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香港回归后闽港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技术合作论文,香港回归论文,前景分析论文,后闽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期间,福建将实现整个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变,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而今年,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会更加密切。处于开放前沿的福建,如何从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出发,探索与香港合作的新思路,拓展合作的新空间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闽港经济技术合作的现状
闽港关系十分密切。对外开放以来,尤其是“八五”期间,闽港双边经济关系呈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在投资方面,1979——1995年,香港在福建的实际投资额为82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48亿美元的55%。其中,“八五”期间利用港资74亿美元,相当于1979——1990年利用港资总和的12倍。福建对香港的投资也在发展,福建在境外兴办的200家企业中,大部分集中在港澳地区。港资在福建的投资形态由原来主要集中在“三来一补”企业的方式发展为以合资合作和独资为主的“三资企业”为骨干(以独资为主,合资次之,合作企业较少);投资者的成分也转变为在香港已有一定规模的中型制造企业为主。从地区分布看,来自香港的投资相对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等沿海开放地区,同时延伸到山区内地的各县市。从行业配置,港资投资于福建的领域涵纺织、服装、电子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农林水、交通、房地产、金融及旅游等20多个行业。其中以工业为主,逐次是房地产、农业、商业等。
(二)在贸易方面,香港是福建境外贸易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福建外资企业在香港设立了贸易机构,福建出口商品总额的40%左右出口到香港。出口产品有食品、水产、轻工、土畜产、工艺、珠宝首饰、服装、抽纱、茶叶、鞋帽、机电、五金矿产、化工医药等10多个大类。此外,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福建籍华侨、华人企业,大都在香港设有机构,通过香港中转与福建联系。总体而言,闽港两地已建立起比较密切的经贸关系。
然而,闽港双边经济关系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吸引港资的规模上就大低于广东。其原因除了在地缘及人缘上略逊于广东外,主观上还因为福建在发展对外经济方面对发展与香港的经济合作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
二、闽港经济技术合作的展望
经济的发展,外部环境是一个重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生产要素的获取和产品的销售,对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一)“九七”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
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中心。目前正面临着两个过渡:政治过渡和经济过渡。政治过渡即从英国的管理下回到祖国怀抱,按“一国两制”构想成为中国行使主权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经济过渡即从新兴工业区向经济成熟区过渡,从制造业为主发展为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性调整。展望香港经济的未来,困难与机遇同在。
1、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在竞争中发展。香港金融中心在今后发展中将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中国内地因素的影响;其次是竞争对手东京和新加坡的挑战。
(1)中国内地因素的影响。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是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条件。“九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实施,将从根本上保持有利于香港金融中心顺利发展的政治环境。其次,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会改变,而且会继续深入和扩大。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仅从经济方面看,内地利用香港引进外资和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通过香港进口贸易的增长,将使香港银行的业务量日益增加,香港企业家到内地投资、设厂会不断增多,各种金融业务也会随之发展更快。香港作为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将获得更大的发挥,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和外地银行前来投资,进一步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东京和新加坡的挑战。作为地区性金融中心的香港,无法与伦敦、纽约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相提并论,但在亚洲,只有新加坡和东京堪称香港的竞争对手。其中新加坡有针对性地对香港直接提出挑战。然而,尽管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规模,在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方面都领先于香港,但是新加坡要完全替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仍有不少困难。第一,香港所具有特殊地理位置使新加坡难于替代。第二,新加坡对外资银行有一定限制。第三,新加坡主要发展亚洲美元市场,而香港主要发展“银团贷款中心”。
香港与日本相比,在经济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还有巨额的外汇盈余,东京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但是,东京较之香港又有其逊色之处:其一,日本对金融市场实行较严格的管制,金融自由化程度比不上香港。其二,日本对东京市场采取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严格分离的原则,金融国际化程度不及香港。其三,从服务地区看,香港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主要服务于东南亚地区及祖国大陆,与大陆在经济交流方面具有主言、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优势,而东京市场主要服务于东北亚地区,同时,它又缺乏香港使用英语和汉语的优势。其四,从金融品种上看,东京主要集中于外汇交易,而香港则是一个综合性金融交易中心。这都决定了东京难于替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2、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在困境中将得加强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香港对外贸易碰到的大难题。保护贸易从理论到实践都同香港式的自由贸易相对立。一九八八年八月,美国国会两院通过综合贸易法案,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使美国可随意把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行为定为“不公平贸易”,采取限制措施。一九八九年一月起,美国取消了给亚洲“四小龙”的“普惠制”优惠待遇。此外,欧洲共同市场、奥地利、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等国,也先后对香港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的发展,再加上香港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又面临日本和其它“三小龙”的激烈竞争,这就使香港经济常常处于不安的阴影之下。
