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_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_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公民论文,当代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7-8487(2002)05-0047-03

在我国,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 径,积极主动地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社会主义 民主的核心,是人们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 。这一核心必然要求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只有公民广泛自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政 治发展才会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轨道。然而,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现阶段我国公民 政治参与还受到种种因素制约,探讨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民主政治 建设。

1、经济与教育的落后,客观上限制了公民政治参与必备的物质和文化条件

经济是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腾飞,也不可能有高度发 展的政治民主。我国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尤其是 商品经济还相当落后,客观上妨碍了人民大众有效地参与政治。西方政治学家曾就经济 发展水平与政治参与程度作过相关分析,提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 ,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注:[美]塞缪乐·P·亨 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1月 北京版,第69页,第174页)“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 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注:[美]塞缪乐·P· 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1 月北京版,第69页,第174页)另外,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各种利益群体在现代化 经济运动中不断涌现、分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实现和满足自 己的利益和要求,客观上形成的社会成员在占有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上的不平等,必然 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参与。美国社会政治家安东尼·奥罗姆对此指出:“处于较高 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高些,这种差别 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 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注:[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 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290—291页)现代化经济运动是新旧 经济体制、新旧经济秩序转轨的过程,不可避免地给社会造成震荡,诸如一定程度的经 济两极分化,宏观经济调适失控,政府权威减弱,甚至政治权力滥用等,也必然会在一 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影响公民政治参与。

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的社会教育的发展如何,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一个要素。虽然建 国以来,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从整 体上来说,我国的教育还很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占较大比例,大多数国民文化素质也不 是很高。由于国民教育文化素质的低下,即使是社会制度提供了人们政治参与的条件和 机会,也难以掌握参与政治、管理国家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更不用说一定的政治 知识和政治技术了。与此相联系,也不会培养出公民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民主意识和法 律意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权利真正实现困难就会很大。关于这个问 题,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维伯曾在考虑美国、英国、西德、意大利、墨西哥等 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态度时指出:“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中,正是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最有 可能坚持参与的规范,而可能较少主张个人在其地方共同体有积极参与的责任的,则是 那些只受过小学教育或更低的人。(注:[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 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北京第1版, 第201页)

2、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抑制了人们的主体意识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进行了分野与汇流,形成了以儒家 政治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深层次上成为封建政治伦理纲常。它在中国民众心 理积淀成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 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

权威崇拜,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表现在人们独立个性和政治自由意识很差,造就 了专制政治文化基础。封建统治者垄断国家政治资源,对平民百姓实施愚民政策。引发 的政治效应,必然是人民缺乏主体意识,崇拜权威。我国学者指出:“在我国政治发展 中,虽然没有成套的西方社会那样的精英政治理论,但由于崇尚家长,崇尚皇权,崇尚 权威的封建专制主义影响极为严重,因而实际上精英政治理论有着极为广阔的社会基础 ,精英政治意识深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注:包心鉴:《论现代 政治发展中的主体意识》,载《求索》1989年第33页)显然,崇拜权威,依附权威,只 能铸成附庸意识,形成卑微心理,人们在政治上必然表现为普遍的非参与倾向。

清官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国民心理积淀的反映。平民百姓面对着强大封建传 统机器,他们感到无法进入政治体系,不能影响政治过程,因而他们只好幻想、企望能 有代表和表达他们利益的“清官”为其做主,以维护和实现自己应有的利益。这样,他 们把个人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命运寄托在少数包公式的清明统治者身上,在一个社会里, “人们对清官越是向往和依赖,人们政治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就越发萎缩,其权威人格 就愈牢固,最终作了君主政治的驯服人民。”(注:葛奎:《权威崇拜与政治参与意识 》,载《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第27页)

与世无争或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它要求人们安分守己,和为贵、忍为 高,相信“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他们最惧怕战乱,“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道家的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当然撇开其“无为无不为”(《老子 ,三十七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的政治谋略 ,这种政治哲学渗透民众心理的结果,必然造成人们的政治冷漠感,扼杀了政治责任感 和历史使命感,最终遏制了人们的主体意识的生成。

3、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震荡、政治变迁,使人们对政治变化感到难以捉摸,甚至对参 与政治感到不安和恐惧

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冲击波,不仅震荡着社会的经济、文化,而且也震撼着政 治体系。就政治体系来看,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是一种建立在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以家庭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利结构。我们彻底砸 烂了旧中国的国家制度、国家机器,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但由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是建 立在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里,加之长期以来盲目效仿苏联形式,因而仍然形成了高度集 中的政治体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原有体制已经越来越暴露出的弊端,已经不适 应发展的需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既是现代化推进的巨大动力,又是现代化 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现代化进程及体制改革是一个剧烈震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新旧体制、新旧秩序的转 轨交替时期。这种现实政治状况渗透到人们心理深处,表现为对政治体系的无所适从感 、不安感与恐惧感,无疑将影响到高效能的政治参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1)现代化的演进、社会的变迁,使社会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不 同的利益群体。即农业生产者、工业生产者、知识分子、企业家、党政干部、商业服务 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等(注:沈一之主编《理论纵横,政治篇》,河北人 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11—112页)不同的利益群体,会产生出不同的政治和经 济要求。而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当表达利益要求的渠道被阻隔,社会成员就会产生挫 折感、不满感,甚至不安感和恐惧感。(2)由于在转轨时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利 益结构、权力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因而在改革中获利者,他们惧怕既得利益会丢失, 会表现出对改革和社会政治变迁的不安,有的甚至会从改革的支持者、拥护者转而反对 革命。这样,极端的表现有可能是他们中的有些人会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以影响改革 的顺利推进和政府的政治决策,形成钱权结合、官商联姻,以腐蚀政治肌体。(3)在扑 朔迷离的转轨期,普通民众感到政治风云变化无常,难以捉摸,因而往往以“旁观者” 的身份对待政治,也表现为不安与恐惧。

