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教学"的再解读
●子 宜
这个世界真奇怪,有些事物的发展规律似乎是:过去的就是未来的,落伍的就是时髦的,抛弃的或许就是准备捡回的。如循环经济、绿色生活,如唐装旗袍,如小笨鸡、手工饺子……
突然想起当年盛行,今天也没有完全绝迹的“复式教学”了。
复式教学,曾经大规模、大范围地存在于偏远的、人烟稀少的中国广大农村、牧区。据考证,中国采用复式教学,始于清末,始于一批留日师范生。1909年,江苏教育总会派遣人员赴日考察“单级教授”,同年筹备“单级教授练习所”,培训复式教学的师资,并择定两所小学为学员实习教授之所。其后,复式教学便逐步在全国推行起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既想大面积普及教育,又面临人口分散居住、城镇化程度低的农村、牧区,只能这么着——复式教学。
童子六七人,教师只一个,学生年龄参差不齐,老师亦农亦师。一个班少则两个年级,多则四个年级。所设课程不过语文、数学两科,课余一顿无主题游戏甚至你推我搡算是体育,其余则无从谈起。条件简陋,学科短缺,营养不足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但缺点和劣势换个角度似乎又有些优点了——
于是,梁诚又开始勾引凌薇。凌薇对谄媚丝毫没有抗体,便被梁诚三言两语拐到了家里。可还没有真的偷情就被本应出差在外的美娟逮了个正着。
这里将工序也分为质检类和非质检类,分别用QualityProcedure和UnQualityProcedure表示为
儿童的成长本来是自然的、混龄的,如同自然中的生态一样,有参天大树,有微微小草。而班级授课制却是人为地分割,将同龄的安排在一个班,假定他们能学一种课程,走同一个进度。复式教学是混龄的,使大的教小的、快的教慢的成为可能,“小老师”就自然诞生了。且进度是自选的,开花早的,可先行一步,学一点高年级的内容也未尝不可;开花晚的,慢走一步也行,有随着下一个年级补课的机会。
教师面对两三个甚至更多年级的教学内容,分身乏术,只好先给一部分学生上课,另一部分去自学,然后先听讲者进入练习时段,后听讲者才进入听课阶段。“以讲代学”似乎变为“先学后教”“讲练结合”了,客观上减少了“听讲”的时间,增加了自学、自悟的时间。教师无暇控制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类似于春秋战国,“大一统”“齐步走”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看,这也许是一个好事。
二是“教师霸权”很难存在。
一位教师教不同年龄学生,教学不同的内容,必然分身乏术,于是,课堂教学便有了今天苦苦追求却难以实现的雏形:
一是“兵教兵”。
其中:表示通胀,R、Y、пp为的稳态值,ρr、ry、rp分别为名义利率平滑系数、名义利率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以及名义利率对通胀的反应系数;为货币政策冲击。
刚来到英国,就被英国所吸引,这里的建筑风格,人文历史与国内大不相同。一路上,老师不停地为我们讲解英国的知识,我们收获了许多。
三是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
设定年级并由此安排的学习内容,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它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深浅,而不是千差万别的“学习者”,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发展才是教学的进度。因此,未必一定按照为单级授课而编写的教材设计的进度而进度,整合内容、增删换移是必然的。
重新解读复式教学不是倡导回到从前,恰是想从中获得某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