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云[1]2012年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全球经济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经济竞争激烈,为了在世界竞争中寻求并保持优势地位,国际直接投资愈演愈烈,其中跨国并购是国际直接投资最为重要的方式。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的延伸,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个国家的企业的股份或资产来获得后者控制权的产权交易活动,跨国并购主要有叁种形式,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跨国并购能够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技术、知识技能以及市场和渠道,并取得和加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具有异质性、整体性、价值优越性、不可复制性和延展性等特点,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竞争对手保持优势地位的根源所在,是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为了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下,我国企业开始纷纷进行跨国并购,但是大多数企业的结果都不是很理想。本文在归纳总结了跨国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最终系统的总结了跨国并购失败的一般性原因和特殊原因即对核心竞争力认识的不足和缺失。并以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公司为例指出了跨国并购对于培育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本文最后针对跨国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其中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从内外两方而进行了阐述。
樊春艳[2]2003年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经济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格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跨国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面对知名跨国公司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却因经营规模小,管理机制落后,研发创新能力低下,起步较晚且起点较低等原因而处于被动地位。如何在跨国经营中与世界500强的企业抗衡,核心竞争力将是其中真正具有制胜能力的强大武器。本文从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中国企业如何在跨国经营中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出了若干合理的建议,使企业有所借鉴。 跨国经营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学家通常用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更因其高度的综合性被誉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通论而屡屡用于指导实践。然而,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即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却长久以来没有受到经济学家们的重视。核心竞争力属于管理学的范畴,由于核心竞争力在打造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时具备超凡的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企业的“组织炼金术”。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相关研究却还是新兴的课题,对于其内涵的界定存在着能力论、资源论等不同的争议。通过对企业微观层面的特性分析可以发现,在跨国经营中,管理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有着紧密的契合点。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构造的叁优势模型中,区位优势对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一视同仁,可以通过后天的模仿而获得。而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作为企业的特质,是其区别于竞争者的关键,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在表现。只有运用核心竞争力打造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才可以使跨国企业集团真正成为资源有效整合的网络体系。本文在清晰界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深化了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认识,阐明了其在跨国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践有所启示。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并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的介绍。在探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问题时,引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正是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才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想在国际市场的高端位势争得一席之地,成熟的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 本文的第二章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有关核心竞争力内涵的不同争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清晰界定了核心竞争力在本文中的内涵。以此为据,笔者就核心竞争力内涵中的资源察赋因素和组织结构能力、环境制度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能力层次因素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性。 在第叁章中,本文着重分析了在跨国经营中管理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契合点所在。文中对叁优势模型中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两个企业特定优势进行了细分,指出了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特定优势各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将企业特定优势上升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竞争力与区位优势的组合矩阵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选择。 本文的第四章借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毅所着的《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中的计量模型及数据进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我国企业己经步入基于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阶段,它们分别是企业成长和盈利的重要源泉。从跨国经营的长远角度出发,我国企业将进入技术核J心能力的竞争阶段,技术核心能力将是我国企业跨入全球500强的重要门槛。同时,该章还就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模糊评价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文第五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就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若干可行建议,包括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国内外资源,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技术、价值、组织、管理全方位的创新等途径。在文章最后,笔者结合第二章所界定的核心竞争力内涵,对海尔集团跨国经营之路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案例分析,从而使其他中国企业有所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表现出以下特点:l、现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用国际直接投资和核心竟争力的一般规律阐释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状况及其在跨国经营中的作用: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除了必要的定性分析,本文还运用计量模型和数理测评体系描述经济变量间的关系。3、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本文不仅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加以阐述和辨析,更希望可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可供中国企业借鉴与选择的跨国经营对策。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一项有待开拓的新兴事业,笔者恳请各位前辈学者给与指正和批评。在本文撰写、整理、修改直至最终定稿的过程中,我的导师于俊年
