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构建公共投资评审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推进工业化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始终运行在快车道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增势普遍放缓,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但是这种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外需规模缩减的背景条件并未阻遏住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年保持在7%以上,这在当今世界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成绩。
作为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公共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张有着非常密切的因果关系。通观我国近年的经济增长历程,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循环圈流:公共投资规模扩张——经济增长——结构转换——公共投资规模扩张。这一循环圈流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经济基础薄弱连带内需扩张反推经济发展的增长规律。因为我国的公共投资大部分流向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绝大部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恰恰是公共投资奠定了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其背景是二元经济转变过程中巨大需求潜力在政府调控中的释放。
转轨时期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张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从523亿元增至743亿元,此间增势相对平稳;第二个阶段是1985~1991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从1074亿元增至2115亿元,翻了一倍,增速明显加快;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至今,此间1992年基本建设投资剧增至3012亿元,增长率42%,其后每年增长1000多亿元,至2000年,基本建设投资已达到13427亿元。在此过程中,虽然国家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占全社会基建投资的比重在下降,但绝对额还是上升,如果把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和预算外基建投资以及政府或有负债概念下的基建投资考虑进来,公共投资的规模扩张速率之高更是不容忽视。事实上,关键的还不在规模本身,而是在于示范效应和连带效应。
公共投资规模的扩张实质上表明近年资源在向公共领域加速流动。从经济学原理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是有限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在经济各个领域的配置必须讲求效益,越是占用资源多的领域,效益越重要,因为这种占用会更多地影响其他领域所占用资源的规模和效益变动状况。因此,要全面、准确地衡量我国的经济运行质量,就必须认真分析公共投资的效益状况。
公共投资效益分析评价复杂性甚高,在具体项目上的分析评价方式即为公共投资评审,它是公共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带有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一般来说,公共投资评审体系和标准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经济结构、需求偏好、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变化都会要求公共投资评审体系发生相应变化。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完善我国公共投资评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从全社会角度看,这种迫切性和相关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枸建完整的公共财政体系这一我国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对公共投资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近几年,我国财政向公共财政框架转化,各项财政改革措施始终围绕着公共财政目标。公共财政本质上就是财政收支民主化、公开化、主要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这种本质要求建立完整的财政支出监督、评价体系。公共投资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大、技术性强,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多方面内容,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很多人在判断财政运行质量时,都把公共投资支出列为一项关键的内容。如果我们没有系统的公共投资支出评价体系,势必很难向全社会解释清楚支出的必要性和时效性,也不能够正确判断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2.科学决策需要公共投资评审体系的支撑。我国政府的公共投资支出渠道多、规模大,究竟这些支出取得了多大效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众说不一。现在大家普遍意识到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存在一定的仓促决策、管理不严、资金低效甚至浪费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缺乏令人信服的系统说明。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有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完整的公共投资评审体系,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效益状况和运作质量,从而支撑公共投资项目的决策、建设和功效。现实生活中,这对于改进公共投资的决策机制、规范各级政府公共投资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我国过去的规章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在建立政府公共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我国曾做过大量工作,并出台了一些相关办法,比如1987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曾联合颁发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中外合资经营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文件,并于1993年进行了修订。