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1 对现代化及城市现代化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的过程。这在一定意义上抓住了现代化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但仅此还不够。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发展观的演变,促进了现代化内涵的演进。
发展思想的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人们对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既是一个经济范畴,更是一个社会、人文范畴,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站在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来重新审视发展问题、尤其是城市发展问题。21世纪的发展应当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新经济因素构成了发展的主导因子,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基本思想。
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而且主要是指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所出现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它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着眼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追求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现代发展的价值观,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发展观。在这样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下,现代化既反映经济的发展,又反映政治的民主、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创新、文化的繁荣,体现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由此,对现代化的概念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现代化是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革命性过程;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信息与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大转变,是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现代化既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又是某一发展时段的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实现程度应该有所不同。
把握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同样应当采用新的发展观。对于城市而言,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于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加速推进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因此工业化、市场化、法制化、知识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城市现代化的关节点。提高工业化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知识创新、科学技术进步是城市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市场化、信息化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民主与法制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国际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座国际化的城市必然是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城市必然有很多国际化因素。城市化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催化剂,而且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化的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追求高的文化品位,具有优裕的生活质量,成为城市现代文明的象征。这种趋势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些方面的有机联系、相互制约,既是城市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也是城市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其发展水平又是体现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标志。
因此,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经济上的工业化与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城市发展的国际化与都市化,科技与知识的创新及社会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公平及生活质量的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化与协调化。
2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要从理论层面、战略高度把握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和新世纪发展的宏观大趋势,参照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发展水平,立足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基础,综合权衡。
(1)先进性与可行性。指标项的确定,既要从现实状况出发,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又要看到发展的趋势,考虑选项的先进性。如反映信息化程度的“移动电话普及率”、“电脑普及率”、“上网率”等要比“电话普及率”更具先进性。再如“科技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科技化与信息化类等指标,就能更好地反映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统计基础工作逐步完善,其数据的可获得性也会逐步得到改善。指标值的确定,既要参照国际、国内同类先进城市的数据,又要考虑城市的可能性、可行性。指标要尽可能量比,以利于差距的比较。
(2)特殊性与可比性。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指标要与衡量一个国家、省(区域)的现代化程度的指标区别开来,体现城市的特点。如“非农产值占GDP比”、“识字人口占总人口比”、“每名医生的服务人数”、“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对于反映区域现代化的程度是必需的,但对衡量21世纪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却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要尽可能突出城市的特点,提出能反映城市发展潜力、竞争实力、聚集与辐射能力以及体现城市品位和形象的相关指标。同时,要考虑指示的国际通用性和城市间、地区间的可比性。
(3)导向性与规范性。设计和构建现代化指标体系一方面是为评估、模拟城市现代化的现实水平和未来方向服务,更重要的是从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界定出发来描述应从哪几个领域、以哪几个指标为参照去揭示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探寻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实际部门以这些指标为参照系指导和安排工作规划。为此,我们把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按照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和客观因素制约要求的总框架,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动态系统,包括6个领域,40个指标,给实现现代化战略部署以参考、指导。二是在此基础上,选出10项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和标志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对城市现代化实现过程及其发展水平进行检测与评价,给城市现代化过程的评估以相对的规范。指标体系更多的是描述过程,探寻规律;评价指标侧重评价结果,找出差距。
(4)目标的总体性和过程阶段性。城市现代化是其构成要素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积累过程;城市现代化的大厦需要长时期的稳定发展才能矗立起来。因此,构建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奋斗目标的总体性,更要注重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阶段性,体现出现代化是一面旗帜,是一种激励,是凝聚力的内在要求。