邹俊[3]2014年在《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竞争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经营灵活,不断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而那些缺乏活力,反应迟缓,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当前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来看,积极实施战略重组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战略举措。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市场存在大量的战略重组的机遇,但也暗藏着风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虽然企业竞争力问题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针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关系的就更少。因此,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企业重组和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系统性和动态发展等研究角度出发,将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以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并选取两家中央企业做深入的案例对比分析,最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举措。全文除去导论和主要研究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在导论中,首先,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中央企业由来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说明;再次,对本文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企业重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近年来有关企业重组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定位。首先,从产业组织视角对传统的企业性质问题进行深入考察,从产业组织的演化发展角度探讨不同时代产业组织的发展的特点,进而对现代企业性质进行再思考;其次,在对现代企业性质反思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性质从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两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最后,对中央企业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先从宏观的对国有经济定位着手,然后再探讨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第叁章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历程。本章对从2003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后中央企业经历的几次特点鲜明的战略重组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2003—2004年)、发展阶段(2005—2007年)、深化阶段(2008—2010年)和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并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主要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从企业自身、产业组织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叁个层面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问题;其次,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重组中存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着重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问题,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中央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并指出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可以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实现规模经济,然后从市场势力、是否存在垄断利润和可竞争市场构建叁个角度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是否会带来垄断问题。第五章主要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存在的瓶颈;最后,研究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能力和创新叁个核心要素出发,以央企资源、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制度创新四个核心指标为中心来构建适合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十一个一级指标和四十一个二级指标。第六章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考察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首先,分析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零交易成本下企业重组战略并非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其次,分析了在现实世界的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正交易成本下企业若要迅速提升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战略重组就会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再次,着重分析了正交易成本下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理,分析了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战略重组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行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选择、市场阻扰、囚徒困境和动态博弈分析。第七章主要是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对比分析。本章选取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分析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一个是中国建材集团大力推进战略重组,通过战略重组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个是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战略重组活动中盲目扩张、战略目标短浅,重组后整合乏力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最终不但没有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反而拖累了公司经营业绩,致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第八章主要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为了有效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央企业有许多方面需要配套改革,进行系统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本章提出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跨国经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以及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对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赵志泉[4]2004年在《国际企业联盟研究》文中认为国际企业联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企业联盟,因其率先并主要被跨国公司采用而得名。