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_环境科学论文

论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_环境科学论文

论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管理思想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1—0006—05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对自然的索取和利用。自从形成社会以来,人类主要以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作用于自然环境。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协同变化的过程中演进的,不仅自然环境发生着变化,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以及决定人类与社会行为取舍的思想、观念、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环境管理思想的萌芽和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1 环境管理的思想渊源与环境科学的产生

1.1 “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两个术语都是舶来品

在中文词义中,“环境管理”往往被理解为管理环境的行为,但实际上它是人类调整和修正“自己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的行为[1],即对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的调整和修正,包括对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人(社会)与人(社会)的关系(包括代际关系)以及自然生态关系(通过人类行为调控)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这正是环境管理困难的根源。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它是一门应急的科学和问题的科学,是在认识、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渐趋严重,从而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许多传统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给予关注,先后产生了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并相应发展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环境美学与环境史学等,它们都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阐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程度、危害和机理,探索不同的治理和保护方法以及调整人与环境关系的办法等。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被称为科学还是近三十、四十年的事情。目前,具有独立意义的环境科学理论有环境学、环境质量学、环境社会系统学等,一种统一的环境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孕育之中。

1.2 环境管理思想是关于环境管理本身及其内容和方法的认识

应该说,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的“管理”,只不过是自觉程度,或者说是理性程度的大小和高低不同而已。人类对于环境管理的自觉程度决定于人与自然环境冲突的激烈程度和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度。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虽然始终存在,但从来没有在世界的范围内紧张到使人感受到“生存危机”。当前,环境问题已被人们普遍感知并得到高度重视,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有过各种各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人们对环境危机的感受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起先,人们依照惯性的思维,以为凭借技术就可以制止环境的恶化,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然而曾几何时,人类不得不从单纯依赖技术治理、迷恋技术的局限中跳出来,转而向“管理”寻求出路。向“管理”寻求出路,本质上就是要改善自身的生存方式、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基本观念。由于生存方式、发展模式和基本观念具有极强的国际性、区域性和历史的阶段性,因而,环境管理的思想体系就显得丰富多彩、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1.3 我国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已经发生并且还在继续发生重大的转变

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历程是同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人类重视环境问题有一个历史过程,中国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20多年,并不认识也不重视环境问题。只是在环境问题作为世界性重大问题之一被列入各国政治家、科学家们议事日程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才开始将把保护和改善环境列入议事日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从而在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提出,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在发生并且还将会继续发生重大的变化。

由于我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路程,加上人口过度增长、发展模式和某些政策不当、科技支撑不足以及自然环境和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之历史欠账太多,使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发展态势[2]。中国的环境问题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因此,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的内容都将在反思、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生重大的转变。

2 环境管理思想的演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实践的开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环境管理的思想演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3]:

2.1 污染治理阶段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

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中叶即人类社会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开始到70年代末左右。由于最初人们直接感受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公害”问题即局部的污染问题,人们沿袭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这个时期的环境管理实质上只是污染治理,主要的管理原则是“污染者治理”。

在这一时期,环境科学初步建立。在理论研究上,来自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形成了早期的环境科学形态,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等。在应用研究上,主要是开发治理污染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用于指导和支撑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炉、废弃物填埋场等建设。

末端治理工作对于减轻污染、缓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它没有在环境问题的根源上着力,因而不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它一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治理已经产生的污染,另一方面新污染和次生污染又不断出现。治理污染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2.2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阶段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

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由于末端治理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加之其他环境问题诸如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进一步凸现,人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探寻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与消除的对策。这类研究在原因方面抓住了环境成本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于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试图通过“环境经济一体化”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具体的环境管理原则就变为“污染者负担、受益者补偿”。

在这一时期,环境科学的研究开始兼顾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自此,人们开始重视从宏观和战略层面研究环境问题。所以,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核算,运用收费、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进行环境与经济的综合管理。对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问题的探讨,使许多有利于环保的技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得以出台,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环境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

把保护环境的希望寄托在对经济活动过程的管理,通过对资源、环境进行赋值,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由经济开发建设行为负担,提高了环境保护的绩效。但大量实践表明,经济活动为其固有的运行准则所制约,很难或不可能在其原有运行机制中给环境保护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地位,因而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小修小补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3 把环境问题作为发展问题阶段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

