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健康状况论文,因素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健康教育时代已经到来”,这是吴阶平在第十三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的发言中提出的(注:吴阶平《健康教育和群众参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年第1期%。)。健康已经被看作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在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臻良好的状态。随着社会生活的扩展和都市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从积极方面来看,心理健康是指能愉快地生活,与他人合作帮助、友好相处;使心理机能达到最佳状态;并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从消极方面来看,心理健康是指无心理症状,无过份不安;对人和社会没有破坏行为;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谓心理健康是“个性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巨大的心理效能”(注: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560页。)。除了对心理健康进行描述定义外,一些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下了操作定义,将心理健康水平归纳成多个指标,并加以量化,以鉴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otom Check List90,简称SCL—90)。

笔者查阅国内文献,发现对初中生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研究的报告还没有,有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告大多与高中生混合在一起进行调查分析的。为了配合当前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际的材料,本文试图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为题,调查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以资为今后的学校心理教育与辅导提供参考。

初中生的年龄大都在12—15岁之间,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初始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1、“成人感”的出现。2、心理半幼稚半成熟、半依附半独立。3、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4、性意识的产生。5、道德品质趋于稳定。但总的看来,他们的心理还很不够成熟,其心理更多地带有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处于过渡时期,这是初中生与高中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之所在。与高中生、大学生相比,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

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其目的是让初中生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使初中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树立学习的远大目标,发挥他们的潜能,充满朝气、生机勃勃地学习,成为“四有”新人。在初中生遇到挫折时,让他们能够正确应付,正视由于生理发育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平安度过“青春发育期”。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还在于能够防止青少年犯罪、自杀等行为的发生。

二、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武汉市、黄石市、咸宁市三个城市的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市抽取每个年级各1班,共三个年级九个班,470人,其中男生230人,女生240人。武汉市153人,黄石市166人,咸宁市151人。

(二)使用工具

1、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90项,5级评分,与其它自评量表相比,具有容量大,反应症状丰富,能更准确地刻划自觉症状等优点,内容涉及到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该量表包括9个因子,它们是:躯体化(B[,1]),强迫症状(B[,2])、人际关系敏感(B[,3])、抑郁(B[,4])、焦虑(B[,5])、敌对(B[,6])、恐怖(B[,7])、偏执(B[,8])、精神病性(B[,9])。*该量表已有初中生的常模。

2、自编“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因素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括40条生活事件,参照国内杨德森、张亚林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肖水源编译的《社会支持量表》(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1993年增刊。)、《儿童应激生活事件问卷表》(注:Phillip T Slee:Children,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chool adjustment:an Austratia study,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13.Vo.1,1993.),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要求被试对每一条作出评定,回答每一条所涉及到的生活事件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每条目记分采用5级评分制。

3、学生独立完成两份试卷,测试人员统一宣读指导语,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学生答完后,统一交卷。试卷回收率100%,试卷有效率为98%。

三、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1、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一个被试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标准分≥2

从表一我们可以得知,因子标准≥2的总人数为118人,即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总人数为118人,占总人数的25%。其中,SCL—90总痛苦水平(总分)标准分≥2的有21人,这表明他们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占总人数的4.5%,SCL—90总痛苦水平标准分<2,但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因子标准分≥2,表明这部分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占总人数的20.5%。初中生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大大低于大学生和高中生(注:赵靖平等《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1987年第2期。)(注:梁魏等《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1992年第7期。)(注:钱杰中等《护校学校心理卫生问题特点分析》,《中国心理卫生》1994年第2期。)(注: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期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4年第5期。)。而有较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的比例与有关大学生、高中生心理健康报告的比例相近。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118人,男生50人,女生68人,经X[2]检验,X[2]=2.74,X[2,0.05]=3.7,X[2]<X[2,0.05],所以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

2、初中生各年级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为了考察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三个年级的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进行了方差检验,结果如表二: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初一与初二相比较,躯体化(B[,1])和抑郁(B[,4])两因子分,初一年级比初二年级明显的高,经检验,差异显著。初二与初三比较,只是在强迫症状(B[,2])上有显著差异。但初一、初三SCL—90因子分在整体上高于初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马鞍形”。

另外,我们对初中三个年级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的百分比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如下:

很显然,初一与初二的百分比差异不显著,初二与初三的百分比差异Z=7.12,Z>2.58,说明初二年级与初三年级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数的百分比差异显著,即初三年级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数比初二年级和初一年级要多,且差异显著。

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初中男女性在SCL—90因子分上,只有B[,7](恐怖)这一因子上的得分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不显著,其余的因子分,男女生差异不显著,前面已说明了男女生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数差异不显著。

4、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常模的比较

为了探明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把初中各年级的因子均分分别与常模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四:

从表四我们可以看出,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与常模的各因子均分相比较,除B[,1](躯体化)较好之外,其余因子分均高于常模且差异显著。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B[,1](躯体化),B[,6](敌意)上,但B[,3](人际关系敏感)状况很好。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B[,1](躯体化)、B[,2](强迫症状)、B[,4](忧郁)、B[,5](焦虑)、B[,6](敌意)上,B[,3](人际关系敏感)状况良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初中生的问题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意五个方面上。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1、为了从“影响初中生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问卷中概括和推论出少数几个因素,用最少的因素来概括解释大量的观测情况,并发现这些所列举条目的关系模式,我们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抽取出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因素分析对40个项目进行生成分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并进行方差极大法正交旋转,最后结果如下:

