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文化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 生达2000万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国家意义。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只有赢得 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 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 ]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发展中,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并纷纷调 整道德教育的思路和策略,形成了全球性道德教育的新景观。学习和借鉴当代国外青少 年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对于高等学校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 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 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 一项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意味着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潮和 价值观念的冲击,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道德价值的选择性、道德行为的多变性和差异 性均日益增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世界多元文化发 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时代需要。
一 国外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世纪反思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巨大的财富骤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猛烈冲 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和道德危机。社会道德危机必然冲击学 校的道德教育,使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深刻的危机,如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道德滑坡、厌 学、心理问题剧增等等。发达国家对道德危机的反思,最终演化为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 呼唤。国际教育家们通过对20世纪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回顾和检讨,以 及对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和伦理要求的展望,认为在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 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特别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美国 美国政府一直强调加强青少年“道德品质”、“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 校应该在加强青少年道德发展方面担负责任,要求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帮助 青少年学生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对团体和社会具有更大的公民责任心;强调在多元、 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自主意识、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参与,以及实践精神的 塑造,帮助学生在对各种价值观审慎思考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理智的选择,并鼓励他们 亲自参与道德实践;强调和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哈 佛大学校长指出“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学生较强 的专业技能,而且要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2]
英国 英国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和“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机构,重视进行道 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制定了学校道德教育计划。
德国 德国教育家贝尔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德国的 大学教育一直以来就形成了学术自由、教学自由、超越社会要求的传统,它与通过陶冶 教育发展个性的目标一致,不仅保证了学生接受最佳的科学教育,而且能够使学生独立 思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日本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始终强调和贯穿“大和魂”的民族精神,重视培养具有纯正 爱国心、优良国民性、有觉悟的国民。学校把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具有 主体性的日本人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并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报告中指出 :“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 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2]
新加坡 新加坡把德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使之具有战略地位,并在 全国实施全面道德教育,把德育作为德、智、体、群、美“五育”之首。同时,新加坡 政府还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2],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 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并且在此基 础上弘扬“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
总之,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学校德育,把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为治邦安国、振兴民族精神 、降低社会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率、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55年来,大学生思想道 德教育一直是伴随着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展开的,先后经历了六次大的思想道德教育高 潮。
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土改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成为新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次洗礼 。
第二次,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针对京、津、沪等城市青少年犯罪曾一度上升现 象,共青团二届二中全会把加强对青少年的共产主义教育作为中心议题,并从1954年10 月至1955年7月在全国集中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抵制资产阶 级思想侵蚀”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三次,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经济困难,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受到“大跃 进”的冲击,青少年道德水准下降。对此,党中央极为重视,当时,党中央总书记邓小 平同志指出:“把风气调整好。要把人们引着往兴旺的路上走,往共产主义的路上走, 往正路上走。”(《团的文件汇编》1961年册)中共中央还批转了团中央《关于加强城市 青少年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报告》。这一道德教育工作又得到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热 潮的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瘫痪状态,正常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根本无法进行。动乱 中盛行的“文盲加流氓”的模式大大加重了动乱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艰巨性。
第四次,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随着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 移而进行的。“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 设的突破口。团中央于1983年召开了全国青少年学习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 从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步入新的轨道。
第五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新形势,以 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以 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法治国”就是 要建设完善的法制体系,以法的强制力量规范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以德治国”就是 要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建设将传统美德与现代道 德结为一体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强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使他们继承中华民 族的优良传统,追求真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同时积极吸收 现代文明,放眼世界、勇于创新,使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 代新人。
第六次,21世纪初以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2003年以来,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团中央 组织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一个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崭新时期已经到来。
三 借鉴与启示
总体而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改革、发展 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和新的挑战。如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淡薄、道德价值取向的偏差、道德行为的失范等等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外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做法对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从道德教育的研究来看,经历了道德教育学派纷呈到相互借鉴融合的过程。20世纪西 方世界道德教育理论纷呈,众多理论家、思想家涉足道德教育领域。他们提出了各种各 样的道德教育学说,形成了许多道德教育的流派和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如涂尔干的 社会道德教育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威尔逊的理性功利主义理论,柯尔 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罗杰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等等。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 的方面、不同的程度上揭示了道德教育的问题和规律,指导着学校道德教育的多样化实 践[2]。各学派之间经过几十年的争论和发展,出现了从对立走向借鉴和融合的趋势, 以求克服自身的缺陷,获得新的发展。这也表明了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 仅依靠某一门学科或单一的理论模式是无法完成的,坚持从学科整合的视角研究学校道 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向。
2.注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育,重视健全人格和个性化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们向上的动力源,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凝 聚力和向心力。“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与国家[3]。同时,健全人格教 育成为近年来各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4]。
其一,始终把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民族精神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道德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是各国道 德教育的现实体现。
其二,把健全的人格教育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 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培养青少年完善人格是适应21世纪世界信息化 、开放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三,注重个性化教育,使青少年个性得到最大和最有效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德育 实践中,都把个性化教育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个性化教育在于重视个性,发展个性, 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承认差别,崇尚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3.重视道德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道德教育模式
近年来,“多元文化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趋势。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 ,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青少年具有较高水平的 道德素质,是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4]。高等学校在努 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基础上,尤其应该主动发挥 学校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一是注重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平台”和“渗透”作用;二是通过多种多样 的学术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三是注重学校文化传统和环境对学生道德的熏陶;四 是把学生道德教育同教学、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五是把学生道德教育渗透到社区 ;六是强调道德实践,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