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1]2004年在《“名师”的制度化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以“特级教师”评审制度的建立为标志,我国拉开了中小学“名师”制度化评审的序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家“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带动下,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名目繁多的“名师工程”方案,从而掀起了“名师”制度化培养的波澜。为了把握“名师工程”的实施及其对“名师”群体的制度性影响,本研究在对“名师”和“名师工程”的概念厘定、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H县为实地调查对象,运用自然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该县“名师工程”的实施情况和中小学“名师”的评审过程、群体特征及作用发挥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设性意见:1、重“名”更要重“实”;2、重“成名”更要重“成长”;3、重“名师”更要重“普通教师”;4、重“行政化”“工程化”“形象化”更要重“专业化”。
王凤花[2]2016年在《库尔勒S县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新疆的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迅猛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其发展机遇难得。库尔勒市S县是新疆地区贯彻落实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基地。经历了近十年的努力,新疆双语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在开展双语教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更多的阻力。主要是在政策制定、执行和配套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面向新形势,全面考察双语教育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双语教育政策,进一步了解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得失成功,对于增强受教育者自身文化和其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人才,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推进我国新疆双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从新疆的教育发展来看,双语教育是属于国家公共教育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重阵,是承载着国家的重任,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新疆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的突破点就是要大力推进双语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是通过分析国内外双语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及现状,探讨以库尔勒市S县在实施双语教育政策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效果及影响,从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层面出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针对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落实情况、基本设施、基本概况和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运用实证分析、文献研究法、调查与问卷调研、调查研究结合走访、深度访谈,在进行归纳、梳理结果和对比分析,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理论分析,突破研究方案,分析了我国双语教育政策的现状与国外双语教育政策的差异,分析了库尔勒市S县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改进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制度方面和实践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库尔勒市S县双语教育的改进策略,即健全双语教育政策的保障体制、完善双语教育管理制度、全力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和加强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监督管理等。
参考文献:
[1]. “名师”的制度化及其影响[D]. 王文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库尔勒S县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研究[D]. 王凤花.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教育政策论文; 双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