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带她去玩_亲子成长论文

我们不带她去玩_亲子成长论文

我们不带她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带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带她玩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组织户外活动“老鹰捉小鸡”,分组时,大家都不愿和调皮的小捷一组,都说她平时总爱打人、骂人,很坏!小捷伤心地哭了,用求救的眼神望着我。我想,今天如果依孩子们的意见,不让小捷参加游戏,那她真的会成为同伴们眼中的坏孩子,或许以后再也没有同伴愿意和她玩。这样会伤了她的自尊心,从此变得孤僻不合群,对同伴的“意见”更大,产生忌恨、报复等不良心理。此时不正是教育小捷的好机会吗?我亲切地对她说:“爱打人、骂人的孩子可不是好孩子,老师和小朋友都不爱和这样的孩子游戏。”小捷羞愧地说:“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打人了。”我把目光投向孩子们,对孩子们说:“过去小捷确实有些调皮,常管不住自己,爱打人和骂人,现在她愿意改正缺点了,你们愿意和她一同游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并抢着要小捷参加他们那组,后来大家推选小捷扮“鸡妈妈”,我扮小捷那组的“老鹰”。小捷那天表现得特别出色,奋力设法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不让“老鹰”捉走。经过多次躲闪,在“鸡妈妈”精疲力竭时,我这只“老鹰”才乘机“捉”到了一只“小鸡”。没料到她这“鸡妈妈”却对她的“孩子们”说:“‘妈妈’没保护好你们的‘妹妹’,你们的‘妹妹’被‘老鹰’捉走了,我们回去叫你们的‘爸爸’去救‘妹妹’吧……”小朋友们笑了,我也笑了。这件事中,老师对小捷没有太多的说教,却让小捷深深地醒悟了应该做个团结友爱的好孩子,其他小朋友也不知不觉地也受到了启示。从那以后,小捷改掉了爱打人的坏习惯。

因此,假如我是张老师,我会很轻松地处理好这件事,让孩子们高兴地接受琳琳参加他们的游戏活动。

分析问题 恰当解决

我每接一个班都遇到过类似的孩子、类似的问题。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幼儿经常打人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不会与同伴交往,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二是控制能力差,好模仿电影电视中武打动作,三是幼儿本身经常挨父母打骂,四是蛮横无理,欺负弱小。

因此,假如我是张老师,首先对琳琳经常打人的原因加以分析。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我会安慰琳琳,为她擦干眼泪,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明天你从家里带个最好的玩具请小朋友玩,来表示你的歉意,那么小朋友会原谅你的。”然后我领她去邀请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面对小朋友们坚决的态度和老师的安慰,琳琳会检点自己的行为。让她带玩具来能引起更多的小朋友对她的注意,增加幼儿与她交往的机会。

如果琳琳属于第二种情况,我会对她说:“唉,没有同伴玩多没意思,谁让你平时打人家呢!现在你只好一个人玩了。”如果她还哭就让她哭一会儿,让她感受一下没有朋友的孤单与无聊,然后再将她带到幼儿群体中,让她感受到与大家一起玩的快乐。因为这类孩子在班上一般为男孩子,且数量多。因此,可动员家长尽量不让孩子看武打片及暴力片。在环境创设方面增加一些大沙袋及拳击手套,供这类孩子自由活动时玩,减少“打人”现象。

如果琳琳属于第三种情况,我觉得琳琳是无辜的,应对她付出更多的爱。虽然孩子们态度坚决,我还要跟孩子们说:“你们看琳琳哭得多伤心呀,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并愿意改正。大家也要给她一次机会,现在你们和她一起玩,看她改正了没有好吗?”事后我还要进行家访,指出打骂教育的危害性,并向家长提供一些好的经验。

如果琳琳属于第四种情况,我会就此让她好好反醒一下,哭就让她哭吧!小朋友们和老师对她的冷落未必是坏事。事后找琳琳谈话,说明原因,鼓励她改正缺点。

总之,对这类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可教育好的,要经常耐心细致地做好个别教育,使这类孩子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避开锋芒转移 注意说服教育