西方学者关于国际企业联盟的研究多集中于联盟的概念、类型、功能绩效、联盟伙伴选择等内容,但过于直观、表象,内容残缺,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且实证分析多于理论研究,管理学分析多于经济学研究。 本论文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国际企业联盟的内涵、外延、特征与分类。笔者认为,所谓国际企业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济实体,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长期协议、股权安排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跨国松散网络型组织体。从外观上看,企业联盟是一种以价值链为纽带的准市场网络组织,其实质则是企业间为竞争而合作的同盟博弈。 国际企业联盟具有组织的松散性与联盟成员的平等性、目标的多样性、组织的动态性、合作的互利性、战略的竞合性、合作的长期性等特征。企业联盟与企业集团、虚拟企业不同。企业集团与企业联盟在连接纽带、法律地位、经营目标等方面形貌相似,但企业联盟与企业集团在维系纽带、组织构架、管理模式、成长空间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与传统企业相比,虚拟企业与企业联盟都是“新技术”“新竞争”的结果,都具有组织动态化、结构扁平化、网络化,边界模糊等特点,但虚拟企业和企业联盟在法律人格、规制规则、维系纽带、网络化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笔者同时认为,国内外学者关于国际企业联盟类型的研究虽然较为细致,但欠系统。因为,国际企业联盟在客观上存在纽带维、历史维、地位维与功能维等四维角度。因此,可以从四维角度出发对企业联盟进行分类,而企业应根据其自身实力和战略目标选择适宜的联盟形式。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国际企业联盟的产生动因与功能绩效。笔者认为,国际市场结构的网络寡占态势是国际企业联盟产生的重要原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企业联盟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国际反托拉斯法对结构主义的摒弃和行为主义的回归,则为国际企业联盟的产生扫除了法律障碍。企业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根本目的有二:降低交易费用以及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缔结联盟所获得的收益大于独自行动的收益,是企业由传统“达尔文式”竞争转向联盟式“非零和”竞争的深层次原因。国际企业联盟的绩效取决于联盟成员的战略目标、企业发展阶段、联盟各方文化协调、联盟管理、联盟治理等因素。但一般而言,缔结战略联盟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连接经济、速度经济,有助于实现异质性资源外取与资源共享,有助于实现企业间隐性知识转移或价值创造,有助于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风险,构筑企业静态进入壁垒。同时,以“技术换市场联盟”是跨国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第叁,国际企业联盟的生命周期与联盟运行管理。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扩展至企业联盟,企业联盟也有一个孕育、发展、维系和解体(死亡)的过程。笔者认为,企业联盟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磨合期、稳健发展期、联盟解体和“联盟蜕变”四个阶段。在联盟酝酿与组建期,选择联盟伙伴是工作的重点。成功的伙伴关系构成因素有叁:贡献、亲密和远景。实践中,一般根据“3c”原则选择联盟伙伴。在联盟的震荡与磨合期,建立联盟信任机制最为关键;在联盟规范运作与任务执行期,应特别关注联盟目标管理与确保联盟运行的合法性;联盟的归宿具有多种选择:解体、“联盟蜕变”与并购。 联盟各方的欺诈背德行为与机会主义倾向影响着联盟存续与联盟绩效提升。规避联盟风险,延展联盟生命,提高联盟绩效,必须加强审慎、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制度管理。这要求:第一,在联盟内部实施有效的文化管理制度,分析识别文化差异,选择文化整合方式,建立联盟文化冲突解决机制。第二,充分发挥联盟声誉管理机制,联盟成员在诚信规则和声誉机制的约束下,进行合作博弈。第叁,强化联盟产权管理,谨防联盟管理机构“骇形化”。第四,加强知识管理与技术秘密保护,防止“空心化”:第五,规范联盟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与测试。 第四,国际企业联盟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历经了四个阶段,其具体实践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范式”虽略有差异,但战略思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路和模式选择与邓宁、阿。茹的研究大体吻合。然而,“国际生产折衷范式”的理论缺陷制约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因为,以“国际生产折衷范式”作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指导,意味着中国企业将永远处于追赶地位。笔者认为,缔结或参与国际企业联盟是实现产业积聚,提高中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首选组织形式。中国企业在缔结联盟时,必须努力创造竞争优势,从知识、资金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多向流动,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建立对等、均衡的企业联盟,避免长期处于联盟团体的边缘与从属地位。同时,中国企业在缔结联盟时面临着诸多风险,应强化联盟管理,以提升联盟绩效。关键词:国际企业联盟外部一体化企业网络跨国经营组织选择
武博[5]2001年在《论中国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已经由过去的过度分散竞争走向以品牌竞争、规模竞争和以核心竞争能力为特征的相对垄断竞争,由传统产业的竞争走向新兴产业的竞争,由国内竞争走向国际竞争。因此,中国企业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论中国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能力》论文立论依据是:企业成长的先发展型与后发展型的类型划分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麦(Gx Hamel)的“公司核心能力”的理论。 论文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中国的工业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是否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如何面对世界诸强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论文共分四篇十叁章,从理论阐述到实证分析,系统的论证了中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意义,现状和战略对策。 一、竞争——经济发展的动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米,市场竞争的形式和激烈程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国经济相互渗透交融,推动着世界经济向无国界经营和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尖锐。因此,对竞争力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伴随世界各国对竞争力研究不断地深入,以及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不断地出新,人们对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什么样的竞争力才能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核心竞争能力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已开始转变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首先又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由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瑞士·洛桑)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瑞士.日内瓦)从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准确地把握了衡量一国经济发展中创造增加值及财富之经济实力的经济理论、指标体系和统计学方法,将各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竞争力及其分项要素乃至几百个经济指标置于国际可比的统一评价体系中,主要从一个国家的国内经济实力、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政府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金融实力、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管理能力、科技实力、人力资源状况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从而为人们认识国际经济竞争发展的格局和态势,探求各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优劣势和努力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依据。 