②我国现有企业集团大多囿于有限的范围发展,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范围扩张;③金融部门对企业集团的扶植不够,集团扩展乏力。
3.集团经济效益较差。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大多没有发挥其经济规模的优势,效益低下。其原因除集团整体规模偏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外,更多的集团之所以缺乏效益,是因为盲目扩张而引起的。如贵州的安酒集团,在发展之初,以安酒为拳头,在全国相当范围占有“领地”,经营颇有声名,但其后来为扩大生产规模而兼并了不少条件很差的企业,甚至把产品扩散到由一些作坊式家庭小酒厂生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市场领地锐减,集团经营难以为继。
事实上,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可概括为“七多七少”,即:以生产、销售为联系纽带的集团多,以资金为联系纽带的集团少;以一个骨干企业为核心而组成的企业集团多,以两个或两个以上骨干企业为依托组成的企业集团少;服务配套性集团多,要素重组性集团少;围绕一种名优产品组成的集团多,包罗一个产品系列的产业性集团少;由工厂企业组成的集团多,由公司企业组成的集团少;部门性、地区性集团多,跨部门、跨地区的集团少;生产经营型集团多,财团型集团少。正是这“七多七少”掣肘了我国企业集团的规模向大型化扩张的速率和程度。
三、扩大我国企业集团规模的途径
就短期而言,我国企业集团不能忽视主客观条件而盲目扩张规模,但从长期而论,企业集团的大型化是生产集中化规模的要求,也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趋势。
从一般意义上讲,我国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张可选择以下途径:
1.扩大集团成员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规模
第一,通过外延和内涵方式扩大成员企业的规模。外延和内涵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企业应选择哪种方式发展,不能概而论之,而应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产品开发方向、设备拥有状况来决策。
第二,利用兼并、合并方式扩大成员企业规模。这样做的优点是:①可以使企业较廉价地获得现成的厂房、土地、设备等资源,从而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展集团规模,并取得专业化协作和实现规模经营;②可以迅速壮大企业的技术力量;③可以拓展企业的市场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④可以更有 效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正是由于兼并、合并方式具有如上好处,西方国家的企业或集团在规模扩张过程中才不厌其烦地使用这种方式,以美国为例,迄今美国历史上已有过4次大的兼并、合并浪潮,80年代以后的重大兼并事件就有:81年杜邦公司75.7亿美元合并了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82年,美国钢铁公司花63亿美元买下了美国石油工业第17位的马拉松石油公司;84年,德士古公司和加利福利亚美孚石油公司分别用101亿美元与134亿美元收购了格蒂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实际上,西方企业已发展到跨国化兼并与合并高涨阶段。近些年,企业兼并,合并现象在我国开始出现,但总的说来,我国企业的兼并,大多具有行政干预的特点,不是凭实力竞争后的产物,这样的规模扩张应当避免。企业自主凭需要和实力所进行的兼并,才具有规模经济性。
2.增加集团成员企业的数量
第一,集团通过一般的生产经营联合增加企业的数量。这种方式扩大集团规模易于实现,所以被我国集团广泛采用。但应当指出,这种方式扩充的企业,其向心力和凝聚力都不够强,且只适用于集团形式发展的初期,因此,对于我国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集团而言,不宜采取这种方式扩充规模。
第二,集团通过持股、控股增加子公司的数量。这种方式至少有这样一些优点:①可以打破所有制、行政隶属关系和行业界限,优化配置资源;②可以明晰双方的产权关系,并实行两权分离的经营;③可以强化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笔者认为,我国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张应优先选用该种方式。事实上,集团内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及其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和环形持股,既可以明晰集团内各方的产权比例,又能够强化它们之间的资金纽带联系,且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应成为将来我国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主体模式。
标签:企业协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