我会这样做:“既然大家都不愿和琳琳玩,我来教她下‘顶牛棋’。”琳琳破涕为笑,孩子们也被新鲜的“顶牛棋”吸引,留下来观看。这种棋很简单(随地画几道格再找来些小石子就可进行),孩子们很快学会了,第一局我胜了。第二局一开始琳琳的头上就冒出了汗珠,脸也急得通红。孩子们也不由自主地为琳琳加油、出谋划策……这时他们那样团结和谐、丝毫没有刚发生不快的痕迹。终于,琳琳获得了胜利,高兴得手舞足蹈。我及时提醒她:“是谁帮你出招儿、加油的?你该对人家说什么?”琳琳诚心诚意地对孩子们说:“是大家帮我我才胜了,谢谢你们……”孩子们也向她表示祝贺。我一手拉过琳琳,一手把孩子们揽过来:“刚才你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老师真高兴。”这时我问琳琳为什么小朋友都不愿和她玩,琳琳脸红了:“因为我爱打人、抓人,老师我改……”我对她说:“老师相信你能改。记住,只有对别人好,人家才对你友好。如果你以后还打人抓人,老师也不会喜欢你了。”然后我又给孩子们讲了该如何正确对待有错误的伙伴。最后我提议大家伸出小指头相互拉勾再做朋友……

我认为,如果当时采取强制措施命令孩子们和琳琳玩,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即使表面顺从老师和琳琳玩了,大家也不会真正开心。孩子们可能会把被强制带来的不快发泄到琳琳身上,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使矛盾加深、激化。所以我建议幼教工作者及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妨进行冷处理。

抓住时机引导

我班的伟伟,是个顽皮、任性的小朋友,时常喜欢欺负别的孩子。有一次午餐后许多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做游戏,伟伟搬着椅子也想参加,可小朋友们把椅子靠得紧紧的,谁也不让他插进来。伟伟喊到:“胡老师他们不让我坐!”因我平时已经发现他爱欺负人,和他说了几次效果不是很好,这次我想机会来了。于是,我走过去问:“你们为什么不让他坐?”小朋友都说:“伟伟爱打人,还爱抢东西,今天玩游戏时,他还跑到我们娃娃家来捣乱。我们不愿意和他玩。”我问:“是吗?”伟伟一听低下了头。我说:“你现在知道小朋友为什么不愿意和你玩了,老师和你说过大家在一起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谦让。你带托班小朋友玩时就对他们很有耐心,也很会照顾他们,为什么和自己班的小朋友在一起时会发生这些事呢?”伟伟说:“胡老师我下次不欺负人了。”我说:“老师相信你,可是小朋友们信不信你,你自己去和他们说,但你要记住一个人说话要算数,不然小朋友还是不会理你。”伟伟走到大家面前说:“我错了,下次我保证不打人、不捣乱了,你们带我玩吧!”大家看着他不说话,于是我说:“伟伟知道做错了,现在他决心改正,还向大家做了保证,那我们应该给他个改正的机会。”小朋友们立即让出空位,伟伟高兴地加入了集体行列,开心地玩起来。

通过这件事,我想大班幼儿已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教育他们学会对自己说的话或做的事负责,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喜爱。建议张老师也可以试试我这种方法。

“冷落”她一回

“小朋友,你们为什么不带琳琳玩?”

“她总爱打人,抓人……”

出现上述情况,我个人认为,切忌借助老师的威信,让孩子们“带琳琳玩”,这样做不仅使多数孩子玩得不痛快,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对琳琳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妨碍了利他行为的培养。

应当抓住时机,让琳琳明白,她的日常行为伤害了别人,要想被同伴们接受,首先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我的做法是:

第一,“冷落”她一回。

把琳琳领出游戏区,将她揽进怀里,使她心理上产生依靠感。同时,给琳琳讲明白道理,使她明白为什么抓人、打人的行为不对,并提出正确的行为规则,使琳琳感到老师相信我。

第二,给琳琳提供为大家服务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琳琳多做些帮助小朋友的事情,如扫地、收拾玩具等等。给她创造同伙伴们交往的机会,使其逐渐融于小伙伴中间,从中体会到利他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三,引导小朋友接受琳琳。

