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继续教育初探_科技论文

大学后继续教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是一种以补缺、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技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终身教育。在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乃社会各领域之骨干,由于激烈的科技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人才素质之争,因此,被列入继续教育的重点。我国也不例外。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设计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制订相应的政策规定,提出明确的规划和要求,并努力实践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由于年龄资源每人一生只有一次,错过了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科技人员要不失时机地开展继续教育。本文试探讨当前对10年前本科毕业的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与15年前的情况比较

我国大学本科学习期限一般为4-5年。以今天为比较时点,则10年前毕业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时间段为10-15年以前,即1977-1983年。以下比较均以15年前后为时间段,比较内容为今天的科技发展状况与15年前我国科技发展和大学本科教育的状况。

15年前,我国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百业待兴,特别是在“文革”中受到重创的科技和高教领域,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试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领先作用。但是,由于刚刚走出困境,高等院校的师资尚不充足,其水平也由于十年之误而落伍于他国,加之教学设施不足和落后,因此,当时高校自然科学类教学内容普遍引入国外的先进教材,并由于实验条件之不足而偏选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即使是工科院校也是如此。因此,当时教材内容的理论水平也是相当高的。由于当时这批本科生的特殊素质(历经坎坷和立志以科学振兴中华)和整个社会对科技崇尚(长期压抑后的初始焕发)的环境,使得这批学生在刻苦操读中顺利完成了这些高深理论的学习。然而“鱼和熊掌不易兼得”,在这批本科生掌握了较深专业理论知识的另一面,则是这批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不够宽,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不足,动手能力较弱。这是这一时期本科生知识能力结构的主要特征。当时毕业的本科生中曾有一大批以优秀的理论考试成绩被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录取为研究生。各方面普遍反映这批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远远超出国外同类学生的水平,但实验动手能力较弱,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这一状况,不能适应当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当前市场机制下技术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需要。

15年前,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与当时世界水平差距比较明显。“文革”对我国科技和高教事业发展造成恶果的惯性还在产生持续效应。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开发,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还没有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实施的步子也比较缓慢。

今天,世界科技及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较15年前已大大提高了一步。就我国来看,能源、交通、信息、生物、新材料领域的技术革新和革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大型水电综合工程、核能、蓄能电站的建成,远程运载火箭技术的商业应用,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大量建成及相应运载工具的使用,卫星导航、数控微波通讯技术的推广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种养殖业中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全国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参与设计及管理,也使工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状况产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正在兴起的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技术在信息交换和经济贸易中的应用,可望在全部公共关系交往中发生一场“无纸”革命。还有CT及NMR技术在工业和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在80年代扩大到较大范围。当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有差距,我们对科技的重视也还有待提高。但世界高新科技的发展正在全面地影响着我们。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由于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这种共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从世界科技发展看,1980至1990年,材料科学领域已经达到分子设计、高性能、高功能、高分子合成的水平;1985年左右,光电子工业开始崛起,光通讯、光计算、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激光印刷、激光影视、激光制导以及激光化光盘存储技术均在工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工程领域,80年代形成了蛋白质工程,以基因实变技术改变酪氨酸TRNA合成酶等几种蛋白质获得成功,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在实验室获得成功,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广泛应用,以及生物探矿、生物冶炼和海洋生物工程,生物传感技术和生物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为生物工程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世界科技的发展,使各国对科技的重视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马来西亚于1992年提出“面向2020”的口号,即利用科技将现在人均GNP200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1000美元;新加坡于1990年提出,下世纪全岛要转化成智慧岛,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第三产业;韩国从80年代后期将贸易立国的口号改为科技立国,提出了“G7”计划,即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其科技达到目前7个最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在80年代提出SDI计划(空间防御战略,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准备用20-25年时间,耗资8000-10000亿美元,这实际上是一个以军事战略防御为基体的高新科技发展计划。美国还提出人体基因库计划,拟用20年时间,花几十亿美元,把所有人体基因都搞清楚,以了解人体发生、发育、生长、衰老、病变的各种机制,并以此带动生物工程、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超导对撞机计划(即SSC计划),投资80亿美元,以此带动核能开发技术的发展。提出建造“信息大道网”(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即通过计算机和光导纤维把美国几千所大学、几百万个公司和企业、1.25亿个家庭以及政府机关、医院图书馆等联在一起,取代目前美国通信主体的铜线网,拟用10-20年时间,投资4000-10000亿美元实现这一计划;欧洲1982年也提出三项计划:①欧洲信息研究与尖端技术计划。②尤里卡计划。③欧洲先进通信技术计划。