贸易一向是香港经济增长的龙头,而“中国内地因素”使香港对外贸易再注活力,从历史上看,香港曾是单纯的转口港,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香港本地产品的出口额渐渐超过转口额。而从80年代开始,香港转口贸易全面复苏,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率一直在30%以上,相比之下,港产品的出口增幅却大为逊色。究其原因,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量迅速扩大以及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尽管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复苏缓慢,保护主义抬头,但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却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内地从1985年起取代美国成为香港第一大贸易伙伴,占香港进口来源的第一位、转口贸易第一位和港产品出口市场的第二位。香港对中国内地发展全球贸易也起着重要作用:(1)香港市场是内地最重要、最稳定的现汇收入来源。(2)香港又是中国发展全球贸易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管理的重要基地。(3)近年来香港还是内地开展对台贸易、发展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在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它联结内地和海外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明显。
3、制造业在调整中寻求升级。香港的“加工贸易型”制造业在50年代崛起,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已成为香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香港制造业有10多种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值或出口量居世界前位。80年代以来,香港制造业赖以高速增长的主客观因素发生了变化,不利因素日益增多。进入90年代以后,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发展高峰期的70年代比较,制造业在香港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制造业生产与港产品出口的增长都明显放缓。
香港制造业的出路何在?一般认为,全面发展高科技不可能,但旧的结构不升级、不改造也不行。香港制造业可沿着“双轨制”的途径发展:一方面,继续维持原有的工业结构,并尽可能运用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改造和提高现有的传统工业,逐步向相对技术密集的方向调整;另一方面,开辟新的工业领域,发展一些适合香港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如电子、电脑等工业。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已建议港府给技术密集型工业初次投资减免税项和低息贷款,提供廉价土地及降低租金,以鼓励长线投资;同时还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高新科技公司前来投资设厂。
有些经济学者认为,香港信息灵通,引进西方科技不受限制。自己没有条件开发的新技术,可以较快地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同时,香港还可以同内地加强科技方面的合作,用内地科技研究成果,加快香港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过程。近几年来,香港制造业通过在内地设厂加工,缓和了香港劳动力不足的矛盾,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了较大的比较利益。这对香港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内地和香港合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内地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内地和香港经济协作生产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协作的形式向更高的层次转变,协作区域也将从广东沿海向其他地区延伸。这种经济合作形式对双方都有利,内地的协作区域通过香港参与了国际分工体系,加速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香港制造业方面,除了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和降低生产成本之外,还有利于促进香港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向科技密集方向转型。香港舆论认为,双方都很有必要再接再励,全力把现有的互补互利关系推上更高层次,从互补性到结构性,从经贸到科技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更广更深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应付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二)“九七”香港回归赋予福建经济发展的机遇
国际机遇指的是国际间政治、经济、科技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机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谁善于把握机遇,谁就将取得经济上的成功。“九七”香港回归祖国,届时,与内地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发展,加上经济结构性调整,这些都为福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地缘和人缘优势。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在地理位置上与香港邻近。历史上,香港与华南地区十分密切,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策又是鼓励华南先走一步,大大促进了闽港两地的经济关系的发展。福建是我国的重点侨乡之一,在海外的闽籍华侨、华人有800万人,其中港澳同胞有80万人,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爱乡恋祖,有着盼望家乡更快发展的迫切心愿。随着“九七”香港回归,两地关系将更趋密切,这些优势,为闽港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2、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经济互补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资源的相互补偿和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互补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源、劳动力、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轻工业中心的香港和快速发展中的福建经济具有极强的互补性。香港资金丰裕、贸易发达、信息快捷,但土地、劳动力成本高,影响了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福建土地、劳动力成本较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技术市场。两地之间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两地间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从而使双方经济互补合作获得比较利益的内在冲动。香港正处在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调整期,这为福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