中国从1995年开始正式加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从而使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和研究有了世界标准。在IMD的评价报告中,中国1995年名列全部46个参评国家的第34名,1996年名列第26名,1997年名列第27名,1998年名列第24名。中国的国际竟争力在世界上的综合排名及许多分项耍素排名正在迅速提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决定经济实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该国有没有一批基础雄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跨国公司则是跨国经营企业中的伎伎者。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跨国公司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角,如果没有一批能够在世界经济领域叱咤风云、纵横驰骋的跨国公司,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也无从体现。 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类跨国公司4.4万多家,其分支机构有25万之众,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占工业国家总产值的40%,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50%以上,1999年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额和投资额分别占世界贸易额和全球直接投资总额的1/3。此外跨国公司还控制着国际技术转让的 75%和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 90%。实际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和第叁产业都己纳入跨国公司的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网络之中,跨国公司的地位十分显赫,是世界经济中的巨人。 二次大战后日本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人力扶植本国跨国经营企业的成长,到1982年在美国《幸福》杂志排列的美国以外最大500 $跨国公司中日本已占了134家,远远超过当时的英国和西德。1996年,美国和日本的跨国公司总数已占世界最大500家的一半以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异军突起是本世纪80年代的一件大事,给世界跨国公司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1995年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总量己占全球总量的15%。韩国的叁星、大宇等已进入世界着名跨国公司行列。 中国加入gro在即,入世后中国的企业将会全方位的招入到国际市场激烈竟争的洪流中去,中国如何培育自己跨国公司的核心竟争力,帮助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进入世界500强,正是中国学术界应该研究和探讨的实际问题。 本论文着重研究中国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如何面对来自世界范围的挑战,切入点集中了中国上业生产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竟争能力。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始终是国际两务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对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更是近几年企业管理战略研究的?
孟省[6]2011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并购的浪潮日益汹涌,借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契机,,越来越多的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大加速了其资本的国际流动,通过开展跨国并购活动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增强企业长期良好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自2002年至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开展跨国并购的经验。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中国企业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经济市场,通过跨国并购提升其在全球生产经营要素配置中的竞争地位,提升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时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以潍柴动力并购博杜安公司、中石油集团并购PK公司为案例,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新折衷理论引入到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研究中,通过分析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态、跨国并购动因、跨国并购模式的选择与跨国并购活动开展实施以及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问题。全文共分为七章,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文章的内容框架。第二章对跨国并购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文献综述,结合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的分析,提出基于核心竞争力跨国并购问题,并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第叁章论述跨国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关系,借鉴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新折衷理论,提出本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理论内容,论述了跨国并购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由此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模式选择。第四章从目标企业的选择、协同效应的实现、并购后的管理整合叁个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实施的内容。第五章、第六章,以潍柴动力并购博杜安公司、中石油集团并购PK公司为案例,论证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理论内容和战略实施过程。第七章得出结论。本文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通过开展跨国并购活动实现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前,首先要判断自己的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形态进行准确判断,拥有基础态、亚状态、成熟态不同核心竞争力形态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的侧重点和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工作重点是不同的。文章打破了传统的以发达国家企业、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代表的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跨国并购理论研究思路,构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模式的选择,并给予了战略实施的指导。对中国企业以获得企业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为目的,构建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活动的开展,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廖静[7]2004年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国公司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目前跨国公司的触角已遍及世界每个角落和各个领域,毫不夸张地说,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角。21世纪将是各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全盛时期,跨国公司将对于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一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借鉴跨国公司的发展规律,总结即符合国际经济活动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企业跨国经营之路,将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本论文共分五篇。分别就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意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备条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借鉴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选择等几个方面对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状况进行了探讨,尤其对于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策略选择进行了较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定自己的见解。
