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泰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24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很多的地方都出现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水土流失问题的日益加重,使得我国水土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措施是近些年来提出的一种水土流失全面防治方式,它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社会的创建,对于生态环境的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运用方法,希望可以有效的提高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效率,保证国家水土资源不会出现紧缺的现状。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运用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资源出现严重的短缺问题,世界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自身资源的保护与节约。水土资源作为人类发展的根基,其对于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以及推动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其严重的阻碍了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的有机发展,延缓了生态建设步伐。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方法,以求缓解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控制水土流失、重新建设生态系统。因此,本文下面就将详细的介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方式以及运用手段。
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主要内涵和整体思路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具体指特定土壤侵蚀区域,借助生态系统自身的压力解除,依照生态学理论,利用生态系统现有组织结构与调控能力,让某些受损系统能够恢复至健康状态,达到可持续利用目标。自然修复不仅仅是修复和还原退化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也包含可持续支撑作用的维持,不单纯是利用防护修复进行保障,也会利用人工建设进行强化。从具体层面而言,自然修复即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全面利用、保障土地资源为根本目标,面向各个水土流失修复区内部的生态防护用地与生产生活用地给出可行的修复措施,让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学潜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至健康稳定的水平。从生态防护用地的角度而言,封育禁牧和退耕还林均较为重要;从生产生活用地的角度来说,构建人工草地和畜牧业基地,打造高标准农田,控制水土流失,让生态修复地区能够在较短时间恢复生态以及经济效益。
2、自然修复方式
2.1 干扰演替理论和生态自然修复
群落演替机制为生态学恢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生态演替能够看作在外界压力消失后,生态系统所流转的恢复阶段,其中演替具体包含顺行与逆行演替,自然修复即植被群落进化与重建过程。损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发生结构与功能破损,让生态系统始终处在过渡状态;然而,干扰还是生态系统不断演替的一种驱动力,基于自然与人为干扰产生对称性破缺,促进了系统进化与演变。通常自然恢复会花费较长时间,尤其严重干扰后,所需时间更多。生态理论表明演替环节生态因子内部的可补偿性需要引起重视,不能一味等待某一过程的出现。虽然上述因素较为重要,然而却不会成为阻碍生态自然恢复的关键,只有落实自然恢复目标后,方可在某种程度调整和控制因子效应。
2.2 限制因子原理和生态自然修复
生物的生存与繁殖离不开生态因子的整体作用,影响生物生存、阻碍繁殖的主要因子即限制因子。上述因子一旦发生变化,则生物生存与繁殖也将遭受某种影响。在黄土高原系统中,气候与植被为基本限制因子,它们的内部作用关乎自然修复能力和适宜区,而生态脆弱度决定着自然修复的理想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地带性分布原则和生态自然修复
我国幅员辽阔,因区域变化,对应的自然条件也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不同土质与地形部位,对应的土壤水分条件也存在巨大差异,所生长和滋润的植被群落各不相同,进而使得植被分布表现出一定非地带性特点,其植被分布的综合特征是地带性以及非地带性的有机组合。而生态自然修复一定要依据植被的基本分布规律,对于自然植被是森林的区域,应恢复森林植被;对于自然植被是草原的区域,则应恢复草原,以此来迎合当地环境,构建稳定群落。依托自然地带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开展生态修复作业,让修复地区不仅满足生态环境的标准,而且有必要进行自然修复,以此来实现防控水土流失、优化生态环境这一目的。
3、自然修复成效和经验
我国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波及范围广,成因较为复杂,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面优化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是当前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生态建设工作,水利部大力兴建生态修复项目。从最初的生态修复试点到现在的大面积生态修复建设,无论是生态修复目标,还是生态修复任务均已清晰,投融资渠道也有所开发。据了解,生态环境恶化主要体现在植被破坏和土壤沙化等不同层面。依照第二次土地侵蚀遥感探究分析得出,我国当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 356 万 km2,年均流失土壤量近乎为 50 亿 t,被破坏的土地是 238.3 万 hm2,由此可知,强化生态建设,实施自然修复刻不容缓。截至当前,我国进行的生态修复面积达到了 72 万 km2,近乎 45 万 km2 完成了初步修复。另外,修复区域内部的森林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的实际面积在国土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均有所上升,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控制,水源涵养性得到强化,动物种类更加丰富,生态效益有所显现,推动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4、自然修复的开展策略
基于文明道路与美丽中国目标作用,我国现下的自然修复工作需从产业路径开拓、科技支撑、增加资金投入与优化治理体系等层面着手。
4.1 开拓产业路径
利用整合水土流失防治和农民脱贫为根本目的,利用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和农牧业有机联系为主要原则,大力开拓自然修复与发展生态农业相整合的路径,促进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4.2 加强科技支持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健全的系统监测、科学的诊断指标与有效的评估方法,有计划发布薄弱区的实际建设情况和生态系统支撑能力诊断报告,切实提高自然修复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学术支撑的加强与学术引导力度的加大,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应用技术探索的整合,指导并攻克生态自然修复活动的主要问题。
4.3 提高体系的系统性
因我国的修复工作存在低效症,导致修复投入利用效能不高,减小了修复效率,推迟了修复速度。为此,攻克自然修复体系自身的系统性,促进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在贯彻落实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发挥着巨大意义。
4.4改进投融资体系
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创建和经济鼓励机制构建等,构造政府、银行和个人等丰富多样的投融资格局,全面吸纳资金,推动修复技术改进,优化修复规划,改善技术体系,让水土保持自然修复从公益性顺利过渡到经济性。
4.5深入研究法律规范,加大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自然修复相关法律规范研究还没有落实下来,相应配套的法律系统该不够完善,政府对其关注度不高,使得政策支持较为滞后,不具备有力的监管与较强的支撑,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生态自然修复和产业化前进进程。因此在未来,水土保持自然修复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会被逐渐的完善,监管力度也会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为自然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打造出理想的环境。
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已经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在水土流失现象中采用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高度的重视自然条件,将其与自然、人为因素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生态自然修复的客体活动开展,提升生态自然修复效率。想要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就必须选取适当的运用方式和手段,综合的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提高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成效,从而将生态自然修复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分析[J].黄水生.工程技术研究.2019(01)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及具体措施[J].冷梅.中国高新区.2018(01)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J].常志勇,杨以翠,刘艳,魏保兴,吴瑜.绿色科技.2018(22)
论文作者:戴付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自然论文; 生态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植被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因子论文; 我国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