此外,在港口建设,开发海洋经济,发展高优农业等的合作上,也极具潜力和空间。同时对厦门实施部分自由港政策,筹建厦门离岸金融中心等方面的合作也具有丰富的题材。
三、扩大闽港经济技术合作的思路
“九七”香港回归对福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但是,这个机遇并非福建所独有。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香港经济的研究,从福建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闽港两地经济技术合作的新思路。
(一)积极探索宽领域、多形式利用港资的途径
1、运用国际通行的间接吸收外资的方式、途径,重点做好通过香港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争取引入基金投资、信托投资、BOT方式,使吸引港资方式从“三资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可以预期,“九七”后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主要趋势,将仍是内地把香港作为筹集经济资金的巨大市场。祖国内地在香港筹资的方式,除组织银团贷款、转贷款、担保贷款、组织中港金融企业共同投资等各种银行融资方式外,以债券、股票和商业票据为形式在香港的集资比重将会大幅增加。其中,在香港兴起的中国基金极具潜力。如1995年成立的新中港集团,由港资结合在港中资、祖国大陆企业,以及新加坡、印尼、泰国、台湾等地华资、美资等国际资本构成一个包括54个投资者的大型创业投资基金,准备参与祖国大陆地区基础建设、房地产、通讯及制造业等的投资。为此,福建省应采取主动,研究进行合作的可能。
2、鼓励港商投资企业与福建省内国有企联合组成集团公司或股份制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现成的厂房、设备及生产、生活设施,只要更新部分关键设备即可投入生产,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比较容易吸引港商投资,又能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和技术进步。
3、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工业企业,向港商出让股权或收购、兼并。通过联合、优势互补或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兼并,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困难企业的转化。
4、多层次发展赴港投资。我们对引进外资,加快经济建设已形成共识,但对输出资本,到境外办企业还有认识差距,我们自己经济基础薄弱,自己尚需引进外资,又怎么谈得上输出资本去境外投资呢?实际上资本输出,也是利用港资的一个途径,在香港,有企业就有身份,就可以融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大步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争取外向型经济的新突破。如:可参与香港科技的合作研究开发及科技园开发计划;通过合并或收购,参与香港大中企业分工体系,以制程分工,利用福建人力、自然资源及土地,发展福建在港企业,于香港设立发货仓库,储备原料及加工品,供福建中下游企业所需,以香港子公司作为转投资其他地区的据点,通过境外子公司名义赴港寻求与港资企业或银行合资开设银行,以对境外中资提供融资、开发、信用、进出口押汇的服务。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速经营机制转换
1、加速外贸体制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于两地贸易体制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两地贸易。为此,应探讨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及范围以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2、闽港合资经营外贸企业的尝试,使港商投资福建更有选择性,也能促进福建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
3、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扶持和发展“拳头”产品生产基地,拓展行销渠道。
4、以香港市场为依托,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在巩固和发展香港市场的同时,注意目标市场的开拓,重点是东南亚、澳洲、非洲和中南美洲,增加对这些市场的出口量。建立健全海外促销网络和服务体系。
(三)利用香港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两地制造业的合作
1、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我省“加工贸易型”制造业的发展。香港制造业的结构和经营模式主要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制造业;二是以劳动密集的企业为主。其产品以款式新颖、价廉物美取胜,在国际市场上傲视同群。但进入九十年代后,面临台湾、韩国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严峻挑战。前两者技术更先进,后者劳动力、土地等价格便宜得多。福建轻纺工业有较好的基础,加上香港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的优势,两地制造业应会有较好的合作发展前景。
2、香港制造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科研基础做支持,而香港是个商业城市,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有限。福建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有一定实力,又依托内地强大的科研力量,有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尚未能付诸商业用途,而香港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方面占有优势。加强两地科技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两地工业均将受益。
“九七”香港回归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个发展机遇,我们不能满足于机遇的存在,等待机遇的到来,而必须努力创造,主动利用这个机遇为福建服务。
标签:香港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金融论文; 香港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新加坡华人论文; 经济学论文; 香港回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