3 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框架
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动态复合系统。这个系统基本涵盖了城市现代化纵横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较客观地体现了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内在功能。
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框架
3.1 关于指标的选取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性概念,既可作定性描述,又可筛选出若干体现城市现代化推进的深度与广度的指标,进行定量描述和模拟。本套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基于我们从理论层面对城市现代化内涵的把握,以工业化、市场化、知识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关节点为骨架,从尽可能量化描述的角度,将城市现代化界定为“经济实力”、“结构、公平、效率”、“城市化和国际化”、“科技化和信息化”、“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环境与资源”等6个方面。其中,经济实力是基础,有赖于市场化进程中能量的释放来增强它。指标具有相关性,各项指标在外延上存在着某种依存关系;同时指标具有相对性,之所以将指标放在此系统而不是彼系统,主要是要反映指标本身的功用。
本套指标体系具有如下方面特点:
(1)突破了传统的经济、社会指标分类法,没有笼统地、简单地将某些指标划为经济指标或社会指标,立足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突出反映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科技化和信息化,从而体现了发展观的转变。
(2)将“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城市化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家用电脑普及率”、“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绿化覆盖率”等10项指标作为城市现代化现实水平的评价指标。
(3)以“非公有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外资企业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人均最终消费支出”等指标来反映市场化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4)在“经济实力”类设置“工业制成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综合考察与描述城市产业竞争力状况。
(5)突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使之与“人均GDP”指标相配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衡量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体现为可比较的地区经济实力状况和资源投入的绩效。在某些情况下,人均GDP的提高并不等于给每个城市居民带来了直接的利益。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是按城镇人口平均计算的可支配收入额,是居民个人消费和储蓄的直接来源,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在我国现有统计口径下,不宜用人均GDP取代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6)尽管“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值均已达标,不管其标准值为多少,人口控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仍至关重要。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人口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现代化观念及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必须追求人口零增长和负增长。人口也是绝大多数指标的分母项,因而它仍然是评价指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7)设置“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环境控制综合性指标而未使用“信息化综合指数”是因前者具有国际通用性,且有部颁标准;后者具有主观性,弱化了可比性,我们采用了与之相关的“家用电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因特网用户比率”等单项指标。
3.2 关于标准值的确定
国际上对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及指标评价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有“现代化即工业化终结”之说,有美国英克尔斯10项评价标准,但至今未形成一套公认的权威的国际性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值。我们不能完全用工业化标准来替代现代化标准。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历史特殊性,在21世纪前20年,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挑战,我们具有同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以信息化促工业化的双重使命。这又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套用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标准值,不能用60、70年代静态标准来测评和预期21世纪前10-20年的发展水平。
对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我们认为,必须是在充分把握城市现代化内涵基础上,一要参考当今国际中等发达国家或城市的平均水平;二要正视国内外相关城市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的差距;三要考虑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与可能。所谓可能,即要立足现实发展水平与增长潜力;所谓需要,即城市总体奋斗目标是在2015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城市现代化进程只能缩短不宜延长。其标准值的高低,均要考虑这种需要与可能。
比如武汉市的人均GDP,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标准值为3000美元,我们根据国际币值变化状况作了相应的调整,2000年人均GDP标准值应在5000美元以上。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8年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为489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4860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25000美元。也就是说,我们现代化的标准值参照的是20世纪末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以此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门槛”标准。深圳等沿海城市将人均GDP标准值定为6000-7000美元(2005年实现),资源型城市大庆定为8000美元(2015年实现),而深圳人均GDP1999年已达4300美元,大庆达3500美元,武汉是1785美元。显然,经济实力有差异,起步的基点不同。如果把7000美元作为标准,显然不切合武汉实际,也与“需要与可能”不相符。
4 国内部分城市现代化水平比较
兹用前述10个评价指标分别对武汉市、上海市、深圳市、南京市、沈阳市、重庆市、西安市、成都市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测评见下表。
表2 武汉等城市现代化水平测评表(1999)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城市统计年鉴(1999)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结果是:武汉市现代化水平为62.35%,居第四位;深圳市现代化水平为87.99%,居第一位;上海市现代化水平为68%,居第二位;南京市现代化水平为62.67%、居第三位,沈阳市现代化水平为60.82%,居第五位;西安市现代化水平为56.83%,居第六位;成都市现代化水平为54.83%,居第七位;重庆市现代化水平为48.77%,居第八位。
武汉、上海、深圳等城市间的差距,主要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和电脑普及率等项指标上,反映出城市间经济实力、科技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差距。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是评判城市现代化实现与否的核心指标,只有两项均同时达到标准,才算得上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