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述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元素,优秀的高层建筑必须用协调环境的方法来保持最少的环境干扰性,同时融入文脉的关系,不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在高层和城市的发展中取得平衡,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现和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健康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高层建筑;文化;广电中心
引言:
广播电视产业工程的发展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结构化合理,在整体技术水平先进的条件下,发展成为市场主导、国有经济与多种经济共同推动发展的产业新局面的发展新思路,是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基本要求。从我国总体发展战略和目前产业所处的国际形势来看,我国新时期下的广播电视产业面临机遇与调整共存的局面。因此,对于广电产业这种既具备了该行业所具备的特点,同时拥有了工程项目建设的特征,需要在广电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项目管理的策略。
1广电中心的建筑设计原则
广电中心建筑应该是一个文化建筑、一个综合体,而并非是传统认知中的办公楼。随着时代的不停进步,广电中心对于办公空间的需求会越来越小。媒体行业中网络发展迅速的同时,广电建筑也愈发开放面向群众,随之而来的就是专业功能空间的减少以及外围衍生产业的壮大。于是在未来广电中心的设计中,需要引入更多的灵活功能和空间,而这一部分也反映在了广电中心的建筑设计上。
1.1整体协调原则
(1)与城市(城市肌理)的协调
广电中心的建筑设计应该与城市空间整体协调,成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并非是孤立于城市之中的抽象构图。作为承载了一个城市标志的历史任务的建筑,为了追求造型的新颖、想象的丰富,表现姿态的高端,广电中心常常形成张扬的个性,成为—种突兀的存在。在对广电建筑进行外部设计时,应当从城市及区域的整体空间出发来考虑这类文化建筑的外部空间的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应当与城市中的街道、广场空间采取相似形变的方式,有特性但是不张扬,有对比而且不突兀,对城市空间中相邻的其他建筑和空间维持尊重,保持原有的特定意义的整体空间形象,从而与城市空间保持和谐、与城市形态保持连续、与城市生活保持对接。
(2)构成元素之间的协调
广电中心的建筑设计中,各构成元素的协调是指,建筑物、垂直界面、底层界面、各形态空间等相互协调,体现空间、建筑的合理尺度,构成元素的材质、颜色、形式等多方面协调。
1.2地域文化原则
(1)地域性
现代建筑理论在推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形态特质,各地区、各民族缺乏自身的独特性,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产物,广电中心不仅需要满足社会的物质功能需求,更应该体现人们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状态,反映隐含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形成广电建筑独有的地域特色。
(2)文化宣传
广电中心具有文化建筑所共有的文化属性,同时,其建筑设计更应该延续主体建筑的文化特性,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当然这种延续不仅仅是形式、形态等层面上的,更需要是隐性的文化特色的传递。
1.3高技术性原则
在广电中心的发展中,广电技术的革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广电中心的建筑设计应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高技术的特性,超越传统的建筑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接受当代的文化,运用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创造具有时代感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和外部空间。
1.4人性化设计原则
既然建筑设计是从建筑外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的类型,那么人性化原则是所有建筑设计的共同要求。其人性化不简单取决于建筑造型及材质、也不取决于景观小品,它除了要求掌握适宜人的尺度和比例,使其满足必要的活动要求且具有舒适感和亲切感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研宄分析人的需求,即人性化原则是从人的需求着手的设计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市形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向着大尺度发展,过去可能存在的亲切熟悉的邻里关系、丰富的街景、有趣的公共空间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现象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耗资巨大的、最可能成为城市的核心景观、明显标志物的这种建筑类型上。市民的活动就会被限定、隔绝在广电中心的外侧,与之缺乏交流和共生,而导致广电建筑失去了活力。
2广电中心的外部设计要点
2.1作为城市地标
从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角度考虑,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及气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不断更新的建筑外立面和持续创造优化的建筑外部空间。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更新旧有建筑的外表皮,作为面向城市的一张重要面庞,建筑的外立面配合自身形体都将会成为一个城市、一个街区的重要标志物,创造出属于这个特定区域的识别性和认同感。
2.2传播文化
广播电视和新媒体都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正是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快速有效的渠道。同时广电建筑的布局、外部也蕴含了这类建筑的文化内涵。比如山东广电外立面使用的悬挂巨石,不仅可以体现广电中心的现代化和技术性,还能表现山东大气豪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如今,开放的广电建筑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将以前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的观众,引领到演播室亲自参与节目制作,增强媒体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对建筑有了感知,和建筑之间发生了交流。广电中心建筑空间的设置、外表皮的更新,都会使广电建筑具有某种文化意义、秩序、思想或者审美情趣,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这种精神完整的传播、延续到一个感受过的人。因此广电中心建筑是区域传播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方式。
2.3容纳交通
广电中心建筑除了承担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专业功能,往往还配备了商业、休闲、娱乐等诸多城市功能。作为一个中心性比较强的公共文化建筑,人流、车流、物流相对集中的集散地,它所承担的交通功能往往也是十分复杂矛盾。而建筑空间是广电建筑内部和城市公共空间的中间过渡部分,起着衔接转换城市人流、物流、车流的作用。江苏广电项目,位于鼓楼广场东南方这一区域中心,周围搭配有餐饮、观影等商业空间,需要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其建筑空间对于承载人流、车流的通行转换空间、停留滞留空间,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解决广场范围内的城市交通疏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外部构成要素
3.1广场
较大的广场一般位于广电中心建筑主要立面的正前方,用于组织疏散人流,提供较大的活动、集会的场地,具有一定的礼仪和象征性,和较大的空间尺度。小型的广场一般由分散的建筑群体围合而成,提供的功能服务更加专业,空间的围合感更强。比如某个单体建筑的员工出入口处,或者分散式布局的建筑中,各个出入口的室外活动场地。相比于大广场来说,小型广场空间尺度较小,环境较为封闭。
3.2庭院
这里的庭院是指位于建筑室外,由建筑单体围合而成且没有顶部覆盖的开放空间。广电建筑的外部庭院是一个具有外向性的开放场所,它既是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外向延续,又是外部空间面向建筑室内的延伸,同时也是面向使用人群的活动、交往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庭院起着整合建筑空间形态,凝聚建筑室内外空间的重要作用。它的形态小巧,布局自由,空间具有亲和性,从而使在其中活动的人们能够感受环境气氛,感知建筑的细部。
4总结:
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高层建筑。应该是整体存在。应该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同时设计,以形成城市的主节奏,使城市天际线统一且富于变化。然后根据不同街区的需要设计出各自的特色建筑,最后使建筑与外部街道生活及周围环境相适应,最终达到城市设计的目的。另外,还应该结合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以上均为个人见解,若有用词不当的地方,敬请多多谅解。
参考文献:
[1]基于软件模拟的日照因子生境分区研究[D].冯嘉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2]新时期川渝地区文化类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蒋丹.大连理工大学2017
[3]基于江南民居形态格局的现代建筑场地设计策略研究[D].胡志超.东南大学2017
[4]当代冷巷的设计策略及其典型类型量化分析研究[D].张祎玮.东南大学2017
论文作者:傅正彦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建筑论文; 广电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文化论文; 中心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