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选 阆中市石龙镇中心学校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们认知到语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有效地培养当代学生良好的文学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为适应未来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信息技术 整合活动 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35-01
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中,能够更全面地处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学生、教学目标、学习工具、评价方式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学习活动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探究和实践,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同学之间的互动,能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文科品质和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本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我们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课,提出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流程——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该流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体验为中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经过研究和实践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一、相关信息技术概念界定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在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是指:由信息技术硬件、软件、资源等,以及在基于这些的教学手段和语文教学方法所构成的信息技术环境。
二、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课
语文教育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的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更有效的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适应的一种教育,它的表现形式可称之为活动课,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教学活动。
三、语文课堂中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流程设计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我们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的分析,将信息技术融入体验式教学流程,提出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该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分别是激趣导入的启动体验阶段、提出问题的激活体验阶段、分享交流的升华体验阶段和实践练习的践行体验阶段。其中四个阶段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分别为情境资源、网络资源、网络交流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课能确保学生主体等作用
(一)通过实践检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课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更能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品质的培养和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能确保学生主体,体现新课标思想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较高。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现和贯穿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思想。
(2)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和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达到了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品质。
(3)能促进我们小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育活动课以练习实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将语文的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融为一体,促进了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他们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能够真正的理论联系实践,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4) 能有效地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互相学习和体验,能认识到语文对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激发和保持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形成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参与语文课训练、使用语文知识改善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意识和态度。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课教学,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1)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注重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的应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应用此流程时应有耐心,将每一个阶段的资源、活动和工具都设计好,要仔细设计。只有周密和灵活的计划才能较好的实施于教学实践中。
(2)小学语文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教学活动和任务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时能够考虑现实环境和教学的需求,统筹安排。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习评价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教师需要根据经验和已有的评价方式来考虑评价标准。另外,在开展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分享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促进合理的评价。
(3)部分活动设计不能有效开展。因为有些活动开展需要较大的空间支持,而计算机机房的空间有限,对于活动范围较大的活动很难开展。再就是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的限制,不能让所有的活动都得到真正的实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课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在实际运用中受到了一些条件的限制,比如学校的资源设施,学习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水平等等,所以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校资源和学生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课程整合的展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有着广阔研究前景的课题,在以信息技术环境为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进行设计的重点是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和自我的体验,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交流和互动。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的共振、教学相长,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论文作者:杨永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语文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流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