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的提升:表现形式与基本内容的理论分析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的提升:表现形式与基本内容的理论分析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形式与本质内容之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表现形式论文,本质论文,理论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实践表明,结构效应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而结构效应,按照现代产业经济学的观点,一方面系产生于产业结构的均衡化,另一方面则产生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产业结构均衡化方面积累的矛盾与问题甚多,对产业结构失衡的危害感受相当强烈、也更为直接,因而这方面的认识便较为清楚,为扭转结构失衡、促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力度亦较大。相形之下,对产业结构高度化问题则显得重视不够,从而导致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明显滞后。这已对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当前在指导思想上极端重视产业结构高度化问题,将其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切实提到重要议程上来,确系当务之急。本文拟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大基本问题,即其表现形式与本质内容作一理论分析,以期求得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问题较为深入、较为准确的认识,从而为更加科学地规划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提供若干可资参考的理论依据。

所谓产业结构高度化,按照经济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在一定经济发展总量条件下产业结构的高素质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由产业结构体现的经济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及配置比例,亦将发生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的结构性变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直观表现形式,通常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优化: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水平的优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按三次产业分类法观察的产业结构可以较为确切地反映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一般地说,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如果分配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居多,第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比重较高,则意味着该产业结构处于低度水平,反之,则说明产业结构处于高度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般趋势,可用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予以描述,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与之相适应,第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则趋于上升。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且反映了伴随着收入增长所出现的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断上升,从而表明社会经济生活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愈益提高。

第二,工业结构水平的优化。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是同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工业的发展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整个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特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工业结构水平的高度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即所谓重工业化。二是在重工业化过程中,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即所谓高加工度化。三是在高加工度化过程中,以一般加工工业为主体的结构,日益转向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尖端工业占极大比重的结构,即所谓技术密集化。工业结构的这一优化过程,集中表现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社会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结构演进趋势。

第三,资源密集类型的优化。按照资源的密集程度,现代经济中的产业部门可区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三大类型。从国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历程,大致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演进轨迹。这一过程,是同工业结构的变动序列基本一致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须能大量吸收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这时的产业结构便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化阶段,需积累和具备足够的资金,这时的产业便应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当经济发展进入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阶段时,整个产业结构显然便应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一资源密集类型依次转移和逐步优化的过程,极为清晰地反映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典型特征。

上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形式,深入地看,是由其本质内容决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本质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概略地予以说明:

——结构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的规模,从浅层次上说,可通过产业部门的数量予以分析,从深层次上看,则应通过产业关联的复杂程度综合地加以评价。产业之间的结构关联程度,在现代投入产出分析中直观地反映为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这是因为,部门之间的交易活动是以其生产技术联系为基础的。如果两部门不存在生产技术联系,它们之间便不会发生交易活动;如果两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的交易活动便将极为频繁。所以,部门间的交易活动实质上反映了产业关联的程度。部门之间交易规模的扩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范围扩张型。即部门间交易规模的扩大主要由参与交易活动的部门(产品种类)增加而引起,这是一种外延扩大的交易规模变动。二是数量增加型。即部门间交易规模的扩大主要由部门之间交易活动的容量增加所引起,这是一种内涵提高的交易规模变动。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部门之间交易规模的扩大总是反映出交易品种增多、交易环节增加、交易数量扩大,从而意味着结构规模的扩大。现实的经济发展表明,这种产业结构规模的扩大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其实质在于,产业结构借助于量的扩张而推动质的提升。这一点在一国工业化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结构规模的扩大主要由两个方面因素所引起:一方面是部门之间相互购买的增加,这当然表明部门本身规模的扩大以及部门内部企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制成品投入对初级产品投入的替代。而制成品投入份额的增加,无疑预示着更大的社会分工度,即意味着分工更加细密,专业化生产更为普遍。所以,这种替代实质上反映出社会分工与协作向更高层次的跃升,从而表明产业结构正在由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推进。

——结构水平渐次提高。产业之间相互依存所形成的结构关联,其基础是产业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各产业生产技术的实际状况,以及产业间生产技术有机联系所达到的整体水平,决定产业的结构水平。在现代投入产出分析中,这种产业结构水平可以通过表征产业间全部生产技术联系的技术矩阵得到较为确切的反映。而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技术矩阵,实即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在该矩阵中,单位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越高,意味着物耗越高,从而就说明其技术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其技术水平越高。技术矩阵的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有:①生产技术因素。先进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以及新型原辅材料的使用,会使生产相同性能产品的各种物耗大为降低,反之则会使物耗提高。②劳动者因素。若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则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生产同量产品便可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反之势必提高物耗水平。③经营管理因素。经营方式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降低残次品率,提高中间产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而降低直接消耗系数,反之则将提高消耗系数。④组织规模因素。若企业遵循规模经济原理,按照合理规模组织生产,各种资源及中间产品便会被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从而节约物质消耗,否则,如规模不合理,则势必显著提高物耗水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表现为产业技术矩阵水平的提高,亦即各部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稳步提高,经营管理状况的不断改善,以及组织规模的日益优化。这一结构水平提高过程的实质,在于各产业部门可以更为经济、更加高效地使用各种资源,生产出质地更优良、性能更卓越、品种更丰富、数量更充裕的产品,使供给无论在总量还是结构上都能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动,从而推动整体经济高效益地增长。

——结构联系愈益有序。各产业部门相互联系的状态及其水平,决定结构关联的聚合质量。这种结构关联的聚合质量,集中表现为由产业部门耦合状态决定的产业系统的整体功能。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的耦合方式,从理论上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并联耦合。即一个部门的生产需要其他多个部门的产品投入,而其产品则提供给其他多个部门生产消费。二是串联耦合。即一个部门的产出成为另一个部门的投入,而另一个部门的产出又成为第三个部门的投入,如此等等。这一过程实即中间产品被若干个不同部门连续不断地深加工,最后成为最终产品的过程。三是反馈耦合。即一个部门的产出成为另一个部门的投入,而另一个部门的产出反过来又成为这一部门的投入,或通过若干投入产出环节,最后其产品又成为这一部门的投入。这一过程往往表现为中间产品的循环运动。因此,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不管采取何种类型的部门耦合方式,都无例外地处于广泛的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之中。这里,后向联系是指一部门从其他部门获得中间投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业联系;前向联系则是指一部门为其他部门提供中间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产业联系。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各产业部门间客观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前向与后向联系愈益有序规范。具体说,第一,它促使各种后向联系中普遍存在的投入组合须符合一定比例的要求,能更为顺利地实现;第二,它促使各种前向联系中必然产生的产出分配上的相互竞争,能合理适度地进行。显然,这种结构联系的有序化与规范化,便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产业和系统整体功能的不断优化、产业聚合质量的稳步提高。产业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和产业聚合质量的提高,其最为突出的效应,便是可以在宏观层面上大大提高各类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因投入失衡引致的资源闲置减少到最低限度,将由竞争过度产生的资源浪费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显著提高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益。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总的看就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素质持续更新和优化的指向明确的结构演进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必然是产业系统内生的广泛而巨大的良性促进效应——促使整体经济高效益集约化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着力优化整体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及时转向集约型增长轨道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这一重要的转折时期,因此,大力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无疑已成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这一点亟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标签:;  ;  ;  ;  

产业结构的提升:表现形式与基本内容的理论分析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