张祥[8]2013年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经营。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超过1.6万家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累计对外投资金额存量超过530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1,超过80%的我国上市公司正在开展国际化经营2。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叁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一大货物出口贸易国。这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本文发现,虽然国内目前对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课题,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从企业层面分析“走出去”的绩效表现研究非常少。因而,本文试图从管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并对其绩效表现进行实证分析,以丰富国内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的研究方法,论文的结论安排以及创新点。第二章分析和总结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领域相关理论和文献。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理论包括小规模技术理论等。国内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分为叁个方面:(1)论证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2)分析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困难和不足;(3)对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出诸多建议和意见。总体而言,未能形成较为主流的理论成果。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绩效表现的关系,国外学者的实证分析经历了叁个发展阶段:(1)上世纪80年代以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绩效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2)在80年代后,不少学者发现,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绩效也存在负面的影响;(3)从90年代至今,则普遍认同二者的关系表现为曲线影响,既存在正面的促进因素,也同时存在负面的影响。而国内学者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本文的研究角度也因此具有重要意义。第叁章回顾和总结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叁十多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发展速度十分迅速,2012年达到878亿美元3。因此,回顾和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状况与绩效表现对指导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微观层面上,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宏观层面上,则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必要过程。但在目前,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包括国际化经营人才和经验不足,国际化经营的领域相对仍然很低端,最为显着的是国际化经营整体绩效欠佳。第四章就如何提升我国国际化经营企业整体经营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辨析。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资源理论等视角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进行详细探讨。“走出去”的具体动机主要有扩大市场份额、转移生产降低成本、获取技术、资源需求等。基于价值链的角度,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以及华为技术公司的国际化经营道路等案例分析,对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和区位选择,进入模式进行详细的理论辨析。认为当前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评价研究结论的多样性,甚至是矛盾性的原因,主要在于绩效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和稳健,因此,本文提出了国际化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应当从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综合绩效等多个层面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而尽量避免只从单一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第五章,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绩效的表现趋势和关系。本文认为,采用较为客观的会计和统计数据来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绩效表现,相比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具有更好的统计有效性。而数据的收集是制约相关实证研究的关键,也是国内目前同类的研究较为缺乏的主要原因。本文花费大量的精力,通过校图书馆、CSMAR数据库、巨潮网、新浪财经等渠道,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来源。收集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的10年(2002年至2011年)间,所有开展了显着的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上市公司为最终样本,共收集到93家制造业企业和52家服务业企业。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因行业属性不同,国际化经营程度对绩效的影响关系也不一样。本文通过将样本企业区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类型,进行实证上的对比研究。如第四章如述,将因变量——企业绩效划分为财务绩效和运营绩效两个维度。用海外分支机构创造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来代表白变量国际化程度,同时,引用国际化程度的滞后变量以更好地体现趋势性,并引入相关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研发强度、企业性质、行业属性。主要的理论假设包括(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和国际化程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2)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和国际化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S型曲线关系;(3)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增强其国际化经营能力并提升绩效表现;(4)国际化经营对绩效的提升程度,非国有/集体控股上市公司优于国有/集体控股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优于中低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现代服务业上市公司优于传统服务业上市公司。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表现呈现倒U形的关系,即随着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提高,由于市场需求扩大、资源获取途径扩展、企业面临的机会增加,其绩效表现也随之不断提升。而当国际化经营超过一定程度之后,受制于跨地域的物流成本增长、沟通协调成本上升以及管理运营能力限制等阻碍因素,成本的增加将抵消收益的增长,导致绩效表现反而下滑。因而,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最优国际化经营程度具备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大样本面板数据,本文得出对制造业企业财务绩效最优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为35%,而对经营绩效最优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为48%。