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中东非洲的挑战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和中东非洲的挑战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挑战与中东非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非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中东非洲国家迄今从经济全球化中收益甚微。世界银行官员发表的论文显示,根据贸易占GDP的比重、外资占GDP的比重、国际评级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和制造业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等4项指标测定,除摩洛哥、加纳、毛里求斯等少数国家以外, 中东非洲的绝大部分国家属于全球一体化程度较弱或进展缓慢的国家(博拉姆巴特、达杜什,1996)。

关于中东北非国家应当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国外学者莫衷一是。我们大致可以把他们的观点归纳为“改革适应论”、“集体脱钩论”和“直接参与论”3种。

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既包含挑战,也带来机遇,应当予以适应。他们认为,中东非洲国家面对全球化之所以处于不利地位,原因主要在于其自身发展水平的低下,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来适应全球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积极推行其一贯主张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案。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化形势下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和资金竞争的加剧,任何渐近式的或三心二意的经济调整都将使这些国家失去资信,因而经济无法增长(世界银行,1995)。也有的学者提出,要想克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就必须采取“内向型可持续改革”,特别是开发国内的人力资源和实现机会均等,改善政府管理,提高管理透明度,扩大本地需求以及创造可持续的环境。中东非洲国家在如何发挥政府作用方面还应向东亚国家学习,注意调整金融体制,防范金融危机(席拉格尔丁,1998)。

“依附论”学者对全球化予以彻底否定,认为它是资本主义扩张的体现,必然导致世界两极的分化,中东非洲国家的边缘化是这种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所谓“结构调整”无非是要求“外围”国家的国内发展逻辑服从于全球化的逻辑,也就是服从资本主义扩张的逻辑,但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外围”国家仍然需要“脱钩”。区域性经济合作或地区化应当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手段。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大国以外,非常软弱,并没有“脱钩”的手段。杜尔等曾经采取自我中心型的全国性“脱钩”计划已经行不通。因此,“脱钩”必须采取集体形式,即地区化的形式。非洲国家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只有结成一个整体,才能增强谈判力量(阿明,1997)。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也提出,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势在必行。否则阿拉伯国家就难以应对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大公司制定的规则,阿拉伯国家的工业化和福利增长也会受到不利影响。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扩大阿拉伯国家的市场规模,也有助于增进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实现该地区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经济一体化还可以增加阿拉伯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齐奈尔丁,1998)

“直接参与论”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中东非洲地区经济集团化多年来进展缓慢这一事实说明,该地区根本就不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理想候选者。这两个地区当前区内贸易比重低则意味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十分明显,而贸易创出效应很低(普拉莫,1998)。因此,中东非洲国家与其说努力实现区域性经济合作,还不如说与多边的和跨地区的贸易体系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经济研究论坛,1998)。为此,当90年代中期欧盟新地中海战略开始实施后,有些学者对其给予高度评价,把它描述为一种互利的安排,认为它既符合欧洲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也有助于南地中海国家加快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卡代尔,1995)。这些观点实际上都否定了中东非洲地区实行地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中东非洲国家直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去。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有的学者把中东非洲国家的经济调整与参与全球化联系起来,将其看做是一个统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认为经济调整在经历宏观经济稳定化阶段和经济体制调整阶段之后,第三个阶段就是融入世界主要经济集团和加入新的世界贸易体系阶段(杨光,1997a)。 还认为正在形成的包括欧盟和南地中海国家在内的环地中海经济圈,是欧盟和中东非洲国家为应对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杨光,1997b)。有的中国学者认为, 阿拉伯国家虽然经过多年努力,但合作成功的范例并不多见,阻碍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区形势动荡多变以及政治和社会心理因素与机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陈建民,1998)。

标签:;  ;  ;  

全球化和中东非洲的挑战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