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探讨护患沟通在角膜穿通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角膜穿通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以护患沟通为主的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的不良心理症状((易怒、睡眠差、悲观、恐惧、焦虑))发生率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0±1.2)天,对照组为(5.3±2.1)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角膜穿通伤围术期患者实施以护患沟通为主的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加快康复进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围术期;角膜穿通伤;护患沟通;心理干预
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角膜穿通伤最为常用的手段,患者在围术期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怀疑等不良心理,给手术治疗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围术期加强护患沟通,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1]。现将我院对角膜穿通伤围术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角膜穿通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检查均明确诊断为角膜穿通伤,且伤口商都均>4mm。致伤物包括:铁丝、铁钉、树枝、刀、剪刀、鞭炮等异物。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3年3月-2014年3月)和研究组(2014年4月-2015 年4月)。对照组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18-68岁,平均(36.9±4.7)岁,左眼22例,右眼19例,双眼2例;研究组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19~67岁,平均(37.8±5.0)岁,左眼20例,右眼20例,双眼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在暗室裂隙灯下进行眼部检查。明确伤情后,在全麻(或局麻)下行眼内异物清创缝合术,有效止血,最后对双眼进行包扎,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嘱患者不得挠抓术眼敷料或者压迫术眼、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加强病房巡视;嘱患者多摄入新鲜蔬果,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积极预防眼部并发症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以护患沟通为主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干预措施如下:
(1)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前提条件。在患者因伤就诊时,普遍都会存在一种恐惧感,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要充分理解患者的这种心理,亲切、热情地接待患者,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
(2)耐心地进行手术知识宣教。护理人员要主动、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原理、预期效果等,并列举成功的手术经验,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请了手术成功者现身说法,以增强说服力,让患者对手术治疗充满信心。
(3)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患者眼部受伤后,视力也会受到明显影响,患者此时容易对今后的生活产生担忧,从而产生紧张、不安、悲观等不良情绪。作为护理人员,此时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顾虑,然后对手术治疗作出科学的解释,让患者了解到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打消患者顾虑。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睡眠差、悲观、易怒等不良情绪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预后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分析。检验水准α取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不良心理症状(易怒、睡眠差、悲观、恐惧、焦虑)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不良心理症状发生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住院时间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0±1.2)天,对照组为(5.3±2.1)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t=6.236,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
3 讨论
角膜穿通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眼外伤疾病,在发生角膜损伤后,常常会出现眼内容物脱出,从而对眼组织正常功能、结构造成破坏,导致眼部屈光状态、通透性改变。角膜穿通伤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出现伤情加重而引发感染、眼球萎缩,最终造成视力丧失[2]。为此,临床上应及时、正确地对角膜穿通伤进行处理,以恢复有效视力,降低致盲风险。
临床治疗角膜穿通伤多采用手术疗法,患者在围术期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在围术期加强护患沟通,有助于拉近护患距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3-4]。在沟通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手术治疗原理、预后效果、安全性等,有助于打消患者对手术治疗的顾虑,增强治疗信心。
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发自内心地关心、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实施护患沟通后,易怒、睡眠差、悲观、恐惧、焦虑不良心理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住院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说明对角膜穿通伤围术期患者实施以护患沟通为主的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加快康复进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艳.循证护理在角膜穿通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37,78.
[2]李秋华,王秀珍,檀立慧,等.护理干预对眼球穿通伤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4(4):307-308.
[3]张静芝,席萍.儿童角膜穿通伤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25.
[4]陶英娟,封亚玲,白蓉蓉,等.护理干预在角膜溃疡穿孔或近穿孔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08(2):61-62.
[5]花霞,罗春梅,冯晓芬,等.围术期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及护患沟通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4):13-15.
[6]张云兰.围术期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2):344-345.
论文作者:满丽霞,向琴(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患者论文; 角膜论文; 心理论文; 对照组论文; 焦虑论文; 两组论文; 状态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