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里约宣言》标志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在传统自然观和发展观等人类基本观念支配下的发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根本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发生偏差的情况下,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及由之所产生的财富观、科技观、消费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才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在这一时期,环境科学的研究更加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并在不同的领域里进行了探索,思考的深度已逐渐接近世界系统运行的本身。也就是说,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4]。人们关注的中心不再仅仅只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把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作为发展的基石放在中心地位。2003年,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5]。

环境保护的要求被渗透到各项经济、社会政策之中,环境保护的领域由以关注生产环节为主,拓展到并关注索取、流通、分配、消费、处置等各个环节,并覆盖再生产的全过程,推动着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不少环境科学家从人类文明进步和转型的高度上,分析环境问题的起因和探讨环境科学的内涵,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研究环境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行为,着眼于转变社会发展的战略模式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并在各个层次上调控人类的社会行为,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社会物质系统的运动与环境的自然演化相互协调。如较早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三种生产理论、地球系统科学和当前的环境社会系统学理论、可持续性科学等。

3 对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研究关系的反思

环境状况的现实迫使人类对自己的环境管理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对环境科学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在中国,环境科学往往仍被传统学科认为不够“专业”,或者说在研究相同问题时与传统学科处在不同的语境之中。这大概就是环境科学在中国一直没有被认为是“真正的科学”的原因,相关研究也很难被界定为“严肃的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因。

回顾历史,我们已经认识到,环境管理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问题。思想的转变不仅引领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内容、重点领域和问题发生转变),并使其成为一种开放的科学和反思的科学。

3.1 在管理对象方面,需要反思的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环境还是管理人类涉及环境的行为

(1)在治理环境污染是主流环境管理思想时,环境管理的对象是环境污染和污染环境的行为。环境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防治污染和公害,基本特点是针对某一单项环境要素或某一类污染问题。环境科学着重研究的是单项污染物和复合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转化规律和降解途径,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等。

(2)在保护生态环境进入主流环境管理思想时,环境管理的对象扩大到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行为。环境管理制度的内容扩展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基础的维护,基本特点是将资源、环境和生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保护。环境科学着重研究的是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平衡、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以及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健康风险等。

(3)今后,人·自然·社会和谐、协调的思想将成为主流环境管理思想,环境管理的对象将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环境社会系统和所有涉及环境的人类行为。环境科学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将更加开放、深入和综合,着重研究的将是循环经济、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和人性化、公共环境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3.2 在管理主体方面,需要反思的是由谁去管理?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

(1)在政府的环保部门是环境管理的单一主体时,“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成为普遍的环境管理思想认识。而“环保靠政府”实际上指要政府的环保部门去负责污染防治和治理,如中国一开始成立的环保机构就叫做“三废治理办公室”。环境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主要也是由环保部门主导,科技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非常有限。实际上,由于环保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排污收费成为环保部门最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于是,企业缴费排污成为合法行为,而社会和公众则游离在环境管理主体之外,甚至只能成为环境管理的对象。

(2)在各级政府(诸多部门)成为环境管理的主体时,“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强化了诸多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但由于环境立法的部门化倾向以及环境执法起步较晚且执行困难等问题,统一监管只能是纸上谈兵。屡见不鲜的对部门升格和垂直管理的迷恋,反映出政府部门狭隘的政绩观和利益观;“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的状况表明了政府作为环境管理单一主体的尴尬局面。

(3)今后,社会行为主体(由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行为主体构成)将成为环境管理的主体,其中,政府以公益为诉求,企业将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发展要素,公众则既是环境权的享有者,也是环境义务的承担者。政府对于环保的干预必须公正、适当,正因为管理权寻租和制度破缺的必然存在,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就成为必要。当把环境保护整合到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生存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时,三大主体行为的协调就成为社会作为环境管理主体必须解决的课题。

3.3 在管理方法方面,需要反思的是如何管理?是单一的手段还是深层次的综合手段

(1)早期的环境管理着重命令—控制型的行政手段与末端治理的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中存在大量的强行性规范是由环境保护的社会公益性所决定的。相对于立法、司法而言,行政权的行使更为简捷和经济,因此,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赋予行政部门更多的权力,强化行政机关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用行政强制来保障“以管促治”。

(2)后来的环境管理增加了税、费、罚款等经济政策手段,建立了源削减、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注重与经济技术结合。提倡性、激励性的自治规范使管理对象也成为环境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和维护者。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分析不仅使环境科学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支持了行政指导和经济刺激等手段的运用。