为了迎接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我国也在80年代相继制订了“攻关计划”、“丰收计划”、“星火计划”、“推广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展计划。

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结构日益趋于整体化、综合化,迫切需要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之相适应;由于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还很小,目前仅占3-5%,最终产品仅占原料总投入的20-30%,出现成本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也由于我国1980至1990年中形成的11万项科技成果大部分还不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迫使在10年前本科毕业的科技人员——这批承前启后的科技骨干必须再学习。如学习方法学、思维和创造规律学;学习一些交叉科学,例如环境、能源、空间、海洋科学。这些课题原本都是从自然科学角度提出来的,但是牵涉到许多社会科学知识,需要与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才能真正学好用好这些交叉科学。而我国10年前的自然科学类本科毕业生对社会科学知识学习还是比较欠缺的(就当前情况来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的研究、数学、应用也还是不很紧密的);如目前设计的科学社会课程(STS)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10年前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都未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但今天,计算机应用已经非常普遍。10年前,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对本科毕业生的外语应用技能要求还不高,但今天,对外开放已经大大地扩大了,各方面的对外交往都需要有一定的外语应用技能,加之10年前本科毕业的这批科技人员现在正是各工作岗位上的骨干,因此,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应用技能这一补缺和提高学习,对这批同志来讲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不继续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因此,对这批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不论是与科技、经济,还是与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二、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趋势和格局

我国的继续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后到1978年。这一阶段的前期主要是围绕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开展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职工技术教育,后期受“文革”影响基本停止。第二阶段为1979年至1986年。由1978年科学大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科学是关键”的认识做引导,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政策和规定,并于1984年成立了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等组织,此后,各地也都相应成立了这类地方组织和继续教育办学机构。这一阶段,参加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各类专业继续教育的科技人员近100万名。第三阶段为1987年至今。由于世界科技发展及中国改革开放大量引进新技术等原因,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我国继续教育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为继续教育已不仅仅是以传播文化知识为目的,还要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为提高精神文明服务。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当前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和格局是:

1.学习、研究、技术开发呈一体化趋势。由于技术整体化发展趋势,由于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需要,目前,我国继续教育正呈学习、研究、开发一体化趋势。特别是以技术开发为龙头的研究形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之学习研究,不但可以通过学习研究掌握新技术,而且可以直接得到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程序。如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开发之学习研究,不但可以学习了解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游戏机的融合技术,掌握人机相互交流的工作环境,而且可望取得适合于某一界面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如试管苗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学习研究,不但可以掌握生物工程的应用技术,而且可望得到某种具有生产价值的苗种。如工业设计技术的学习研究,不但可以补充工业设计的新知识,而且可望通过此类学习获得某一设计成果,为技术在生产领域的普遍应用建立了一条通道。

2.以高等院校、专门继续教育院校、各企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基地为基本框架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基本形成。我国的继续教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办学格局基本形成。相当一部分重点高等院校都相继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或专门教学机构,相当一部分大中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基地,还成立了继续教育专门院校和中心,各级政府也都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近十年来,经过政府和各继续教育机构的努力,开展了大量的继续教育工作,为推动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各继续教育办学部门的联系正在逐步扩大,各种办学协作网络正在为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发挥着重大作用。如全国科技干部培训院校(中心)办学协作网、东北六省一市继续工程教育办学协作网、西北地区科技培训中心协作网、广东省科委系统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办学协作网,为形成继续教育办学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级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还不多,对广东省科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的调查统计表明了这一情况(见表1)。

表1 广东省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调查时间:1992年7月至11月

十年前毕业的本科生属老三届考上大学的目前年龄都在50岁以下,应届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目前都在33岁左右。