当琳琳为大家做了些事情,应当及时给予公开表扬,树立她在伙伴中的威信。每当有集体活动时,引导小朋友们接纳琳琳,逐步改变她在小伙伴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孩子们慢慢接受琳琳。

总之,在“事发”当时,应当冷静处理,随机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事后进行正确引导。这样,当孩子们做游戏时,相信琳琳也是“圈”中的一个。

帮琳琳找朋友

读完《我们不带她玩》这一话题,仿佛觉得琳琳就是我的学生正正。

正正是我班出了名的“小霸主”,他个性顽劣,爱欺侮同伴。每天,关于“正正打我”的告状声不绝于耳,家长们也纷纷要求老师给他们的孩子调位置,不愿和正正靠在一起。有一天,几个孩子在操场上拉着圆圈做“小猫小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时,正正跑过来要加入,可小朋友把手拉得紧紧的,谁也不让他插进来,正正已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我觉得这是教育正正的好机会,便把孩子们都叫到教室里,进行了一次谈话。通过提问“你喜欢和谁一起玩,为什么”,使幼儿知道只有自己是个有进步的孩子,是个与大家团结友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才会多,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进而引导幼儿讨论:“如果一个小朋友经常欺负别人,经常做一些使大家不高兴的事,你喜欢和他玩吗?他应该怎么样做才会有朋友,才会受人欢迎呢?”通过讨论,不但使正正明白了自己不受欢迎的原因,同时也启发了全班幼儿正确对待有缺点的同伴,从而在集体中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快乐的友好氛围。当然,要想使正正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我采用多种手段,尽量为他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教会他用同伴容易接受的语言、行为加入到游戏中去;和同伴交往遇到矛盾时,引导他除了用礼貌用语外,还要学会谦让;当同伴出现困难时,请他为同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渐渐地,告正正状的少了,他的朋友多起来了。

如果我是张老师,我会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琳琳找朋友。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看完《我们不带她玩》这一话题,一幕类似的情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一次活动区活动,我请幼儿自由结伴。孩子们有的三人一组玩棋牌区,有的五人一群玩娃娃家,非常尽兴。突然,我发现“皮大王”刘亚迪呆呆地站在一边,我刚走过去,他便“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一脸泪水伤心地说:“老师,小朋友都不要跟我玩。我孤独死了,呜……”我问一旁活动的幼儿,他们说刘亚迪喜欢抢东西、扔东西,所以都不要和刘亚迪在一起玩。了解真相后,我用无可奈何的口气对刘亚迪说:“没办法,小朋友们不喜欢你,谁都不想跟你玩。老师也帮不了你,唉!谁叫你老要抢玩具呢!”这么一说,刘亚迪倒也不哭了,也没敢吱声。

下午,我特地针对这件事上了一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课。课上请幼儿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回忆,指出别人的缺点,也通过自我反醒,提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当我讲到上午的这件事时,刘亚迪站起来面露愧色地说:“小朋友不喜欢我,不跟我玩是因为我老要抢别人的玩具。以后我一定不抢了。”而其他几个男孩也纷纷向刘亚迪道歉,说小朋友要团结友爱,好东西应该一起玩。

从此以后,刘亚迪又回到了同伴中间,而整个班集体也由此变得更和谐、更融洽。

通过刘亚迪由被排斥到被接受这一实例,我想要是当时我仅用劝说的方式,让其他幼儿接受刘亚迪,或许到现在刘亚迪也没有改掉抢玩具的坏习惯,而且当时的合作活动也不会愉快。在采取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后,不仅当场纠正了某些幼儿的缺点,而且以点带面地促进了整个班集体的风貌。

因而,若我是张老师,我仍会采取上述方法,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标签:;  ;  ;  ;  

我们不带她去玩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