4、在政治参与的一些具体制度上不够完善和健全,没有形成健全的政治参与的民主运 行机制和程序

在现代民主制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靠一整套健全的制度来实现的。我国在公民政 治参与上建立了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这些制度的具体措施及贯彻执 行的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在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方面: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还不够完善,如提名制度,确定侯选人制度等; 现有的选举制度在选举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选举走过场,不尊重选民或代表意 愿的现象,在个别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 制度方面,目前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个别地方还未能很好地处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 派的关系,民主党派、无党派著名人士的积极性还未充分地发挥出来,党与民主党派、 无党派著名人士还缺乏充分的沟通和理解。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方面:没有正确处理 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组织与党组织的关系,往往以党包揽一切;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结构 不合理,功能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在实践中还未真正体现“民主自治”的原则。由于 以上一些具体制度上的缺陷以及在实践中的偏颇,势必严重地影响和阻碍公民有效地进 入国家政治生活过程,积极发挥他们管理国家、当家作主的能动性。这样,也势必会影 响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只有割除这些弊端,完善体制,才会有高水 平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的顺利发展。

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除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 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之外,还必须从以三个方面寻找出路:

第一、摒弃附庸意识,增强主体意识,促进和扩大政治参与。

如前所述,“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政治意识、政治思想,现 在政治参与的态度、倾向上必然表现为“附庸意识”。附庸意识是与主体意识相对立的 奴性意识、依附心理,它与政治参与、民主政治是格格不入的。要清除附庸意识,第一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二,在大力普及文化教 育的同时,还应对公民进行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现代政治意识、政治思想的教育和灌 输;第三,要切实贯彻“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让人民群 众自己参加管理国家政治事物和地方政治事务,让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政治,“可以学习 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中 的一员。(注:[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5页)

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与清除附庸意识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清除附庸意识,才 能增强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政治参与的主体——公民在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 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的精神。

第二、建立、健全政治参与的最佳角色结构,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

现代政治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政党、利益群体及其他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活动异常 积极、活跃,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微弱。因此,人们往往以加入政治组织, 或组织政党来影响政治这个过程。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勃兴及其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 独特作用,也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鉴于此,我们要建立政治参与的最佳角色结构可 以描述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导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为核心,人民代表大会为国 家权力载体,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咨询智囊组织为桥梁纽带,基层群众民主自治为基 础,构成一个以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社会自治事务,扩大政治参 与,增强参政能力的最佳角色结构。根据政治学——功能理论,这一政治参与的角色结 构组成了一定的政治体系,其中各个组成单元(角色)是相互依存的,并履行着一定的政 治功能。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导向功能。过去我们理解上有偏差,大众传播媒介是包括广 播、电视、电影、电报、电话、报刊、书籍、卫星通讯等传播工具手段。在现代社会, 大众传播媒介已渗透到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 众传播媒介被视为独立的“第四种权利”(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并把它作为对政 府监督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代表和反 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要求和根本利益,揭露和抨击与社会、人民根本利益相违背的阴 暗面,对政府的政治决策起监督作用,激发人们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向上感。即反腐倡廉 ,保证正确的舆论、宣传、理论导向。

第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序化。

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必须是有高度的自主性、适应性和凝聚性,才能有助于公民政 治参与的扩大、民主政治的发展,以致整个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政治体制还有许多不够 完善的地方,还缺乏相当程度的自主性、适应性和凝聚性,即自我适应、自我调整、自 我运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当前,我们应着重从哪些方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 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呢?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1) 加强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监督权和检查权,用法律来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并约束 非理性行为;(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正确处 理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并明确划分其职责范围;(3)进一步增强各民主党派作为 独立党派组织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重大作用;(4)健全和完善人民团体、咨询智 囊组织的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它们在表达民意、吸引民众参政及其提供政治决策等方 面的重大作用;(5)建立和健全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机构,使新闻传播形成多维度、多 层次、多渠道的网络体系;(6)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其在自我 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以上诸项改革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改革工程。当然 ,在改革中也有侧重点的不同,不能因此而顾此失彼。总之,搞好政治体制改革,对公 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治体制改革一 方面要借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政治民主化过程的推进, 对参与扩大化和参与制度化、程序化的加强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所要建立的政治参与的民主运行机制和程序是结构性的。因为,“高水平的群众 参与是通过政治体制而组织起来的,是结构性的。”把它展开来看,即是以大众传播媒 介为导向,以国家权力机关为中心,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其它社会政治组织为 纽带的联系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正常的渠道、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 的民主运行机制和程序。

注释:

⑨[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程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3月第1 版第96页。

收稿日期:2002-03-09

标签:;  ;  ;  ;  ;  ;  ;  ;  ;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