从表1中可以看到,这批科技骨干接受继续教育时间还是不多的,有近1/4的科技人员自毕业以后从未参加过培训进修。这一情况,与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

三、对10年前本科毕业的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当前摆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前的一件大事,这一任务主要靠教育来完成。在各类教育中,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科技骨干的科技水平能否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另外,就所有的教育来讲,本身都具有超前性和滞后性,这是教育工作的特点。但是,无论如何,都必须服从本国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并据此设置课程内容。对大学后继续教育来讲,同样如此。由于当前科技竞争十分激烈,因此,继续教育内容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以下提出当前对10年前本科毕业的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对策。

1.继续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要专业化与复合化相统一。要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与从事专业相关的其他交叉学科知识。如环境、能源、空间、海洋等学科,牵涉到许多社会问题,需要社会科学知识的结合,因此,这批科技人员需要增学社会学、经济学、规划学等课程。如计算机的应用,由于微机与显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在8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0年前毕业的本科生对CT技术和NMR技术、EDI技术可能不甚了了,但今天,这些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应用,在我国也已经陆续推广,我们应该使这批科技人员尽快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如在工程设计、计算及各类管理工作中,微电脑应用已相当普遍,但目前我国许多部门的微电脑功能作用发挥得很不充分,相当一部分只作打字储存信息之用,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交流还不普及,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技术人员对微电脑应用技术的掌握还不够普及,以致有了设备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些作为补缺学习,是每个科技人员所必学的。其次还应增加一些诸如方法学和培养科技综合能力的课程,学习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应为适应当前对外开放的需要,掌握外语应用技能。

参加继续教育所产生的效益是很大的。据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对800名接受继续教育学员的追踪调查统计表明,学习后的效果是明显的,见表2。

表2:对800名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学员学习效果的追踪调查(1992年)

2.继续教育的形式

由于继续教育的门类多、层次高、需求特殊,特别是参学人员都是各岗位的工作骨干这一情况,因此,继续教育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本文提出当前对10年前本科毕业的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形式的设想:

(1)举办短期培训班。主要是普遍轮训诸如计算机应用、外语强化训练等知识技能,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补缺学习,适用于掌握操作技术。

(2)带课题做研究。根据该科技人员所从事的工作,选择某一专题到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做一年左右的专题研究。这一研究工作,可以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结合进行,也可以结合重点工程和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学习研究。使这批科技人员在十年专业工作的基础上,在获得专门研究成果的条件下,取得相应的学位。这一做法,有利于生产与科研的结合,有利于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也是提高科技人员素质的一种有效形式。

(3)设计各种专题继续教育课程,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利用影视传播或制成录像品等,为这批专业技术人员集体学习或自学提供可能。就我国目前人多地广、继续教育需求量大的情况来看,这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普及形式,也使科技骨干进行经常性学习成为可能。

(4)组织科技讲师团巡回演讲(示)科学技术。科技知识的传播形式,能够做到与当地情况相结合,可望取得最大的效果,因此,采用巡回演讲(示)的形式可以克服电化教育偏重于一般的缺陷,也可以克服集中办班面窄的不足。特别是科技骨干,工作任务重,一般不易脱离工作岗位很长时间,因此,能经常性地送“技”上门,可以解决其他学习形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5)给这批科技人员以一定的学术科研交流假期。由于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促使生产原理科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培养科技人员,不断提高生产者的科技水平。因此,教育形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可以安排这批科技人员每隔5年有1年的学术科研交流假期。交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内容应偏重于理论与实践部门工作的结合,如工程技术人员到科研部门合作进行技术攻关研究,如高校教师到生产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还可以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国内讲学、作访问学者等形式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这种做法,在美国已经实践多年。

科技人员是科技的主要载体,是科技活动和创新的主体和活体。科技发展主要依靠科技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而科技人员群体素质的提高,才是科技素质的本质提升。虽然个别杰出科学家对科技发展具有伟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最终对生产起作用的还是总体科技水平。另外,在群体高素质条件下产生的杰出科学家的历史作用也就更加巨大。这一情况,应当唤起我们对这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更高重视,并对此予以足够的投入。不要将一般的市场法则套用在对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方面。

标签:;  ;  ;  

大学毕业后继续教育初探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