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课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充分挖掘历史道德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本文主要从历史史料的运用、道德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历史教学语言的锤炼等三方面提出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 道德素养 有效策略
道德素养是人在道德认识及其行为习惯方面内化的、较稳固的品质或特性,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体系中具有主导作用,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就是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道德教育的资源,通过非灌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被教育者,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一种教育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整体道德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历史课是道德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道德素养内容的结合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一、科学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主要包括文字、图片资料、视频、音频等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不仅可以营建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也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选择恰当的史料,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和熏陶,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最常用的方法。
二、合理创设道德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曾提出“道德两难法”。“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也尝试着设置一些道德问题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内心深处道德认知的冲突。实践证明,科学巧妙的道德问题情境也会达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良好效果。
以《戊戌变法》为例:在学完基础知识、分析完变法失败原因之后,我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设计了一个“探求生死深意”的小辩论:
师:变法图强,此路不通,戊戌政变发生了,慈禧宣布囚帝废法,捕杀维新人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面对死亡的威胁,维新人士作出了怎样不同的选择呢?让我们走近这些维新志士,一起品味生死深意,礼赞变法英雄!
幻灯片:各抒己见:
生死关头,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日本,谭嗣同从容就义。你更赞同哪一种选择?为什么?
我组织学生分两组展开小辩论: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针锋相对,各抒己见。然后,进行精讲深化:对于维新志士不同的生死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老师认为:生命是可贵的。面对死亡,公正地说,康梁的逃,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这是生的明智;而谭嗣同的死,是为了唤起民众觉醒,这是死的壮烈;康梁可谓智者,谭嗣同堪称英雄。在这一设计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巧妙的道德问题情境的创设下,学生们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有效信息,针对维新志士求生和赴死的抉择进行合理的道德分析和判断,踊跃地展开合作与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珍爱生命和追求理想两个角度精讲深化,既肯定了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英勇,也肯定了康梁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明智。这样,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渐渐从肤浅变为深刻,并最终形成相对稳定道德信念,既培养了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同时培养了他们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宽容待人的良好品德。
三、巧妙锤炼历史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任何学科的教学语言都有严格的专业性要求。对于初中历史课教学来说,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尽可能做到叙述客观、理性。但专业性不是学科教学的唯一要求,尤其是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追求严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还应追求生动性和感染力。用生动、形象、慷慨激昂、富于感召力的语言触动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我认为,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当突出表现在课堂导入、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以及结束语的设计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开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7)。
[2]王润萍 人性化的道德教育合理性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16)。
[3]王建伟 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
[4]刘晓华 艺术类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杨林 关于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6]李学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实效性策略[J].天津教育,2011,(02)。
论文作者:贾春菊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道德论文; 素养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初中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 史料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