(3)今后的环境管理强调公众参与、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协同。由于环境问题与经济、技术及社会问题综合在一起,决非单一的手段和管理模式所能应对,因此,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寻求政策、管理、资金、科技、教育等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模式。相应的,环境科学的研究也应强化经济、社会、环境、科技、法律、文化的综合,努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安全生产,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4 从主流环境管理思想的演变看环境科学的发展走向

在环境问题的压力面前,人类已经进步到有意识地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的阶段。人类认识并承认自然的存在价值,从观念到实践对自身的各方面行为进行全面的反思,并在实际操作层次上进行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探索。新时代的环境管理思想不仅强调要主动减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压力,同时还要强调对环境生产[6] 的支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民健康和公共安全将成为中国现阶段和今后长远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这样迫切的社会发展需要,环境科学将在新的环境管理思想的引领下,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新的发展:

4.1 环境科学的快速综合化

环境科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其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是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主观与客观的综合、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综合。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环境问题由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引起,因此它必须且只能在这种交互作用中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支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当前的问题是人类社会能不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改变“交互作用”的方式和内容。环境科学面对的是整个环境—社会系统,承担着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匹配和耦合的责任,在二者之间的界面上建立正确的匹配机制。环境科学既依赖于传统学科的发展,又是任何一门传统学科不能取代的科学。从目前来看,人类对环境—社会系统的了解还很少,该系统不仅成分多样,结构复杂,还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这就决定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将在“如何综合”的问题上面临极大的困难。

4.2 环境科学的日益人文化

环境科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科学,是人类了解自身运动与环境变化之间协调的规律性的科学,是如何调控自身的社会行为,以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是人类理想生存途径的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不能离开人的尺度去认识自然环境,因为单凭人类对自然秩序的认识并不能被用来很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规律的应用是社会问题,与社会秩序有关)。环境科学还是制定和执行相关环境政策、法律的基础,人文化的环境科学研究必将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3 环境科学的逐步立体化

环境科学的形成是长期以来人类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探索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结果。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立体性问题,最高层次可以到哲学,最低层次可以到技术,中间有管理、有政策、有决策、有文化等各种问题。这些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出极强动态性。环境管理思想也呈现出对从技术开发到发展战略集成,从增长方式到生存方式乃至文明类型转变的全面重视和普遍关注。环境科学研究的立体化不仅表现在要从物质层面研究环境—社会系统物质流动的最一般的规律,还应从技术层面到哲学层面来分析如何积极转变发展观念、转换发展模式乃至反思发展行为的选择。因此,环境科学将逐步回归其应有的复杂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性。

4.4 环境科学的渐趋专业化

环境科学在走出综合化的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在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精髓和吸收自然工程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整合不同的学科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构建专门的、统一的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环境科学还很不成熟,必须建立开放与协作的研究机制。只有建立起环境科学的研究范式——专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协调途径,专业的、系统的、严肃的环境科学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

5 结语

科学研究是科学思想进步的基础,而科学思想的革命则是科学研究创新的指南。新的科学思想和基础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并引起技术和生产的革命。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正是如此。2001年,《科学》杂志:“环境与发展可持续性研究”一文曾提出了可持续性研究的七个核心问题[7],强调了“整体”、“融合”、“互动”、“度”、“前瞻”、“适应性”与“稳定演进”等系统概念。

人口、资源、环境、生态、能源、灾害问题的全球与区域影响正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复杂的地球环境过程及环境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许多重要的学科交叉点上蕴含着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的突破机会以及新的学科生长点。一方面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已不断融入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去,另一方面新的观测、探测和实验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人类了解自然的能力,促进了新概念、新思想和新领域的形成,提高了预见环境—社会系统变化的能力,使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发展融为了一体。

可持续发展观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领域,却推动着整个科学研究的转向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可以预见,在新文明、新发展观、新发展模式、新理论观点的形成过程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经济·社会·环境、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将成为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研究的战略目标。今后的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研究要从国家长远战略及人类发展的高度和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及技术创新的具体层面来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途径,密切关注国际各领域研究的新趋势、新技术、新思想,认真汲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基础),才能共同胜任反思过去、指导现在、谋划将来的理论重任。

收稿日期:2007—09—28

标签:;  ;  ;  ;  ;  ;  ;  ;  ;  ;  ;  

论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_环境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