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初探论文_高永洋

培养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初探论文_高永洋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实验中学 山东 临沂 276100

摘要: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而要努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教育的核心和重要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长期面临的问题,本文就初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数学问题能力;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基本的和主要的活动形式,无论是形成概念、掌握命题,还是训练技能,都必须通过解题活动来实现。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和思维方式,以及在解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探索意识、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能够迁移到其他的场合进行解决问题,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初中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一、影响解决问题的基本因素

1、数学基础知识

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分析题意。分析题意就是要人们看到各种与结论中蕴涵着一些似曾相似的内容,包括已学过的公式、定理、熟悉的图形、关系等等。这些公式、定理有什么用处?这些熟悉的图形又具有哪些性质?哪些性质与数学解题有关?它需要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知识的外层结构建立联系,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掌握其解法的问题。初中学生必须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解题经验进行解题。只有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解题成功,否则,解题只是一句空话。

2、解题过程中的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行为或思想的清晰感受,解题时具有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解题方向的监控与调节,能对解题过程及应用的方法、手段具有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认为正确的解决策略与对解题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及时识别、纠正态度,也表现为对解题结果的反思与评估。

3、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良好,自信心强,具有追求成功的积极动机的学习者对自己解决问题显示出较强的自信心,很少初中学生因问题复杂而泄气,显示出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索过程,为成功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相反,要是对自己缺乏信心,以避免失败的动机去解决问题的人,探索方法较为被动、肤浅,一遇困难便想退却,易受情感的支配难以克服由于某种起干扰作用的心向而引起的负迁移作用,尤其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1、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为审题为探索解题途径提供方向,为选择解法提供决策的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

(1)、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目标,并能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

(2).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

(3).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

2、注意情感因素的作用

影响解题效果,除了认知因素外,还有情感因素,如好奇心、自信心、求知欲、学习态度、审美情趣、数学观念等。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心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会解决哪些问题,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绪感受。老师应创设一个既有利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能自然放松地、真实流畅地表达情感,从而逐步养成自我负责、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个性。显然,这种个性无疑会对问题解决起着积极的作用,最终导致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

3、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学生的解题活动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要使解题活动在发展学生思维上取得最佳效果,还必须合理地调控学生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素质。这是因为数学解题活动必须由学生亲自参加、独立进行,才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但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解题活动又必须置于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下,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为学生主动、独立地参与解题活动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指明方向。这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的情境创设,主要包括问题情境的提供;解题基础知识、经验的准备;思维障碍的排除和问题情境激发的情感和动机状态等方面。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针对这些方面,努力为教学情境的创设作好分析、奠基工作,就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开展有成效的解题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2)有系统、有层次地精心选配习题,合理组织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其运用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中,除了要求例题的选配要具有目的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延伸性等特点外,一般还应提供学生独立练习的习题,在选配时注意适用性、巩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这里还应指出,数学习题的题型应该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胃口”。但这并不排除传统的、富有启发性的“老题”、“陈题”,不少好的题目仍然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应该反对选编那些一味追求“新花样”的偏题、怪题和难题,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通过掌握科学的解题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技巧;要通过我们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上升为一种创造才能,就要在整个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题能力的各种因素,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解题能力的提高才有根底和源泉,解题的功底才扎实。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重要目标,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持之以恒,那么初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童莉.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汤强.7-9年级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与表示[D].西南大学2009

[3]杨豫晖.数学教师教学决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论文作者:高永洋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培养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初探论文_高永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