从表五我们可以得知,通过因素分析,我们抽取出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对总方差的“贡献”百分数累计达50%,这说明六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50%,余下的50%来源于非六个因素所能解释而为每个条目所独有的特殊因素和误差。因素载荷如表六所示:

由表六可见,我们取因素载荷0.4以上的条目组成某个因素,每一条目只出现在一个因素上,我们根据每个因素所包含的条目,分别命名为F[,1]教育方式、F[,2]人际关系、F[,3]性意识、F[,4]学业压力、F[,5]性信息刺激、F[,6]社会支持。

2、我们把SCL—90量表得分按≥2和<2的标准分为两组,对两组学生在问卷上的得分情况进行T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七可知,F[,2]在B[,5]、B[,6],F[,3]在B[,5]、B[,7],F[,5]在B,2]、B[,5]、B[,6]、B[,7]总分,F[,6]在B[,5]上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的均显著。

3、我们对不同的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八表明,因素F[,5](性信息刺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B[,3](人际关系敏感)和B[,8](偏执)有显著相关,对其它方面均没有相关。此外,F[,2](人际关系)对B[,6](敌对)、F[,3](性意识)对B[,7](恐怖)、F[,6](社会支持)对B[,5](焦虑)和B[,7](恐怖)没有显著相关。其余的均有显著相关。

四、讨论

(一)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根据SCL—90量表对470名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查,结果发现:4.5%的初中生患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比国内已报告的大学生,高中生要低得多,与已报告的初中生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的比例4.48%相吻合(注:王雁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的思考》,《家庭教育文集》,第242—252页。)。初中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有20.5%;这一结果也低于大学生、中专生和高中生的比例(注:梁魏等《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1992年第7期。)(注:钱杰中等《护校学校心理卫生问题特点分析》,《中国心理卫生》1994年第2期。)(注: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期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4年第5期。)。提示在初中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均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部分人出现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初中生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程度不如大学生和高中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活应激事件的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加重的趋势。初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年级间比较表明,初一与初二没有显著差异,但初三与初二相比就有显著差异,初三年级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明显多于初二年级,说明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学习负担、升学压力、生理发育等应激事件的影响更大。SCL—90量表因子分在年级间的差异只有在个别因子上显著,初一与初二之间在躯体化和抑郁两因子上显著,初二与初三在强迫症状上显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初中生男女生性别不同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总的来说不显著,只是女生比男生在恐怖这一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初中生还带有青春发育前小学生性别角色还未十分分化的特点,所以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有关高中生、大学生方面的报道不同(注:赵靖平等《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1987年第2期。)(注:梁魏等《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1992年第7期。)(注:钱杰中等《护校学校心理卫生问题特点分析》,《中国心理卫生》1994年第2期。)(注: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期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4年第5期。)。女生恐怖因子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女生胆小、怯懦,心理易受环境中某些不安定因素的干扰而形成的。

关于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分别把三个年级与相应的常模进行了比较,发现初一年级除躯体化这一因子良好以外,其余各因子的症状皆有加重的趋势,且差异显著,但初二与常模比较,表现在躯体化和敌意两因子症状加重,其余因子皆有所减轻和好转,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明显好转。初三与常模比较,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敌意上有问题,但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的情况非常的健康。与常模有显著的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我们认为和初一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学习,因为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在心理上反应较大。心理应激事件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由初一年级进入初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适应,调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好转和稳定,但进入初三年级,由于面临升学压力,以及性的发育成熟等应激事件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又有所变化。由于心理症状有一个潜伏和积累的过程,我们认为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敌意这五个方面上。

(二)关于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自从G·L·Engel于1977年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影响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对引起身心疾病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近年来,Levi和Kagan提出了一个由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应激源综合作用于机体而导致躯体疾病的看法。他们指出,所谓的心理社会刺激是指产生在社会机构和社会进程中的刺激,社会机构包括学校、家庭等,社会进程指社会结构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与变化,如家庭不和、学习竞争、人际关系紧张(注:陈昌惠《应激与健康》,《中国心理卫生》1987年第4期。)。对应激源中的各种生活事件,Holmes和Rahe提出了定量的研究方法。所谓的生活事件就是在生活过程中,对人的精神活动产生各种影响的事情。生活事件有正、负性质。关于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多数研究发现,当生活事件对个体是不愉快的,产生“丧失感”的或“令人失望”的负性事件时,如争吵、冲突、考试失败等,才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注:赵靖平等《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1987年第2期。)。心理健康水平与负性生活事件的数量和强度密切相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儿童出生以后,应激源(生活事件)就产生了〔Lipsett 1983〕,多样的应激源的效应是增加了心理上的脆弱性(注:Phillip T Slee:Children,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chool adjustment:an Austratia study,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13.Vo.1,1993.)。

我们根据初中生能经历的生活事件,列举了40条,经过因素分析,归纳为六个因素: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社会支持。

五、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初中生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采取咨询和矫正服务,不能熟视无睹。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 建议

针对初中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初中生心理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教师、父母对于初中生的管教方式是耐心细致地说理教育,要尊重他们,同时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对待学生要公正无私。

2、对初中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传授科学的性知识,使他们正确对待由于生理发育而产生的性意识和性冲动。教育学生要避免不良性信息刺激的影响。

3、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4、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全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已有的研究证明,个性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心理损害是心理应激因素和个体人格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注:赵靖平等《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1987年第2期。)。另外,个体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负性生活事件,要学会应付和防御,如采用升华、幽默等应付方式。

5、引导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取得同学的支持和帮助,与他人和谐相处,和同学团结友爱,同时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

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预防、咨询和矫正措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大有提高,使初中生健康茁壮成长。

标签:;  ;  ;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