应该承认,这些文件对评价政府基建项目效益提供了依据,试行中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必须看到,随着岁月的流逝,投资环境、投资结构和技术条件以及投资目的等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上述文件中很多内容的可操作性已大打折扣,文件中确定的很多指标已不能反映政府基建投资项目的运作质量。因此,我们现在确有必要重新研究新的指标体系。从国际经验角度看,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修改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是各类经济组织的基本做法,比如亚洲开发银行,为了弥补以往项目评价的不足,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推广了新的项目评价体系,即“项目绩效管理系统”,该系统对项目的投入、产出、作用和影响不同层次的目标及其实现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其特征主要是系统按逻辑框架设计、指标体系按行业划分。对这些具体经验,我们应该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角度进行研究、借鉴。现在我国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单独的公共投资评审指标体系,已有的一些投资考核指标体系覆盖了整个投资,不能有针对性地评价公共投资,未能反映出公共投资的价值特点和运行特点。
4.关于公共投资评审体系应把握的原则。公共投资评审是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立项决策、设计施工、竣工投产、生产经营等全过程进行系统评价的一种经济活动,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基本建设投资是全面分析项目的微观效益、宏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项目进度、管理的合理性等,是对项目投资进行的综合评价,主要目的是评价项目的总体效益,分析项目投资的价值到底有多大,该不该投资,进而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提高项目决策的水平。
从评价时间进行分类,公共投资评审可以分为项目的前评价、中间评价和后评价。项目前评价是项目实施前的预测性评价,是项目决策评价,例如项目规划、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中的项目评价;中间评价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后评价是项目投产或达产后的评价。确定良好、务实的公共投资评审原则是现实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决定着评审的角度和价值判断依据,从实际运行角度看,我们认为应坚持如下几点原则:
第一,综合评价原则。综合评价原则是公共投资评审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即在评价项目经济效益时,不但要评价微观经济效益,也要评价宏观经济效益;不但要评价近期经济效益,也要评价远期经济效益;不但要评价局部利益,也要评价全局利益等。
对政府来讲,公共投资项目的取舍,主要应取决于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本质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公共福利的贡献度,二是对经济运行的助推作用。
第二,合理布局原则。公共投资项目评审必须注意项目实施与整体企业布局、公共设施布局之间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公共投资项目之间、公共投资项目与竞争项目之间存在着多种内在技术性、经济性联系和外在综合效应。新的公共投资项目的决策必须注意这种联系的联动效应。
第三,项目配套建设原则。评价一个项目,既要考虑各个项目之间的配套问题,也要安排好项目内部的相互配套和同步或合理衔接建设的问题。如果只抓主体工程,不注意配套工程,其结果是后患无穷,或者建设起来也会变成“展览项目”,不能发挥其效益。在具体的评价工作中,对拟投资项目的工程内容要十分熟悉,工程量计算要准确,这样才能打足项目的投资额,从资金来源渠道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一些项目还要准确估算项目投产后流动资金的需要量,杜绝项目建成之日也就是停产之日的现象发生。
第四,评价方法的规范性原则。公共投资评审要采用各种价值指标和实物指标以及时空指标,在选取指标时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可操作性。但必须注意的是指标选取必须讲求规范性,只有规范,才能具有可比性和时效性,才能有说服力。
第五,可比原则。可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评价工作中费用与效益的计算范围必须一致。根据项目特点、研究深度和实际需要,对不同时期的投资、经营费用、效益,采取静态和动态计算,或者兼用。二是在许多方案比较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比原则。在项目经济评价中,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目标,必须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经济方案,在这些方案中进行各种指标的比较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因此,各个方案之间指标的可性,事实上就成为投资评审的前提条件。
5.关于公共投资评审体系亟须解决的问题。公共投资评审工作在我国可以说是起步不久,尚未达到系统化、规范化、公开化程度。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构建的推进,这项工作理应逐步完善,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有两个问题亟须解决:
第一,建立公共投资的专家评审机制。目前我国的公共投资规模大,涉及领域多、技术性强,但在项目的立项、事中评估、事后评估过程中,主要还是行政评审,越是基层政府情况越突出。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了决策失误和监督不力。因为管理机构本身的人员规模、人员素质结构、延伸能力不可能与类别繁杂的项目评审相对应。这样,要使公共投资评审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建立专家评审机制。为此,各级公共投资评审机构可建立专家库,针对不同项目,组成专家评审团,各级决策者应充分尊重专家意见。
第二,建立完整的公共投资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地展开公共投资评审工作,就必须有一整套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我国投资评审现在缺乏的就是可据以做出价值判断、质量判断和决策判断的指标体系。建立这一体系时,更多的要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问题,所设置的指标主要包括经济、人文、自然三大类,特别是必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