服务业因其独特的行业属性和不同的商业模式,表现为倒S形关系。本文研究发现,由于存在品牌协同效应、对东道国文化的整合效应等因素的影响,相比制造业而言,服务业企业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而后再次上升”的倒S形绩效变动趋势。因而,服务业企业开展国际化过程中,更应注重其品牌建设、文化整合、资源和经验共享等工作。企业规模与绩效表现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员工产出率不高,以企业人数为代理变量的规模特征对国际化经营绩效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研发强度对国际化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得到部分验证,说明企业仍需努力将研发技术转化为商业成效。民营企业在制造业领域未能比国有企业有更好的表现,而在服务业领域则取得了显着更好的国际化经营绩效。第六章,基于利润最化大的原则,从异质性厂商拥有的流动能力和非流动能力的角度,通过对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进行均衡分析,得到出口、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叁种主要进入模式下预期利润最大化的选择模型。并采用Probit模型,通过706家首次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时选择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我国企业的销售规模对选择新建投资的国际化经营进入模式具有削弱作用,而出口能力、技术水平等软实力因素则具备强化作用。因而,要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新建投资的成功性,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技术、管理、人才、经验等软实力的建设,不能只基于销售规模优势而依赖于海外并购这样单一的进入模式。第七章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从企业绩效表现关系、战略发展定位等角度,就我国企业更好地开展“走出去”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努力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并选择更加适合的进入模式。本文的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1)在选题角度方面,从绩效评价角度来实证探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文献非常少,本文的研究既补充了当前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之处,也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方向具有指导意义。明确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向应当关注企业绩效表现,并对提高绩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2)提出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进行更全面的绩效评价研究。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绩效表现,划分为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综合绩效叁个方面,更好地评价企业“走出去”的经营成效。在实证分析中,加入多指标的稳定性检验,以加强结论的可靠性。(3)国内以往的实证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本文认为采用会计和统计数据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及绩效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实证分析收集了从2002年到2011年共10年间93家制造业和52家服务业上市公司,共计1450个样本数据。大样本的会计和统计数据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相对更好的代表性。此外,将样本区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大类,对比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4)本文发现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与制造业企业绩效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而与服务业企业绩效呈倒S形关系。这印证了国际化经营对市场、资源、商业机会的促进作用,也体现了沟通协调成本、管理运营难度、物流成本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发现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在品牌效应、文化整合以及经验共享等方面的独特性,并使得绩效表现具备再次上升的机会。研究结论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具备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实证分析得出,对于制造业而言,国际化经营程度为35%时的财务绩效最优,而48%时的运营绩效最优。(5)企业的销售规模优势对于采用海外并购进入模式具有促进作用,而技术、品牌、人才、经验等软实力则能促进选择新建投资的进入模式。这符合当前我国大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的事实,更多依赖于简单的规模优势来选择单一的海外并购式进入模式,而较少采用需要软实力的新建投资。这说明,要成长为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我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培养,而不应当只依靠单一的销售规模优势,特别是依靠国内行政性垄断优势做大的国有性质企业。
宋文佳[9]2007年在《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大型制造业企业纷纷加快了全球化的扩张步伐,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生产和销售场所,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进行生产、研发和销售,获取国际利润。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成为了国际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被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因此,我国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并且已经由国内竞争转变为国际竞争。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势对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抵御国际竞争的压力企业必须要到国际市场上锻炼自己。我国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成为摆在中国企业界、学术界、中国政府的相关决策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阐述了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力图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寻找可借以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通过总结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律和经验,论述了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结合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具体实践,通过对典型企业的分析,深入探究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和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国际化经营的思路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也包括了现代国际投资理论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国际化经营打下基础。在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发达国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同时分析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理论演进。通过这叁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国际化经营同经济发展、企业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研究思路。在本文第叁部分中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历程和现状,并论述了国际化的必要性以及方式的选择,提出采取资产型的国际化经营将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和努力方向。本文第四部分主要选取了海尔、联想和华为这叁家典型制造业企业进行了国际化程度测量和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分析。