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作倦怠是一类以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个人成就感缺失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在社会各行业中普遍存在,其中以护士群体表现最为显著。本文通过总结我国在职护士工作倦怠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改善在职护士工作倦怠的干预策略,探索后续工作倦怠的研究内容,以促进我国在职护士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进而提升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 护士;工作倦怠;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9-0008-02
Overview of Job burnou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urses
Guo Yufang.
College of Nursing,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Job burnout is defined as a psychological syndrome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cynicism and reduced professional efficacy, which is experienced by all human professions especially for nursing group.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status of nurse burnou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zing the interventions to alleviate nurses’ burnout and exploring the further research content, we want to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nurse burnout field, and then promote nurses’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service.
【Key words】Nurse; Job burnout; Review
工作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统称。大批学者对工作倦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范围从卫生服务行业延伸到了社会服务业、教育、管理、军事等领域。研究显示,工作倦怠存在于社会各个行业中,其中以社会服务业、医疗护理行业表现最为显著[1]。护士作为医疗护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已成为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也是工作倦怠领域的重点关注人群。本文通过对我国在职护士工作倦怠现状、影响因素的总结,旨在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导向。
1.我国在职护士工作倦怠现状
肖宝娟等[2]对全国181家三级、二级医院9689名护士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护士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处于中等水平,个人成就感缺失处于高等水平。叶志弘等[3]对杭州地区省、市、区级医院1320名在职护士的工作倦怠进行调查,发现护士群体中轻度工作倦怠的发生率为13.7%,中度工作倦怠的发生率为40.3%,而重度工作倦怠的发生率为8.79%。鞠钟鸣等[4]对不同海拔地区三所医院355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情绪衰竭发生率为15.83%,玩世不恭的发生率为24.17%,成就感缺失发生率为14.17%,此外在上述三个维度中,存在一个维度偏离的比例为38.33%,存在两个维度偏离的比例为9.17%,同时存在三个维度偏离的比例为1.67%。席明霞等[5]对长沙市级医院进行调查发现,护士工作倦怠总体程度较为严重,其中3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情绪衰竭、个人成就缺失和去人格化。
2.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2.1 自身因素
研究发现,年龄小于30岁的护士工作倦怠的发生率高于年龄大于30岁的护士,而30岁之后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别不显著[6]。针对婚姻状况的研究发现,未婚护士的工作倦怠得分较高,其中单身护士的工作倦怠状况又高于离婚护士。受教育程度作为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研究的重点,现有的数据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研究发现不同工龄段在职护士的工作倦怠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6~10年工龄护士的工作倦怠程度最为严重[6]。护士的自我效能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7]。尚少梅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情绪衰竭呈负相关关系,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关系[8]。此外护士的人格特征(如:外控型、神经质、精神质、A型性格)及应对方式等均对其工作倦怠水平存在显著影响[9]。
2.2 工作因素
研究显示,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是护士出现工作绩效降低、离职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10]。目前临床护士存在角色过载、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角色压力,这些对其工作倦怠问题有着显著影响,其中对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缺乏的预测作用最为显著。此外组织承诺、组织公平、组织支持等对工作倦怠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研究显示,组织公平与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组织氛围能显著影响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两个维度,而组织支持与工作倦怠具有负性相关关系,可显著缓解情绪衰竭对工作绩效的负面作用[11]。
2.3 生理、生化指标
Wingenfeld等测量276名在职护士的工作倦怠水平,并收集其一天四个时间点的唾液皮质醇,分析发现升高的日间唾液皮质醇水平与护士的工作倦怠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Marchand等[13]对401名来自于加拿大34个不同工厂的工人进行工作倦怠测量,并检测其两个工作日、一个休息日各五个时间点的唾液皮质醇水平,发现情绪衰竭和工作倦怠与下午、晚间的皮质醇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个人成就感缺失与醒后30分钟的低皮质醇水平存在相关关系。Menke等[14]采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验证工作倦怠和皮质醇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出现的基础皮质醇水平升高和进一步加强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受抑与情绪衰竭有相关关系。Mommwesteeg等[15]对具有工作倦怠的个体进行工作倦怠、皮质醇、脱氢表雄酮、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细胞因子的测量,发现工作倦怠组存在较高水平的脱氢表雄酮,其他指标结果不显著。针对国内关于工作倦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文献回顾,发现目前我国尚未有学者对此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因此中国护士工作倦怠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尚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3.小结与展望
针对我国目前护士资源缺乏、临床护理尚需发展的现状,各级护理管理者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应充分认识到工作倦怠对护士心身健康、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负性作用,积极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在职护士的工作倦怠的现状、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保证临床护理服务的质量,促进护理行业的发展。此外,鉴于我国尚未开展工作倦怠和生理、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建议相关学者积极探索该领域的研究,在丰富我国工作倦怠领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为国际学术体系提供中国数据库的数据,以进一步地验证工作倦怠伴随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Kilfedder CJ,Power KG,Wells TJ.Burnout in psychiatric nurs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9,34(3):383-396.
[2]肖保娟,刘可,尤黎明,等.中国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2,33(11B):69-71.
[3]叶志弘,骆宏,姜安丽.杭州地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常模与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7-209.
[4]鞠钟鸣,时堪,万琪,等.西藏高原护士工作倦怠感的初步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7,13(2):41-43.
[5]席明霞,李丹.长沙市市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研究[N].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8(2):76-79.
[6]张林.社会支持在护士工作倦怠干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7] Gibbons C.Stress, coping and burnout in nursing students[J].Int J Nurs Stud,2010,47(10):1299-309.
[8]尚少梅,张磊,金晓燕,等.ICU护士工作倦怠感与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61-762.
[9] Gramstad TO,Giestad R,Haver B.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job stress,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junior physicians[J].BMC Med Educ,2013,13:150-159.
[10] Al-Dubai SA,Ganaseqeran K,Perianayaqam W,et al.Emotional burnout,perceived sources of job stress,professional fulfillment,and engagement among medical residents in Malaysia[J].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3,9:1-9.
[11]詹文慧,高金金,陈毅文.组织气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工作压力的中介作用[N].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40(1):112-118.
[12] Wingenfeld K,Schulz M,Damkroeger A,et al.Elevated diurnal salivary cortisol in nurses is associated with burnout but not with vital exhaustion[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9,34:1144-1151.
[13] Marchand A,Juster RP,Durand P,et al.Burnout symptom sub-types and cortisol profiles:what’s burning most[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4,40:27-36.
[14] Menke A,Arloth J,Gerber M,et al.Dexamethasome stimu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peripheral blood indicateds glucocorticoid-recepteor hypersensitivity in job-related exhaustion[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4,44:35-46.
[15] Mommersteeg PM,Heijnen CJ,Kavelaars A,et al.Immune and endocrine function in burnout symdrome[J].Psychosom Med, 2006,68:879-86.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HB18GL007)
论文作者:郭玉芳,王鑫鑫,王霜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倦怠论文; 工作论文; 护士论文; 皮质醇论文; 水平论文; 关系论文; 情绪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