通过对这叁家既具代表性又各具特色的企业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普遍问题。本文第五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建议。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对国际化经营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在研究国际化经营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综合不同因素对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了测量从而发现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不足,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和方式选择方面提出和论证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徐明霞[10]2014年在《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国内市场的多元化行为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虽然一些企业的跨国并购以失败而告终,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取得了成功,并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选择什么样的跨国并购战略能够使得跨国并购取得成功?”不仅是企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内外理论界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传统的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特定所有权优势是企业成功进行跨国并购的前提,但是,中国多数企业是在不具备特定所有权优势的前提下从事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的这种“逆向跨境并购”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部分学者认为传统国际化理论能够解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部分学者认为传统国际化理论不能够完全解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给传统国际化理论带来了挑战。针对学术界的争论,本文从议价理论切入,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企业特定优势、国家特定优势、并购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回答中国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跨国并购战略能够取得成功,同时也回答了为什么中国企业的“逆向跨境并购”也能够取得成功。根据逻辑演绎,本文将具体研究问题细化为:(1)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2)中国企业的企业能力对跨国并购的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关系的影响作用如何?(3)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多元化行为对跨国并购的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关系的影响作用如何?针对研究问题,在相关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议价能力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并购的股权结构、企业能力、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多元化行为、并购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推理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并提出3组6个研究假设。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2000-2010年间从事过跨国并购事件的123个上市公司样本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过对数据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股权结构战略对并购绩效有影响,与非对等股权相比,对等股权的跨国并购绩效更好。第二,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对并购的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会弱化对等股权跨国并购将产生更高绩效的关系。第叁,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多元化行为对并购绩效也会产生影响,其中企业的行业多元化程度对并购的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主并企业的行业多元化程度会强化对等股权跨国并购将产生更高绩效的关系;企业的地域多元化程度对并购的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不显着),即主并企业的地域多元化程度会弱化对等股权跨国并购将产生更高绩效的关系;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对并购的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立足于议价理论,本文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股权结构战略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也有新的理论尝试,其理论创新贡献在于:(1)用国家特定优势(Country-specificadvantage)理论解释了中国企业的逆向跨境收购行为。(2)极大地丰富了议价理论的应用情景,将议价理论应用于新兴经济体中国的企业进入发达国家时的讨价还价情景;同时补充和延伸了国家层面议价能力的来源,探讨的是企业来自母国(home)层面的议价能力,不再局限于东道国政府(host)的国家层面议价能力。(3)将OLI范式与国家特定优势相结合,共同解释了现阶段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进一步可以理解为将OLI范式与LLL模型相结合相互补充进行解释。(4)本研究采用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补充了国内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缺少大样本实证研究的不足。另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阶段中国企业从事跨国并购时,不要盲目地追求多数股权或控股股权的股权结构战略,在企业不具备特定优势的前提下,对等的股权结构战略是最佳选择;如果企业自身具备企业特定优势、或者能够充分利用国家特定优势时,就可以不依赖于来自股权所有权的控制权以实现并购目标。现阶段,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先做中国第一,再做世界第一”的路径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一个利用国家特定优势培育企业特定优势的过程,能够使得企业成功实施跨国并购战略。最后,本文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核心竞争力研究[D]. 田晓云.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 樊春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3].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邹俊. 吉林大学. 2014
[4]. 国际企业联盟研究[D]. 赵志泉. 四川大学. 2004
[5]. 论中国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能力[D]. 武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6].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战略研究[D]. 孟省. 山东大学. 2011
[7].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D]. 廖静. 内蒙古大学. 2004
[8].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研究[D]. 张祥.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9]. 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的研究[D]. 宋文佳.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10].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国内市场的多元化行为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D]. 徐明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跨国经营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 企业经营绩效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联盟标准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